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發現與重塑》這本書誠如圖書開頭的致中國讀書者所言,是一些優質文章的拼盤,每一章都由獨立的作者創作而成,彼此之間並無任何的聯繫,如果有點聯繫,也只是編輯有心的排序,僅此而已。
這本書的十一篇文章也就是十一個章節,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人生三問
第二部分--第二到第六章:經營自己
第三部分--第七到第十一章:領導他人
第一章是《創新者的窘境》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寫的,文章的名字叫《商業智慧: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篇文章教我了在思考之前先思考「我如何思考」,而不是直接思考「思考什麼」。
這一章提出了經典的人生三問:
(1)人生動力: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
(2)人生目標:我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係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
(3)人生底線: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
對於以上三個問題的解答,將決定了你的人生軌跡,早點為人生制定戰略,方便你配置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才華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這決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弗雷德裡克·赫茨伯格的理論,他認為人生強大的動力並非來自金錢,而是來自學習、在責任中成長、為他人以及個人成就獲得認可。
當人們極度渴望成功時,可能會忽視與配偶的關係,日復一日,似乎也看不出正在惡化。那些追求卓越的人總是下意識的偏愛在工作中花費更多的時間,而與家人的親密關係是絕大多數人獲得幸福感的強大、持久的來源。商業其實推動人們追求快速滿足,而這是造成不幸福的根源。
現在家庭氛圍的形成與轉變也分為幾個階段,父系家庭文化逐漸需要完成兩個轉變,就是從權利到文化,母系家庭文化則需要逐漸完成從愛到放手的練習,這兩種轉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逐步實現。
人們在替自己的不良行為辯解時,經常所說的「就這一次」源自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原理。而一生當中不斷的情有可原,使我們堅持98%的原則功虧一簣。
其實,堅持100%的原則比其他任何的數字更容易。
牢記謙遜強烈的自尊感和尊重他人,讓我們清楚自己是誰,並對此保有良好且客觀的自我感知和評價。而傲慢和頤指氣使往往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自尊,需要通過貶低他人而讓自己感覺良好。
思考一下你的人生標準是什麼,找到答案並下決心每天堅持,直至做到無意識且輕鬆不費力。
第二章是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自我管理:你的職場上限究竟在哪裡?》
1.發現優勢
用回饋分析法(我理解為復盤)發現你的優勢。每當你做出重要的決定或採取重要的行動時,寫下你期望發生的事情。在9或12個月後,將實際結果與你的期望做對比。
專注並強化你的優勢,還要看看,是哪些方面你因恃才傲物而造成了無能和無知,想辦法去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某個領域的專才,會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不屑一顧,為自己的無知而驕傲。
為了讓優勢更為突出,還要糾正自己的壞習慣,包括認識和執行力。許多才華橫溢的人,以為好創意可以「移山」,其實只有愚公和挖掘機才能移山,創意是用來為作業指定方位的。
禮貌是一個組織的潤滑劑,很多問題出在缺乏禮貌上,很多人缺乏對禮貌的認知,以為個性與禮貌是衝突的,往往有才華而鬱郁不能施展。
2.做事方式
了解自己是如何做事的,通過自己的優勢來創造成就,通過自己最拿手的工作方式來取得業績。
另外還要了解,領導是傾聽型還是閱讀型,他喜歡當面匯報,決策反饋,還是讓你寫文字報告批示,這些特點需要在工作中多多總結觀察,包括審視自己是如何決策的。
自己喜歡與他人共事還是獨來獨往?你了解自己的做事風格嗎?
3.如何學習
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通過寫作?做筆記?實幹?聆聽?聽自己講座?
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就按照自己擅長的方式來學習,收效更高。
4.我的價值觀
如果組織的價值體系不為自己接受,或者與自己的價值體系有衝突,你在組織中就會倍感挫折,難有作為。
有的時候,人的價值觀也會與自己擅長的工作或優勢衝突,這種情況下,這種工作就不值得一個人為之付出一生。
了解了以上幾點之後,在處理職場關係的時候就會掌握到關係的精髓。了解自己的優勢,做事方式和價值觀,同樣也需要了解與你共事的人的優勢,做事方式和價值觀,工作關係既以工作為基礎,也以人為基礎。了解對方以上幾點,也需要讓對方了解這幾點,然後探討你們共同的目標和期望,你對此能做出的貢獻,然後最終可以取得什麼結果。
前兩章對我的認識影響比較大,詳細做了這兩章的閱讀筆記。後面幾章的內容,講工作分工、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書中稱為能量管理)之前寫過幾篇了,不再細說。至於領導力的部分,興趣不大,快速閱讀過了,沒做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