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定義、自我重塑 「燃」文化在年輕人中蔓延

2020-12-14 人民網

安慶師範大學的考研自習室裡,學生們正埋頭複習做衝刺。陳東/攝

中國科大研究生趙軍一正使用原子層沉積設備對樣品進行表面處理。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海涵/攝

這些日子,就讀於甘肅政法大學的張遠覺得自己很「燃」。

由他擔任副導演以及配音導演的作品在短短5天裡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量,所在劇組和多個工作室建立了合作關係,而他個人也開始以嘉賓身份出席各地活動。

對於這個年僅21歲的大二學生來說,眼下的成績是一個「質的飛躍」,是「燃」的一種表現,超越了過去的自我,「讓自己越來越好」。

近來,在影視作品中,腳踏風火輪的「哪吒」、身著消防服的「烈火英雄」、承載著青春激情與荷爾蒙的「樂隊的夏天」等,也逐一展現出親情、友誼以及與命運對抗的勇氣和力量,成為年輕人口中點「燃」自己的火種。

一時間,「太燃了」成為年輕一代的流行語,被廣泛應用於包括閱兵在內的一個個心潮湧動、熱血澎湃的時刻。

「燃」文化也悄然走紅。

「拼命剛上去」的「燃」

何謂「燃文化」?張遠告訴記者,這是一種最早興起於ACG(ACG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遊戲的總稱——記者注)圈子的亞文化,是無論身處何處,都心懷熱情的一種力量,「類似於動漫主人公走到絕境,忽然觸底反彈,燃起希望」。

這樣的故事情節與張遠的成長經歷有些相似。小學四年級時,父親負債離家,張遠的心情一度跌入谷底。但此時,一本每周五上新的漫畫期刊,「拯救」了張遠,成為他尋找慰藉的精神食糧。慢慢地,張遠得到不少鼓勵,也願意去相信很多事情會有美好的結局。

但在張遠看來,樂觀的人生態度,並不是「燃文化」的全部內涵,「燃」更是腳踏實地地主動進取,願意為了心中的目標,在各個領域不斷拼搏、努力奮鬥,給自己「打雞血」的同時,踏踏實實做事。

「就像《夏目友人帳》裡說的那樣,如果結果不如你所願,就在塵埃落定前奮力一搏;也像《極速老師》裡說得那樣,看到自己仰慕的人,就想去追趕他們,看到自己瞧不上的人,就想去超越他們。所謂的長大成人,應該就是在人生中無數次地重複這個過程。」

這名95後正是這樣做的。自從入了動漫的「坑」,張遠找到了自己的職業目標,他開始系統地學習配音以及後期音頻製作,並嘗試在網上投稿。幾年下來,他在微博上有了20多萬粉絲,也與一些專業的配音機構有了合作。但張遠並沒有滿足於此,他仍然在追求人生高光時刻。

2018年,他在B站(bilibili,簡稱B站,國內知名的視頻彈幕網站——記者注)結識了擅長製作「默劇」動畫的小夥伴馬文卿,專攻配音的張遠萌生了與他合作的想法,一次徹夜長談後,兩人一拍即合。自此,一部名為《小小英雄》的原創互動類動畫雛形初現。

一開始,劇組只有導演馬文卿和副導演張遠兩個人,卻要包攬一部3D動畫的全部製作流程。從寫劇本、設計角色、建模到剪輯、配音,再到添加字幕、特效,一點都不能馬虎。

除此之外,張遠和馬文卿還特地提高了難度,將自己的作品定義為「互動類」動畫,提供開放式結局,讓觀眾自己選擇,以打破傳統動漫作品參與度低、掌控度低的局面。

而這大大增加了這個兩人劇組的「工作量」。張遠告訴記者,一集30多分鐘的動畫,大約會使用1萬字左右的劇本,而他們要準備10萬字以上的初稿,付出70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

兩人精益求精的態度,體現在作品的方方面面。為了讓角色的神態、動作更精細、逼真,一個15秒鐘的打鬥,張遠和搭檔用13個小時去打磨。而截稿前的48個小時,他們兩人更是徹夜不眠,開著視頻反覆溝通、修改細節。「前10個小時還是清醒的,後邊就吊著說話,死命熬,到了第二天白天又滿血復活了。」張遠說。

最終,《小小英雄》在B站一戰成名,集均播放量在50萬次以上,最高播放量144萬次,位列原創互動類動畫榜首,成為ACG圈子裡的「封神之作」。這時,張遠覺得這種「拼命剛上去」的「燃」值了。

超越功利取向

就在張遠為了夢想而「點燃」自己的時候,26歲的汪志豪也經歷著改變,曾在本科掛科5門的他下定決心考研。

學校圖書館早上6點半開門,汪志豪每天5點半就去排隊等開門、佔座學習,晚上接近12點才回到寢室。他將手機遊戲和追劇的視頻軟體全部卸載,期待已久的電視劇更新了,也不去看一眼。

「圖書館不能發出聲音。晚上,為了背書,我們就在圖書館地下室的配電房裡複習,空間狹小,就著微弱的燈光,兩個人坐在一個小馬紮上,或者乾脆蹲在地上,夾著熱水袋看書。」汪志豪回憶道。

在他眼裡,自己的這種狀態跟記憶中的一場電競決賽有關。比賽在美國選手的主場打響,當時,直播畫面裡,全場觀眾幾乎都在給美國選手加油,只有幾位中國解說嗓子沙啞地替中國選手加油。

「剛開始,中國選手的電競策略被對方識破,處於下風,但大家還是咬牙堅持,最終打贏了美國選手,在客場反敗為勝。」中國選手勝利的那一刻,汪志豪覺得「燃爆了」。而他自己也將這種精神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愛玩的年紀將全部的『燃動力』花在玩上,在要努力的時候,再用『燃動力』努力奮鬥」。最終,靠著這種燃燒青春的態度和方式,汪志豪實現了考研「逆襲」。

「燃起來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中,提前做好規劃,不輕易更改目標。也許努力的過程很平淡,但等你達成目標以後回頭看,會覺得自己這一路是很酷的。」有了這樣的經歷,汪志豪覺得如今的自己已經可以坦然走出自我安全區、舒適區,在一件件挑戰自己的大事小事中「點燃」自己。

然而,奮鬥過程中,並非所有的「燃」都能取得相應回報,這些前一秒鐘還心懷憧憬的年輕人也會在下一刻感到氣餒。

在張遠記憶中,大伙兒花費最多心血製作的劇集只取得了10多萬的播放量,小夥伴們一下子沒有了鬥志,在聊天群裡越說越洩氣,甚至開始哭鼻子。但哭著哭著,又有人說起了鼓勵大家的話語。接著聊天群變成了「誇誇群」,每位成員都在相互回顧彼此的付出和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

「於是哭著哭著大家又『嗨』了,覺得重新開始就好了。」張遠告訴記者,那一刻,他明白了「燃」文化的另一個含義——超越功利取向,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

汪志豪認為,每個人每個時期擁有不同的「燃點」。「比如,我有一個室友,除了上課就是宅在寢室裡,不談戀愛、不搞社交,不陽光。但其實,他每天都在自學音樂、視頻剪輯軟體以及編程知識。畢業後,他從事行政和宣傳工作,自學的計算機技能全部派上了用場,很多人都要求助於他。」汪志豪說。

給「燃」文化一定的發展空間

作為青年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燃」文化的蔓延,正在改變著他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依託「燃」文化,持續與年輕人對話,也成了一個亟待討論的大眾議題。

採訪中,安徽省青年宣講名師路政認為,中國青年一直都很「燃」,比如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小紅軍、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快馬加鞭建設祖國的青年突擊隊、為祖國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的科研人才。而在強國時代,這種「燃」仍然像中國青年的精神命脈一樣,從未斷流。「挺身而出、浴火救民的特警楷模張劼;堅守初心、紮根基層的黃文秀……抑或是平均年齡32歲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運行維護保障部門,還有設計師平均年齡28歲的兩棲大飛機團隊,這些年輕人已經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正在努力跑出一個好成績」。

在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雲飛看來,「燃文化」是時代的特徵在年輕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的一種映射,本質是年輕人對世界認識、對現實理解基礎上的一種價值、行為取向,所以年輕人樂於傳播。

「對於一個活動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無論是現實或者虛擬中的人,往往這些概念又有其意義和價值。因為年輕人彼此之間能夠在用到某種詞語的時候,會心一笑,便能傳達某種意思,能夠得到群體認同感。」王雲飛說。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曉程認為,「燃」文化的發端可能是一種原生的、自發的、自然的青年的情緒。它抓住了人性的一些面向,進行渲染,進行推動,進而形成群體化的一些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年輕人積極向上。「但它同時也存在娛樂化、情緒化,乃至商業化的特質」。

劉曉程表示,「燃」文化反映了當代青年不願意被定義,要自己完成自我定義、自我重塑的態度。「但這種定義和重塑,是不是我們主流文化所期待的那種重塑,依然需要保持一個理性的認知。」他建議,現階段,不要急著去定義什麼是「燃」文化,而是要給它一定的發展空間,讓青年去區分商業語境下的「燃」、主流語境中的「燃」,和作為青年亞文化之一種的「燃」。

「去掉所謂『燃』文化的一些顯性的表徵,真正看到『燃』背後應該去激活的正能量。在這個過程中,儘量回歸到一種公共討論,一種自然展示,把『燃』變成一種日常,一種不需要宣傳包裝和外力規訓的、被社會大眾認可和接納的新文化。」劉曉程說。

王雲飛同樣認為,年輕人喜歡新奇,無可厚非,他們的很多表達也會在一定語境中呈現出相應的意義。因此,他呼籲,大眾傳媒應該尋找合適的用詞語境,傳遞「燃」文化背後的價值觀。(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王豪 記者 王海涵)

相關焦點

  • 「燃」文化:新一代青年完成自我定義、重塑的態度
    「燃」文化背後是新一代青年完成自我定義、自我重塑的態度「燃」文化在年輕人中蔓延中國科大研究生趙軍一正使用原子層沉積設備對樣品進行表面處理。給「燃」文化一定的發展空間作為青年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燃」文化的蔓延,正在改變著他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依託「燃」文化,持續與年輕人對話,也成了一個亟待討論的大眾議題。
  • 率真自我│嘻哈幫 ·燃
    街舞文化自九十年代進入中國,憑其自身的創新性不斷升級演變。 從不被理解到獲得主流認可,離不開真正熱愛街頭文化的年輕群體的推動。 東倉應邀為中國街舞第一品牌嘻哈幫升級北京三裡屯店,用設計釋義城市舞者的混沌、活潑、躁動、有趣,燃!
  • 自我發現與重塑,
    好像「學習『學習』」這件事,和「自我發現與重塑」,幾乎是一個命題。這個學校不教,職場培訓裡沒有(因為沒有直接產出),雖更加重要,但自學是更痛苦的事,我們怎麼辦?所以很多知識付費項目開始擴大和販賣焦慮,然而解決不了問題,鍋我們只能自己背?(當然是)。組織成長其實很難,一如《創新者的窘境》,有所知障、價值網依賴和大企業必然出現的熵增。
  • 「世界首都」多面孔重塑自我
    「世界首都」多面孔重塑自我 2017年09月30日 15:46   來源:環球時報
  • 張信哲做客《2次重塑》 自我沉澱很重要
    《2次重塑》是一檔圍繞人的心靈救贖與自我突破,主持人與嘉賓在對話過程中,通過和嘉賓分享,讓觀眾在嘉賓的故事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一起追尋情感的共鳴,輸出最真實、極致、深度的態度和內涵,主持人與嘉賓一起進行心靈共建的訪談類節目。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HBR《On Managing Yourself 自我發現與重塑》的譯名很好,可以作為一個論文或項目的開題一樣,如果學校裡和職場裡都沒有教很多人如何學習、如何成長,不妨借這本書的名字來探索一個可以廣為傳播的很多職場人(管理者、非管理者)共同關注的自我成長課,不管是直接成為一個可以在很多企業裡做的工作坊,還是可以直接寫成一本新書——《自我發現與重塑》。
  • 《自我發現與重塑》:自我認知與管理
    《自我發現與重塑》這本書誠如圖書開頭的致中國讀書者所言,是一些優質文章的拼盤,每一章都由獨立的作者創作而成,彼此之間並無任何的聯繫,如果有點聯繫,也只是編輯有心的排序,僅此而已。那些追求卓越的人總是下意識的偏愛在工作中花費更多的時間,而與家人的親密關係是絕大多數人獲得幸福感的強大、持久的來源。商業其實推動人們追求快速滿足,而這是造成不幸福的根源。
  • 《分手心理學》:重塑自我是走出傷痛,擁抱幸福的必經之路
    也讓我在重塑自我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其實經曆本身並不能讓人獲得成長,而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一書中說:人生的這段脆弱期,是重塑你對感情的理解、重建自我的最好的時期。
  • 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固本守源,重塑自我
    這條路,是吉大萊院固本守源、重塑自我的奮進之路;這條路,是吉大萊院全面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探索辦學治校的體制機制創新之路;這條路,是吉大萊院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追夢之路;這條路,始於探索、基於創新、立足時代、融通中外、面向未來,在中外合作辦學群體中發揮了示範和引領作用。
  • 看一個女孩撕掉標籤,重塑自我的過程
    昨天的文章中提到,給自己隨便貼標籤,很容易造成認知的扭曲,封印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得不到有效的發展。(詳見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非常多,而且,有很多人非常固執地堅持這種觀點。比方說,某個孩子,天生就是學習的料,沒看到他怎麼太用功,但是學習成績就是非常好,這就是給這個孩子貼的一個標籤,當然這勉強算是一個正面的積極的標籤,如果是一個負面的標籤,比如,這個孩子就是笨,雖然很用功,但是註定學不太好,這個孩子就不是一個學習的料,早點出去打工吧,這又是一種標籤。
  • 《冰雪奇緣》從視聽語言、角色設置、救贖意義,聚焦女性自我重塑
    從而,影片在最大程度上,展現了「自我重塑」的前後差別。《冰雪奇緣1》中,艾莎因為「神力」被民眾發現、又無意間傷了人,逃出王國,在荒涼的雪山中奔跑。這時,她的世界是冷漠、孤單的,像一片荒蕪人煙的雪原。在荒山上,她造出一座冰雪城堡,是她給自己築起的心防,儘管她將所有關愛擋在外面,但她暫時感覺安全、舒適、接納了原本的自我。
  • 心理共建訪談節目《2次重塑》完美收官——重塑自我永遠不晚
    上周五由深圳衛視、北京西紅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煜盛文化聯合出品的訪談真人秀節目《2次重塑》已完美收官。本節目根據當下社會熱點,倡導大家發掘自身價值,塑造這個時代青年人特有的精神樣貌。主持人張楠通過深入探討每一個嘉賓的成長經歷,感受他們堅定、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希望能觸動每一位觀眾,讓觀眾產生共鳴。
  • 【作文指導】你是燃文化,還是喪文化;養浩然正氣,做有擔當青年
    (60分)材料一:「燃文化」是從騰訊視頻2017 年暑期提出的「好時光一起燃」這一主題衍生而來的新型文化體。它體現一種積極向上、充滿陽光和熱血的狀態,包含了主動進取、熱情踴躍、樂觀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義。現實生活中,通常表現為年輕人不懈追求夢想,對現實生活充滿希望,為了心中的目標,不斷拼搏、努力奮鬥。
  • 張楠:《2次重塑》重塑不一樣的人生故事
    《2次重塑》是一群有鮮明態度的年輕人,用衝破禁錮、打破常規的拼勁,不忘初心、使命、積極打造的社會與大眾共同需求的內容哲學品牌,立志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符號。引領倡導年輕人面向未來,不畏困難,重新塑造的風潮,品牌內涵精細化,表現形式多樣化。圍繞人的心靈救贖與自我突破,可以嵌入到文化市場的不同維度。
  • 《二次重塑》挖掘藝人情感內核:任家萱透露曾靠比慘治癒自我
    她擁有著甜美可人的相貌,是「甜美」的代名詞;她擁有著人見人寵的魅力,是家人和身邊好友的「小公主」,她就是《二次重塑》的首期嘉賓任家萱。在節目中心理探訪人張楠並未過多的讓任家萱回憶受傷的那個階段,而是陪伴任家萱一起回到母校,一起共度溫馨的插花時光,讓觀眾感受「重塑」過後的任家萱身上那股強大的力量,以及任家萱傳遞給觀眾以及張楠的情感價值。這檔節目也意在用「重塑」的角度看世界,傳遞真實、極致、深度的態度和內涵。「人生不是跟比我自己還慘的人比較就會比較快樂。
  • 人民日報:當代青年價值觀透視 五大特徵凸顯自我
    與此同時,年輕人生活方式繽紛,資訊時代的快速到來,使「時尚消費」「網言網語」「微觀點」等青年文化現象層出不窮,青年人憑藉信息技術,把他們的價值選擇和自我文化在新媒介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局面不僅反映了價值取向的多樣變化,也折射出轉型中的我國社會越來越開放包容。
  • 優化鄉村文化供給,提高農民自我期許
    全社會必須關心、肯定和尊重農民生活世界及其生存方式、意義和價值,優化鄉村文化供給,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農民的自我期許。  在歷史視野中發現鄉村文化價值  中華文明只有從文化層面來看,才可以說它的歷史是沒有中斷的。它的基礎幾千年以前是農耕文化,現在仍然是這樣。
  • 優化鄉村文化供給 提高農民自我期許
    全社會必須關心、肯定和尊重農民生活世界及其生存方式、意義和價值,優化鄉村文化供給,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農民的自我期許。    在歷史視野中發現鄉村文化價值    中華文明只有從文化層面來看,才可以說它的歷史是沒有中斷的。它的基礎幾千年以前是農耕文化,現在仍然是這樣。
  • 自我認同,從舊到新的轉變,是真實自我的慢慢犧牲
    我們的自我認同,也就是我們如何定義和看待自己作為獨特的個體,對我們是誰和我們的生活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我認同涵蓋了我們在發展中獲得的知識和理解的整體性,包括我們的個性、能力和能力、智力和身體屬性興趣和關係。我們以兩種方式獲得自我身份。
  • 陳瑋:企業創始人如何提升自我覺察、開啟重塑之旅?
    在現代商業世界中,有些傑出企業領導人如賈伯斯和貝索斯,都不太在意競爭者,真正在意的是整個組織能否圍繞客戶需要持續創新。在他們看來,勝利之師不關注打敗競爭者,勝利之師關注的如何持續創造客戶和贏得客戶!組織很奇怪,像生命體一樣,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興旺、衰弱、消亡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