孩子6歲前,家長要培養他這3項能力,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2020-09-05 敏敏育兒

讓孩子快樂成長,把孩子培養成才,這無疑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也是父母們最費心,最焦慮的一件事。有人不惜花錢,用半年工資養活孩子的一個暑假班;有人到處找關係,絞盡腦汁為了孩子搶一個學區房;甚至如春晚小品上演的那樣,連孩子的座位,都要全家興師動眾地去爭搶。



但其實,最簡單也最高效的教育方法全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家長真正應該追求的不是任何外在的、優異的成長環境,而是如何讓孩子發揮出他最大的潛力



根據蒙特梭利的研究結果:孩子在3歲左右,大腦的發育和性格塑造基本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在6歲前就能完成80%。

由此可見,孩子3-6歲是最好的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階段。此時的孩子可塑性極強,學習能力也較強。家長需要在這時培養孩子的3個能力,遠遠比只讓孩子學習知識強得多,對學習成績影響更大。



1、探索能力

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說:「個性等於創造力。」

我們羨慕有創造力的人和,而有創造力的人在小時候也必然是個敢於探索、敢於創造的孩子。家長可以回顧人類歷史的一些發明,諸如牛頓、愛迪生、富蘭克林等等,他們從小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有別於他人。



那些有創造力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思維方式、見解和別人是不同的,能夠有探索意識、並且敢於把想像變成現實的能力就是具有創造力的基礎。那麼回到家庭方面,父母可以如何激發孩子的探索能力呢?



  • 首先,家長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隨手的鼓勵,持續的支持,避免沉重的現實過早的壓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害怕冒險害怕想像。比如孩子的童言童語很多時候都是異想天開的,而父母需要做的不是一巴掌把他們打回現實,而是引導他們去把他們的想像變成現實。



  • 其次,家長可以通過一些科學小遊戲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

提出一些問題:為什麼把筷子插進水裡看起來就像斷了一樣?為什麼摩擦會生電?為什麼只有夏天才會出現蟬鳴?這樣的小問題可以讓孩子有找出答案的興趣,從而讓他有自主的探索行為。



2、建立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就是按照科學的思維邏輯去思考問題,這是孩子思考能力和思維模式的集中體現。

那麼家長可以如何進行引導呢?

  •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和觀察的習慣

讓孩子自己有一雙可以發現探索的眼睛,並且有求知的欲望,用這種求知慾作為學習的原動力。



  • 其次,最簡單直觀的方式就是進行科學實驗

通過一次實驗引起孩子的興趣並讓他去思考其中的原理,並且學習實驗中的知識,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方式。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科學小視頻,然後自己來嘗試操作,用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去學習知識會事半功倍,同時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科普類書籍或繪本來幫助孩子加深理解



我很重視孩子的科學思維,家裡的科普書就比較多。其中《第一次遇見科學》是孩子看得比較多的,裡面的圖片都是高清實景圖,對孩子來說衝擊力更大,更容易滿足孩子的求知慾。而且這本書由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社和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共同打造,權威性更高。

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科普體驗。


3、逆商思維

簡而言之,逆商是指人承受壓力和抗挫折的能力。為什麼有的人在智商和情商同樣的情況下,有的人卻能保持向前的腳步,而有的人卻活得一地雞毛呢?原因正是逆商的高低。智商和情商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逆商卻決定了人生的格局和高度

逆商越高的人,在人生的長跑中,才有可能成為笑到最後的人。而對於孩子逆商的培養,從小就應該做起。



  • 首先,家長不要怕孩子受傷吃苦

有些事只有孩子體會過才能明白。孩子跌倒了要知道自己爬起來,被欺負了要知道自己去反抗,成績不好要知道努力拼搏、奮起直追,這樣的孩子能在困難中不喪失勇氣,能在壓力中尋求向上的動力。不自憐自艾,更不會因為受到一點打擊就消沉。



  • 其次,家長要讓孩子勇於嘗試

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還要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可以翻身的機會。讓孩子有一顆敢於面對失敗的強大內心,才能在人生旅途中越走越順暢。這個年紀跟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一般都是似懂非懂,但是對故事更感興趣。



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我專門準備了《3-6歲挫折教育》,這套繪本從面對自備、拒絕、失去、失敗、錯誤和誤解6個方面,分析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並教會孩子在遇到這些事情如何正確面對。



在孩子面對挫折時,教給他解決方法,才不會輕易被挫折打倒。


我是敏敏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6歲前,家長多培養孩子這3個能力,上學後學習成績可能會更好
    孩子的思維、行為習慣、性格、觀念等基本上都是在6歲前這個階段養成的,李玫瑾教授也說,6歲前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大部分孩子6歲以後就要進入小學,開始進行系統地學習了,那麼學習成績的好壞和孩子的智力有關係,而孩子的智力指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 觀察、 想像、 思考、 判斷等。
  • 李玫瑾:「6-12歲,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
    李玫瑾:「6-12歲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小學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未來幾十年,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李玫瑾說6歲以前說不,父母的過度的愛讓孩子形成依賴。6-12歲培養忍受挫折能力,吃體力之苦,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 現代式教育方法,家長在這3個階段培養孩子,比學習成績重要!
    但是不少寶媽們都只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上述這些問題都是專注力缺乏的表現,尤其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上課分神的情況特別多,而那些專注力較差的孩子,學習成績基本在班級墊底。關於娃的大腦思維專注力我們該如何去開發呢?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教大家如何去開發孩子的專注力。
  •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針對這一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也曾表示說:對於家有兒子的人來說,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在孩子6歲前,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6歲前,需教會孩子「5項技能」1.所以說,作為家長,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多多重視這方面的培養,多帶孩子出門鍛鍊,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 牛津大學博士:孩子在這個時期更適合學習!要重點培養2項能力
    有些家長秉持著「早教回報率高」,於是在6歲前就大下功夫,也有些家長在孩子初中以後開始著重抓起孩子的學習,心理暗自打算為高考打好基礎。但往往卻忽視了小學時期的重要性。
  • 給孩子補課,不如多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學習成績更容易提高
    那麼當孩子處在學齡前這年齡段,其實是不建議家長們給孩子補課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思維發育都是相當的大,孩子6歲才能懂得知識,非要讓孩子4歲的時候就懂,孩子寫的累而且效果也不大。孩子6歲的時候再去學,完全可以理解的更好,學習的更輕鬆。
  • 6歲前,家長要讓孩子具備這 4 種能力,上學後會比同齡人更聰明
    0-6歲是孩子構建內部規則的關鍵時期,在這階段內,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具備一些能力往往是比孩子提前學到一些知識來得更重要。尤其是以下4個能力,家長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掌握。所以家長平時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背古詩,不僅培養語言文字能力,同時還能陶冶情操。3、數學思維能力在上學時候最需要孩子運用到數學思維能力的就是數學這門學科了,每次給孩子輔導數學作業的時候,家長總是分分鐘 化身「小龍人」,火冒三丈。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培養他這「4項能力」,長大以後更優秀
    這一情況讓養男孩的家庭發愁了。在小學的時候,基本班級前幾名,都是女生,等到上了初高中,乾坤就要被扭轉了,尤其統計各地高考理科狀元,排名靠前的也是男生佔的比例更大,這說明男生在理工科方面確實要比女生強。同時也誕生了很多標籤貼在了這些優秀的男孩兒身上:「理工男,直男,IT男,」再嚴重點還有:「鳳凰男,媽寶男。」基本就是形容男孩子:情商低,依賴媽媽,不會為人處世等。
  • 孩子上小學前,家長多培養他這3種能力,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那麼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習的知識比較簡單,通過死記硬背,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也會不錯,但是到了3年級,學習的知識就更複雜了,只是死記硬背肯定是學不好的。但是孩子的思維習慣在小時候已經養成了,所以很多超前教育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學習成績都大幅度的下降。
  • 培養3-6歲孩子的創造能力,從培養「思維能力」開始
    其實這種創造力源自於他的思維能力,也就是說培養一個孩子的創造能力,要從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開始,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於3-6歲的孩子尤為重要。思維能力一般可以具體分為邏輯思維能力、認知思維能力以及直覺思維能力,這三種思維能力都是培養孩子創造能力的基礎。
  • 10歲男孩獨自照顧自己:孩子的這3種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讓孩子出人頭地是每個父母的心願,為了能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很多父母節衣縮食,為孩子買學區房,只為孩子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犧牲周末,帶孩子轉戰各個培訓班,只為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願意為了多陪孩子一會,辭掉自己的工作,父母總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但從一個人長長的一生來看,學習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決定孩子未來是否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孩子的這三種能力。
  • 孩子3-6歲時,這4種思維很重要,家長早培養孩子少走彎路
    ,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這階段的兒童如同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他們迫切想了解事物間的邏輯關係。邏輯思維能力與兒童的學習成績是正相關的,一些孩子的學習障礙,就是卡在思維邏輯性上。所以,發展兒童思維邏輯性是促進智慧發展的關鍵。
  • 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學習後勁足,學渣也能逆襲
    這就人們口中的「後起之秀」、「黑馬」,最終他們到了學霸的頂峰!這些孩子或許小時候表現得沒那麼聰明,也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往往有這3種表現。但這是這三種能力也不是白來的,也是人家的父母,從小一點點的培養的。
  • 兒童心理學家: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家長要關注這6大系統
    本文轉換話題,將視角聚焦於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學習貫穿了人的一生。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如何有效培養促進孩子終身發展的學習能力?張梅玲教師為我們全面地介紹了與孩子學習能力息息相關的6大系統。
  • 李玫瑾:在孩子7歲前,要培養這幾項能力,長大後就不需要發愁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將來會有出息。「3歲看大,7歲看老」。在孩子七歲時,孩子長大後能否出人頭地,基本上已經定型。父母就要在孩子7歲前的成長關鍵期,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品格,孩子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球球從小就很聰明,三歲就能講故事,而且吐字清晰,表達能力也很強。
  • 兒童心理學專家:小學時期更適合學習!要好好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有些家長秉持著「早教回報率高」,於是在6歲前就大下功夫,也有些家長在孩子初中以後開始著重抓起孩子的學習6歲前的大腦是混沌的,而青春期的大腦會再次變得混亂,甚至有點瘋狂。兩者中間的這個時期,大腦很平靜。這個時期,很適合學習。由此可見,小學期間是培養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才能等到初高中時的突然「開竅」。本身學習就是一件需要靠內驅力達到效果的事情,所以小學階段打基礎是重中之重。尤其要著重培養這2種學習能力!
  • 孩子18歲前,家長一定要培養4項能力,會讓他受益一生
    我們一直想培養孩子們的各種能力,其實以下四種能力,這對孩子的未來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越早培養這些能力,孩子越早受益!1.分析總結能力分析和總結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完成家庭作業不僅是兒童學習知識的方法,也是兒童學習協調性的方法。因此,父母不僅要看作業是否完成,有多少是對的,有多少是錯的,還要觀察孩子是否安排時間。幫助他逐步學習安排自己的遊戲和學習時間。
  • 幼兒園禁止「小學化」,但是這2項能力,家長還是要讓孩子掌握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規定:幼兒的成長要以培養思維為主,讓孩子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當孩子的思維得到充分培養,孩子往後的學習更加的紮實。那麼在幼兒園期間,家長可以著重培養孩子這2項思維能力。
  • 2-6歲孩子不培養這個能力,上小學可能要吃大虧!
    所以,重點不是孩子學得多不多,深不深,最主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強大的底層能力——學習力。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關於學習力的問題。6歲前培養孩子學習力是關鍵有認知科學專家說過,孩子童年所學之多,在今後一生都無法企及。
  • 3-6歲是孩子心理發展關鍵期,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家長不要陷入到讓孩子學習的效率中,而是在孩子6歲之前就應該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才是會讓孩子真正的受益!3-6歲是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教會孩子的好的習慣是會陪伴孩子一生,我們常說到的「三歲看老,七歲看小」就是應對了孩子的心理發展的一個規律。l 3-6歲孩子心理發展關鍵期在1978年,諾貝爾獲獎者在巴黎聚會的時候,人們對獲獎者都是感到好奇和充滿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