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自我認知偏差

2020-12-17 可可詩生活

看了今天面試者的應聘效果圖之後我才驚覺之前對自我的否定是錯誤的。陷入這種消極情緒很久,斷續持久,像一個打不出的噴嚏,令人生惱。

誠然都應該用進步的眼光去對比,並非尋求所謂心裡優越感,這也並不能帶給我任何優越感,而是在這次偶然中我得知我本不必有的自我失落和批判。

德魯伊說,自我的建立,人生的行進,說到底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自我認知的缺失,不可能真正了解所面對的問題,解決任何的麻煩。

自身不能很好掌控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對自我認知的不完善和協調性不夠。遇到問題時,更多時候都容易趨向於逃避,漠視,拖延。但這樣的消極處理不僅不會讓問題消失,還可能因此連帶更多麻煩,也使自己失去認知自我的機會。遇到問題就逃避,永遠不可能建立起成熟的心智,無法開啟人生的自我成長。

成年人必須要有的自我擔當,是對自身責任的承接,明了自己的身份及立場,做出相應的言行表現。

發現事情的問題並深究其本質,接收或分離與自身衝突的矛盾,是一個主觀的思考與選擇。明確自身的社會觀,懂得自我界定,選擇就不是會難以取捨的事,終究最好的狀態是與周遭有一個平衡的相互關係,能融者自融,不能則分離出去,有思考的選擇和自省裡,總歸會有一個相對平衡的容納。

選擇從來不是難的事,在這之前,明確自我界定和價值取向。

相關焦點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而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出現了典型的自我認知偏差。01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自我認知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表現和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來形成一套對自己的看法。而認知偏差指的是阻礙自我進行客觀理性思考的心理傾向,可以說自我認知偏差是一種心理問題。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相信不僅是我家孩子,相信一些孩子也有目中無人太自負的不良情況,這是由於孩子"自我認知偏差"所導致的。父母應該及時調整孩子的態度,避免孩子過於焦躁和自負,到頭來一事無成。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兩個成因首先,父母要知道,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呢?
  • 看起來過度自信,可能只是男性在表演丨自我認知偏差
    自信是人對於自我的信任,相信自己可以依靠自己面對生活的挑戰;而過度自信則是一種認知偏差,可以細分成三個維度(Moore & Healy, 2008):Over-estimation,過度評價,即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水平;Over-placement,過高定位,即誤以為自己優於大多數人,以及
  • 孩子出現自負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學會3招及時糾正
    孩子為什麼會存在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孩子的自負和自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算是一種性格缺陷,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現如今的很多孩子都有一技之長,再加上父母過分的「鼓勵式」教育,容易導致孩子內心產生一種錯誤的自豪感。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孩子有自負心理,也許是「自我認知」偏差了,家長用3招輕鬆解決
    每個孩子對於自身都必須要有一個自我認知,否則他們就無法找準自己的地位,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自卑,不好融入集體生活,但其實除了自卑之外還得自負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性格來說,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的一種。也都算得上是一種性格缺陷。那麼什麼叫做自我認知偏差呢?所謂的自我認知偏差,從他的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就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他所預想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二)
    當聽到「偏差」這個詞時,許多人會聯想到種族偏差,或者是新聞媒體所談到的對「某種政治立場」的偏袒。其實認知偏差是人在感知自我、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所處情境或自身原因出現的感知結果失真的情況,它包含當前偏差、賭徒謬論、確認性偏差等等。
  • 人自身有哪些認知偏差?
    人自身的認知偏差總是扭曲了我們發現事實的方式,包括非常常見的基本的統計與記憶錯誤。自從1950年代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提出限制理性(英語:Bounded rationality,又譯為有限理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判斷力和決策,繼而發現了人本身更多的認知偏差。
  • 如何調整青春期孩子的認知偏差?
    後臺有很多媽媽問我:「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偏差?」,在這兩年中,我接觸到很多案例中,也確實見到了想法偏激,認知偏差的孩子,他們或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陰暗的,活著沒有意義,或認為不考第一就不去考試,或認為老師同學就是在針對他,等等,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呢?
  • 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鄰居家的小麗在讀六年級,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小麗無疑是,出現了偏差。有的孩子明明就是很平庸,家長還是過分的吹捧和塑造,給了孩子極大信心的同時,也影響了孩子自我認知的偏差,變得坐井觀天,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及時做出補救,避免孩子陷入誤區。家長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自我認知產生偏差?
  • 自卑、自負都是認知偏差,避開「巴納姆效應」,教孩子認識自我
    其實,這種理想化的狀態也並非不能達到,只是要求孩子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並能在此基礎上自我要求和自我超越。可光是正確的自我認知這一步就很困難,因為這與孩子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不只是家庭教育環境,還有學校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普遍來說,自信的孩子更容易達成目標、獲得成功。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其實是孩子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認知偏差與投資決策
    通過與私人客戶合作,我們觀察到的最常見的啟示類型有:-錨定錨定是一種認知偏差,即過度注重特定意義上的成功。它是一種根據對已知起始點的估算或信念進行相應調整的傾向,即使這種錨定並不具備應有的穩定性或相關性。當我們估算我們所不了解的事情時,通常會從已知的事情(錨定)開始,然後據此上下調整來對未知數量進行估算。
  • 情感使我們認知偏差做出錯誤和低水平的決策
    情感會使我們的認知產生偏差,第一大類:歸因偏差。歸因偏差通常情況下是因為做出決策的人由於白身認知因素的局限而產生一些脫離邏輯的偏向。 歸因偏差通常博力下有以下三種表現:首先是一種最常見的情況一基 本歸因偏差。很多時候做出決策的人通常情況下會低估外部環境的作用而高估自己或自身因素的作用。
  • 認知偏差:怎麼和這個看不慣你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說下認知偏差,了解下什麼是認知偏差,有哪些認知偏差,最後我們如何應對呢?其實很多時候,我不喜歡某個人,並不是對方糟糕,而是我們存在偏見,認為這個人怎樣怎樣。當然有些人確實令人討厭,對阿,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必理他們就是了。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
  • 讀懂自我認知偏差 酷我暢聽《接招吧!韓雪》不做禁錮思維的局中人
    來源:時刻頭條每個人在一生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自我認知的心理博弈過程,沒有清晰思維或者認知不足,會容易陷入人生圍城,如果盲目驕傲自滿也會影響正常生活亮起紅燈。在某些角度,人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要優秀,具體體現在健康方面、工作能力方面、智力水平方面等,而在認知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就稱為是【鄧寧·克魯格效應】,又叫【達克效應】,本期韓雪就將這種認知偏差現象帶進節目中,通過科普幫助聽眾掌握好「自信」與「無知」的天平。關於達克效應,韓雪用一段故事吸引了聽眾濃厚興趣。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有些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與事物本來的面目產生巨大的偏差。只有回到事物本原,排除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的幹擾,才能夠還原事物最真實的一面,這種主張叫做存在主義。從理性出發。除了實踐,還需要學習理論的知識,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官的欺騙,例如放在水中的筷子,它折射出來的樣子使我們誤認為筷子折斷了,實際上只是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