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快樂成長,把孩子培養成才,這無疑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也是父母們最費心,最焦慮的一件事。有人不惜花錢,用半年工資養活孩子的一個暑假班;有人到處找關係,絞盡腦汁為了孩子搶一個學區房;甚至如春晚小品上演的那樣,連孩子的座位,都要全家興師動眾地去爭搶。
但其實,最簡單也最高效的教育方法全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家長真正應該追求的不是任何外在的、優異的成長環境,而是如何讓孩子發揮出他最大的潛力。
根據蒙特梭利的研究結果:孩子在3歲左右,大腦的發育和性格塑造基本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在6歲前就能完成80%。
由此可見,孩子3-6歲是最好的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階段。此時的孩子可塑性極強,學習能力也較強。家長需要在這時培養孩子的3個能力,遠遠比只讓孩子學習知識強得多,對學習成績影響更大。
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說:「個性等於創造力。」
我們羨慕有創造力的人和,而有創造力的人在小時候也必然是個敢於探索、敢於創造的孩子。家長可以回顧人類歷史的一些發明,諸如牛頓、愛迪生、富蘭克林等等,他們從小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有別於他人。
那些有創造力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思維方式、見解和別人是不同的,能夠有探索意識、並且敢於把想像變成現實的能力就是具有創造力的基礎。那麼回到家庭方面,父母可以如何激發孩子的探索能力呢?
隨手的鼓勵,持續的支持,避免沉重的現實過早的壓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害怕冒險害怕想像。比如孩子的童言童語很多時候都是異想天開的,而父母需要做的不是一巴掌把他們打回現實,而是引導他們去把他們的想像變成現實。
提出一些問題:為什麼把筷子插進水裡看起來就像斷了一樣?為什麼摩擦會生電?為什麼只有夏天才會出現蟬鳴?這樣的小問題可以讓孩子有找出答案的興趣,從而讓他有自主的探索行為。
科學思維就是按照科學的思維邏輯去思考問題,這是孩子思考能力和思維模式的集中體現。
那麼家長可以如何進行引導呢?
讓孩子自己有一雙可以發現探索的眼睛,並且有求知的欲望,用這種求知慾作為學習的原動力。
通過一次實驗引起孩子的興趣並讓他去思考其中的原理,並且學習實驗中的知識,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方式。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科學小視頻,然後自己來嘗試操作,用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法去學習知識會事半功倍,同時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科普類書籍或繪本來幫助孩子加深理解。
我很重視孩子的科學思維,家裡的科普書就比較多。其中《第一次遇見科學》是孩子看得比較多的,裡面的圖片都是高清實景圖,對孩子來說衝擊力更大,更容易滿足孩子的求知慾。而且這本書由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社和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共同打造,權威性更高。
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科普體驗。
簡而言之,逆商是指人承受壓力和抗挫折的能力。為什麼有的人在智商和情商同樣的情況下,有的人卻能保持向前的腳步,而有的人卻活得一地雞毛呢?原因正是逆商的高低。智商和情商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逆商卻決定了人生的格局和高度。
逆商越高的人,在人生的長跑中,才有可能成為笑到最後的人。而對於孩子逆商的培養,從小就應該做起。
有些事只有孩子體會過才能明白。孩子跌倒了要知道自己爬起來,被欺負了要知道自己去反抗,成績不好要知道努力拼搏、奮起直追,這樣的孩子能在困難中不喪失勇氣,能在壓力中尋求向上的動力。不自憐自艾,更不會因為受到一點打擊就消沉。
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還要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可以翻身的機會。讓孩子有一顆敢於面對失敗的強大內心,才能在人生旅途中越走越順暢。這個年紀跟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一般都是似懂非懂,但是對故事更感興趣。
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我專門準備了《3-6歲挫折教育》,這套繪本從面對自備、拒絕、失去、失敗、錯誤和誤解6個方面,分析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並教會孩子在遇到這些事情如何正確面對。
在孩子面對挫折時,教給他解決方法,才不會輕易被挫折打倒。
我是敏敏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