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玻璃杯掉進小區水池裡摔碎了。
大部分人的反應是什麼呢?
「算了算了,不要了。」
「哎呀!你這孩子!拿東西都拿不好!」
「不要了,再買一個!」
可最近卻有一位爸爸,兒子的玻璃瓶掉進小區河水裡摔碎了,他的做法卻引來了90多萬人的圍觀。這是為什麼?
難道是砸中了河裡的寶貝或者水龍精麼?看到兒子的表情我也好奇了,怎麼個情況哦?
原來是這位爸爸默默地光腳在河水裡打撈了半個小時。
這一刻我的心都被戳中了,這種無言的行動是溫暖卻充滿力量的。
誰不想要一個這樣的同款爸爸呢?他是孩子心中的大英雄,因為他的行動在孩子的小心靈上種上了一顆叫做「責任感」的種子。
我們經常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想要他成才,想要他這好那好哪哪都好。 但是我想問:說了那麼多,孩子理解沒?記在心裡沒?
得到的結果是不是這樣,沒聽見!聽不懂!「媽你剛才說啥」?
視頻中孩子的思索和生活中我們孩子的「聽不見、聽不懂」。真的是因為孩子的不同而造成的嗎?還是因為我們和這位爸爸做法的不同造成的的呢?
如果有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發現,關鍵在於父母做法的不同。
若要孩子入心,勢必父母先行,成為孩子的榜樣。在教育子女的這條路上最至關重要的就是:父母自身的成長。
若想要成長,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以下幾點:
1、身教重於言傳,必須有身教,言傳才有了支點。
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怎樣反應,由於「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孩子就產生了相同的行為。
當針對一件事情,父母言行不一致時,最開始孩子會很迷惑,但是孩子肯定不會是按照你口中所說去處理事情,而是語言和行為都會進行相應傳遞:
2、親子關係是最重要的,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
從大腦的構成來說:國際頂尖華裔心理學家、旅美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說:我們的大腦都是由腦幹、情緒腦和理性腦構成。只有當情緒腦安全了,他理性的腦才能發揮作用,去學習和探索知識。
所以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要大喊大叫,不光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孩子沉浸在恐懼中,無法思考如何應對。父母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情和親子關係,之後才有可能解決事情。
學習實踐了很多心理學知識,我認為這時最好用的是璐瑤媽媽教的第一反應機制:當問題出現了事情發生了,無論怎樣你都要先說一句:太棒了!把你的反應先拉到正向的方向,接下來你就使勁去找這件事到底哪裡好。因為任何事情如果辯證地去看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當建立了第一反應機制「太棒了」,我們就會放大好的一面,減少甚至忽略引發壞情緒的一面,之後我們就有精力去思考怎麼辦。
比如:孩子寫字寫得特別差,每次老母親都要發飆,自從學習建立第一反應機制之後,開始花式誇娃,孩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3、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需要先學習。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好好學習,有一技之長的人。
但是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希望孩子心理健康樂觀開朗,在社會中可以勇敢直面壓力。父母首先要療愈自己的內心,強大自己本身。
育兒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比如璐瑤媽媽講到的挫折是上帝掉下來的禮物、愛與安全感和第一反應機制、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魔咒等等幾十種非常落地可行的方法,都讓我自我成長也更了解孩子。
父母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學習的興趣,真正調動內驅力,學的快樂、高效。我們就要同行。
有了孩子以後,我們又有了重生的一次機會,只有父母成長、父母先行,才可以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