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陷阱」是阿爾斯通悲劇的深化和擴展

2020-12-15 觀察者網

【文/ 田飛龍】

《美國陷阱》號稱「法國版孟晚舟事件」實錄,這本書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原鍋爐部負責人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與法國著名記者馬修阿倫合作出版,講述了皮耶魯齊與美國司法部長達5年的鬥爭。中國中信出版集團第一時間組織翻譯並推出了相應的中文版,很快在國內形成了一股「美國陷阱熱」。

這本來就是一部國際暢銷書,似乎無需特別營銷。又恰逢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之際,相關題材很容易刺激人們的閱讀和理解興趣,任正非訪談背景圖片的加持更讓這本書的熱度躥升。

國內如此關注《美國陷阱》,箇中原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一,中國政府會高度重視此書,因為此書包含了法國政府保護自身戰略性企業的失敗實踐。中國政府或可從中吸取教訓,從外交與法律上做好相應準備。目前中國已經來到了此書描述的「皮耶魯齊陷阱」。

其二,包含華為在內的中國大型戰略性企業會高度重視此書,不僅是華為因「孟晚舟案」及美國單方面貿易禁令已經涉案,還因此書包含了反制「皮耶魯齊陷阱」的若干法律知識背景和技巧。

其三,中國普通民眾會高度重視此書,是因為此書對美國法治神話進行了某種「個案性解構」,對於法治轉型與深度全球化階段的國人而言,這本書能為全面準確理解美國法治及其全球治理體系提供非常生動具體的案例和素材,是法學院教材和公知話語無法取代的新穎窗口。

由於這一「陷阱」是對美國「神話」的直接解構,同時亦呼籲歐盟自身通過集體努力反制美國,因此必然被視為一種「反美主義」的作品。這一類型的作品在美國主導的話語世界中自然不僅是稀少難得的,更是觸犯眾怒的。

孟晚舟在加拿大公開露面 圖自網絡

同時,由於這部作品是「現身說法」,是一種個案視角。皮耶魯齊先生不是法律專家,是受害人,儘管臨時抱佛腳鑽研美國《反海外腐敗法》,仍有理解不夠充分和專業的地方。這就決定了在閱讀和分析該書時必然會產生立場分歧和視角出入,甚至出現誅心之論和有意的誤解扭曲。即便在法國國內,這種誤解也是難以避免的。

但問題恰恰在於,正是這種直觀真實的受害人個案視角,而不是經過法律專業修辭甚至形式主義偽飾的所謂專業視角,才可能發現一種無形而巨大的「美國陷阱」。通常的律師視角或法官視角,只是這一「陷阱」的流水作業環節,甚至只是局限於個體的法律職業利益,而不可能窺視出這一陷阱的全貌。

作為受害人的皮耶魯齊先生恰恰體驗了這一「陷阱」的全套戲法,包括私營監獄的黑幕、律師與檢察官的利益捆綁、無處不在的辯訴交易及跨國企業的政商勾結,等等。我們需要正確看到這部書的定位,它不是學院化的法律教科書,而是警醒國家利益與國民的、與美國法全球化相關的社會啟蒙讀本,也是職業法律人拓寬政治理解和理論視角的必要背景資料。

由此,本書就不僅僅具有個案意義,也具有普遍意義。筆者因而將這種獨特又內蘊普遍性的美國法全球化現象及系統風險稱之為「皮耶魯齊陷阱」(具體參見FT中文網2019年5月31日文章《「皮耶魯齊陷阱」與中企面臨的美國法風險》)。

這一概括亦得到國內智庫及研究界的一定呼應,比如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宋微先生在6月1日的「人民網評」特約文章中提到,商務部的「不可靠實體名單」制度是對「皮耶魯齊陷阱」的直接回擊。這是中國政界與學界日益自覺與清醒應對的產物,面對「美國陷阱」不能被動適應其法律程序,而必須在理論與制度上爭取主動,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因為這樣的跨國法律訴訟本就不可能是純粹的法律問題。

筆者對美國憲法及中美關係有較長時間的研究經歷和基礎,對美國法治在本國民主與帝國治理間的矛盾、衝突和張力多有觀察和分析。同為法國人,1835年的託克維爾發現了「美國的民主」,但2019年的皮耶魯齊發現了「美國的陷阱」,到底誰是正確的呢?其實都有真理的顆粒,因為他們觸及的是美國的不同側面,是全球性帝國靈魂與體格難以避免的分裂症候和價值二重性。

不接受「美國陷阱」的人,無論是否法律專業人士,都傾向於將這部書限定於受害人個案視角,而且與中國面臨的「華為陷阱」嚴格區分開來。他們不願意承認「華為陷阱」實際上是「阿爾斯通悲劇」的深化和擴展,孟晚舟相當於皮耶魯齊先生,作為涉案的「經濟人質」,而華為總部亦面臨著泰山壓頂式的全方位壓力。如果華為願意出讓股權給美國,或者主動放棄5G市場,一切都會煙消雲散。

理解此書的價值,不是在阿爾斯通個案與華為個案上「摳法條」或形式化對比,而是看到個案背後共同的美國法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困境。華為是中國的通信業巨頭,而阿爾斯通是法國曾經的能源業巨頭,這兩種業態都是美國跨國公司激烈競爭的關鍵領域,美國法被濫用於打擊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造成法律權威性與公正性的喪失。

如果一名法律專業人士缺乏對兩個案件宏觀制度背景與利害關係的透徹分析,而局限於純粹的美國法程序視角,就不僅不可能發現「美國陷阱」,甚至還為外國公司對美國這一套量身定做之法律程序的不適應或反制而痛心疾首,或反唇相譏,以極度幽怨申斥外國公司對美國法的質疑和反抗,全然看不到這種法律陷阱的非正義性和長臂管轄的合法基礎缺陷。

根據《美國陷阱》一書,這樣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法律專業人士在法國「阿爾斯通悲劇」發生過程中是非常多見的,在今日中國亦呈現相同情境。這種「法律東方主義」式的配合性理解與責難本身,恰恰是「皮耶魯齊陷阱」法律構造精巧性的證明,但再精巧的法律構造也難以掩飾其僭越國家主權與國際法的不正當政治本質。

法律專業人士往往會提出非常直率的一個問題: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及其國際法化構成了長臂管轄權的法理基礎,這種合法性基礎不正當嗎?這是一個非常要害的問題。國際貿易競爭由於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本國主權法律秩序的管控,同時由於本國企業的海外擴展基本符合本國國家利益,因此通常的國家對本國企業的海外腐敗行為會有意放一手。

這種慣例是英國人確立和擴散的,是從英國議會對東印度公司的管治實踐中產生的。18世紀後期,由於無法容忍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腐敗暴行,保守主義思想大師兼下議院議員埃德蒙·柏克發動了對黑斯廷斯總督長達近十年的彈劾,結果無疾而終。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為了打擊海外商業賄賂和腐敗,以及促進全球化企業相互間的公平競爭,對企業海外行為的法律監管就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挑戰。美國從1970年代制定《反海外腐敗法》到推動OECD國家反腐敗公約的籤署,其立法出發點確實包含了建立全球性反腐敗體系的正當動機。

然而,問題並不在於最初的立法動機,而在於法律實踐過程的異化和濫用。根據《美國陷阱》一書的陳述,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建立了遠超國內法管轄權的長臂管轄權,以美國司法部、FBI及法院承擔起管治OECD國家甚至全球性商業公司的司法責任。在實際管治過程中,作為國際貿易結算工具的美元及美國的全球監控網起到了關鍵性的技術支撐作用,確保了美國司法部超強的「情報與證據收集能力」。

5月攝於華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百蘭谷咖啡廳 來源:觀察者網

因此,美國主要是依賴國內法建立了一種「準國際法」的反腐敗司法管轄體系,所謂的OECD反腐敗公約並未賦予美國以這樣一種超強的跨國司法管轄權,這就是一種明顯的法律與合法性的僭政了。各國對於美國強硬推行的國內法「國際法化」及長臂管轄權多有怨言,也深受其害,特別是美國國內司法常常在既得利益集團和法律歧視視角下選擇性執法,側重打擊非美國的、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外國公司及其高管團隊。

「阿爾斯通案」是非常典型的美國長臂管轄權濫用的案件。有些網上的分析文章提到了阿爾斯通的認罪協議,但根據《美國陷阱》的解釋,這類認罪協議往往不是真正的罪行懺悔和自首表白,而是美國司法部超強壓力下、變質了的「辯訴交易」的結果,類似「屈打成招」,是被調查公司高管的「免罪協議」,以個人免罪的結果來損害整體公司的利益。事實上,這一「辯訴交易」的操作方向本來就不是追究具體高管的個人責任,是圍獵目標公司的「人質化」手段。

因此,長臂管轄權並不具有充分的國際法基礎,美國單方面的司法管轄實踐進一步損害了這一管轄權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從而造成了全世界對「美國陷阱」的法律本質日益覺醒和抵制。全球性反腐敗體系的建立是法律全球化的正當議題,但美國的「長臂管轄權」模式已經一再被證偽,國際社會需要對此嚴肅反思和集體行動,其目標既在於制衡美國司法權力的跨境濫用,也在於探索建立一種真正公平合理的全球性反腐敗法律體系。

有些網絡分析還提到華為案的特殊性及華為依據美國國內法維權的策略選擇,認為無需接受「皮耶魯齊陷阱」的全面警示,只需要積極配合美國法律程序就能獲得公正結果。法律維權當然是必要的,也是華為當下正在進行的。比如華為提起的憲法訴訟,要求美國聯邦法院審查國會專項立法及川普行政命令涉嫌「剝奪公權」的違憲行為並予以糾正。

如果純粹依靠法律程序的配合,「阿爾斯通悲劇」會更快發生。華為案也一樣,如果純粹依賴美國國內法程序救濟,那就是將美國的國家競爭意志及川普主義的霸權性罩上了一層法律外衣,起到了非常好的掩護效果,其結果很可能是「華為悲劇」的提前發生。華為訴訟的意義並不在於勝訴,也基本上不可能期待美國法院宣布國會和總統涉及華為的行為違憲無效,其重要意義在於通過美國法律程序提出華為的事實與法律依據,證明華為自身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這種證明無需判決背書,而是一種全球化企業自信和企業文化的體現。

同時,中國對華為權益的政治性保護及華為的企業自救才是更為根本的層面。「阿爾斯通悲劇」不是根源於有關涉案人員沒有配合美國法律程序,而是法國的政治性保護及阿爾斯通企業的團結自救基本無效。華為案的維權絕對不是簡單的法律程序維權,而是綜合性的、從政府到企業的超強動員和應對,因為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早已超出普通個案的範疇。

皮耶魯齊先生的個案遭遇不僅僅是值得同情,還應當加以深刻理解和轉化。事實上,在皮耶魯齊先生涉案調查期間,法國的政、商、學界已經警醒和覺察到了「美國陷阱」的存在。

由於皮耶魯齊先生是這一陷阱的「活標本」,而且很有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因此法國國內舉辦了諸多關於「這一次是阿爾斯通,下一次會是誰」的法律與策略研討會。皮耶魯齊先生每每親臨現場,分享遭遇、理解和經驗。根據《美國陷阱》的記述,這樣的「經驗分享會」在法國早已開過幾十場。皮耶魯齊先生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諮詢公司來應對此類事務。

2018年以來,皮耶魯齊先生與法國記者馬修·阿倫合作,將皮耶魯齊先生的美國法遭遇及阿爾斯通個案加以整合,形成了《美國陷阱》一書。這首先是一部寫給法國人民及歐盟的書,而不是寫給中國人的書。但由於中國公司也同樣進入了「美國陷阱」的打擊範圍,所以才有了中信版本及國內的「美國陷阱熱」。

我們理解皮耶魯齊及其著作,當然不是在法律個案意義上比對和吸取具體辦案經驗,而是從美國法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普遍困境及美國長臂管轄權的多支點展開的脈絡中更加具體深入地理解美國霸權的法律構成。某種意義上,中國企業高管也就可能是下一個「皮耶魯齊」,甚至孟晚舟就已經是生動實例。

有些個案會如皮耶魯齊一樣觸及《反海外腐敗法》,有些個案則可能觸及美國某個特定的貿易禁令(比如伊朗貿易禁令)或其他的長臂管轄性法律,但無論是觸犯何種具體的美國國內法規範,美國司法部隨後展開的全球調查與變質的辯訴交易程序,則有著更多的共通性。《美國陷阱》為我們理解這種美國司法共通性與風險性提供了遠遠超過法學院教材和律師技巧層面的有益教誨。

總之,這部書似乎不是因為「過度營銷」而熱,恰恰是因為其受害人視角的真實性及與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風險相關性而熱。通過此書,我們需要警惕的始終是「美國陷阱」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枝節或情緒。作為中國企業和公民,我們當然不需要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但我們不能不為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與前途而思考和行動,不能不對「美國陷阱」針對中國發展產生的種種負面效應進行透徹的理解和應對。

《美國陷阱》的引入,有助於我們深化在中美貿易戰之際對美國法長臂管轄權法理缺陷及技術細節的理解,也有助於我們建立對等抗衡性制度予以有力的反制。美國是事實上的「世界警察」,但從來不是名正言順的世界警察,其長臂管轄權既缺乏充分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法依據,也缺乏被管轄國家和地區的明確同意,因而只能是一種以國內法為純粹基礎的國際司法僭政。

「阿爾斯通案」之後,法國國民議會對此進行了全面調查,儘管囿於種種政治和技術原因無法充分透明化及逆轉案件結果,但法國人民的主權意志和自我保護意識已然覺醒,對美國法全球化的不信任與抵制正在法國及歐盟範圍內日益上升,而以法國、德國為領導基礎的歐盟正在通過多層次的立法與外交努力實現對美國陷阱的反制和超越。

比如面對美國單方面制定的伊朗貿易禁令,許多歐盟公司涉案,但歐盟及時制定了阻斷法案及嘗試運行獨立於SWIFT的跨境交易支付系統,並通過完善歐盟的反腐敗法治回擊美國的長臂管轄權。如果歐盟在「皮耶魯齊案」之前就已採取周密的立法與外交努力,或許皮耶魯齊先生就不會有此悲慘遭遇。

不過,歐盟的聯合自強與法律自主化,在美國二戰後建立的針對歐洲的「準支配性」安全與監督體系之下,仍有非常複雜多元的議題需要處理,歐盟走出「美國陷阱」之路依然充滿艱辛。

默克爾近期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重申了歐盟的貿易自由主義和多邊主義,其中包含了對美國單邊主義和美國法律陷阱的隱憂。這些改變不完全是皮耶魯齊先生的《美國陷阱》帶來的,但《美國陷阱》被廣泛閱讀、理解和轉化,恰恰可以使得更多的歐洲企業、民眾及政府凝聚共識,集體行動,從而對促進歐盟一體化和歐盟的法律反制能力大有裨益。

於中國,華為公司正在自身努力與各方支持下突出「美國陷阱」的重圍,我們需要的不是將「皮耶魯齊陷阱」置之不理,甚至嘲笑阿爾斯通是一個曾經的「爛公司」、「腐敗公司」、「等待美國拯救的公司」,不是以對美國國內法律程序的迷信取代中國政府與公司的正當、多層次、自主性的法律維權和立法建構,而是應當看到:

一方面,「皮耶魯齊陷阱」是涉及美國法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真實陷阱,不是陰謀論,因而需要認真學習和理解,將《美國陷阱》作為有益的讀本和教材;另一方面,華為興起本身就是中國民族復興的指標性現象,華為維權的複雜性和難度遠超阿爾斯通。

因而需要我們中國自身發展出一整套的應對「美國陷阱」的國家法制基礎、企業合規體系與國際間的反腐合作機制,充分意識到需要通過國際間真正平等公正的法律合作及其制度化成果來反向制衡和馴化日益失控和濫用的美國長臂管轄權。

【本文首發於「虎嗅」,感謝作者賜稿。】

相關焦點

  • 放棄海思,就能保住華為?阿爾斯通說:你很幼稚!
    華為海思大家都知道當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被拆分,其最重要的電力和電網業務被美國通用公司收購,法國核電站關鍵技術落入他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阿爾斯通公司倒還存在,就是有些人畜無害了,要知道此前法國阿爾斯通可是和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電氣並稱世界三大能源巨頭的,你覺得法國人後來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 世界級勒索,綁架孟晚舟華為會成美國資產?《美國陷阱》有答案
    儘管人們明白,在皮耶魯齊的遭遇及阿爾斯通事件中,從皮耶魯齊被捕開始,不但標誌著法國悲劇的上演,更預示這全球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風險並非僅只是來自技術和市場——還有來自美國的打壓、盤剝和勒索。而強如阿爾斯通和並不弱小的法國,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如此,人們得出結論:文明時代的公然勒索與掠奪,這不僅僅是高科技企業的悲劇,更是世界的悲劇。■03■→美國打壓全球高科技的「套路」美國打壓高科技企業的惡名由來已久。
  • 華為之前,被美國下黑手的日本東芝和法國阿爾斯通
    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在北京時間5月15日晚發布公告,要求採用美國技術和設備生產出的晶片,必須先經過美國批准才能出售給華為。對此,華為在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正式作出了回應。 而一旦新規落地,全球170多個國家使用華為產品建設的數千億美元網絡的擴容、維護、持續運行將受到衝擊,使用華為產品和服務的30多億人口的信息通訊也會受到影響。
  • 美國是如何打壓與華為相似的阿爾斯通公司的?
    5月15號美國對華為晶片管控再次升級,要求所有用過美國技術或設備的公司不可以賣晶片給華為。從2018年孟晚舟被捕,到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到再次的制裁升級,美國為何舉全國之力打壓華為?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和網際網路,這兩項技術都是率先在美國行興起,伴隨著二戰的勝利,美元也成為最具強勢的貨幣,佔領著世界金融主導權,並一直延續至今。一流的工業設施能造就一流的軍事設施,一流的軍事設施又能造就一流的政治和金融地位。
  • 吃相難看的美國|華為、抖音前,阿爾斯通是怎麼被「吞食」的?
    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前高管——皮耶魯奇,終於走出美國監獄,重獲自由。他望向標榜「平等、自由」的美國天空,仰天長嘆:兩手空空的法國眼含熱淚,為他失去的國之重器慟哭不已!法國的「華為」——阿爾斯通,就這麼被美國人竊走了。
  • 任正非書桌上的這本書亮了,告訴你法國「華為」如何掉進美國陷阱
    在孟晚舟被捕之後,這本書也曾出現在華為總裁任正非的書桌上,與此同時,華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多處咖啡廳也出現了《美國陷阱》的身影。該書宣傳欄還標註著「法國版華為事件」、「受害者出獄後親述」以及「揭露美國用非經濟手段瓦解他國商業巨頭的驚人內幕」等字樣。
  • 任正非:孟晚舟不是皮耶魯齊,華為也不是阿爾斯通
    距離2018年底華為首席財政官孟晚舟被加拿大政府囚禁已經有兩年了,在這期間任正非一直在為這件事從中斡旋,而就在前兩天出現了轉機,美司法部說孟晚舟可以被允許回國,但有一個條件:要她承認在相關刑事案件中的「不當行為」,也就是「部分認罪」。
  • 德法突然支持華為,法國人:華為與阿爾斯通,兩家公司同一個故事
    隨著英國迫於美國壓力的低頭,義大利的疑似反水,華為在歐洲的形勢也在美國的圍困之下,愈發艱難。不過就在最近,一直在此類事務中保持觀望的法國和德國,卻一反常態,給出截然相反的信號——支持華為。分析指出,正常來說,有阿爾斯通的先例在前,法國當局理當會全力支持華為。但是從如今法國財長的表態來看,態度還是有些模稜兩可的,既想支持華為,又怕美國「空降打擊」。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對法國抱有太大希望,從英國的突然反水,也能看出,美國在長達幾十年的往來之中,已經用資本對歐洲各國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滲透和控制。
  • 肢解阿爾斯通惡果彰顯!華為在法國砸16億建廠,白宮徹底無能為力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18日報導,肢解阿爾斯通的惡果開始彰顯,華為在法國砸了16億要建廠,美方最重要機構徹底無力。在經歷了美國的多次制裁和打壓後,華為仍然頂住壓力不斷前行,最近更是捷報連連。當地時間12月17日,華為發布公告官宣了將在2021年赴法國建廠的消息。按照華為的規劃,這座工廠將生產晶片組和主板、4G和5G基站所需的零部件等,初步的選址在法國小鎮布拉瑪特,預計將在2021年底開工建設,並在 2023年正式投產。據悉,此工廠總投資金額達16億元,製造的產品將專供歐洲地區的客戶,預計每年將可達到10億歐元的產值。相關人士對此表示,美國肢解阿爾斯通公司的惡果開始展現。
  • 美國打壓華為,激起法國人憤怒:與阿爾斯通一樣,兩家公司一個故事
    研究指明,常規而言,有阿爾斯通的例子在前,法國政府理應會大力支持華為公司。可是從現如今法國的表態發言看來,態度依然是搖擺不定的,既想支持華為公司,又怕美國「制裁打壓」。特別注意的是,法國政府的態度飄忽不定。
  • 懶人聽書上線《美國陷阱》有聲版
    貿易摩擦引發國民對美關注《美國陷阱》一書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前高管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和一名法國記者合著,該書以皮耶魯齊的親身經歷,完整記錄了從 2013 年 4 月 14 日皮耶魯齊在紐約機場被逮捕,到美國司法部質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同時迫使皮接受高達7. 72 億美元罰款,並將阿爾斯通電力業務賣給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以及皮耶魯齊最終於 2018
  • 任正非辦公桌上的這本書,能幫華為找到應對危局的答案?
    皮耶魯齊就是因為阿爾斯通公司涉嫌違反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而被扣押的,在漫長的調查過程中,美方拿不出實質性的事實,卻一直拒絕皮耶魯齊的保釋申請。更讓皮耶魯齊感到寒心與費解的是:公司似乎根本沒有盡力在營救自己。阿爾斯通如何落入陷阱?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 孟晚舟不會跳進「美國陷阱」
    針對此事,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我看到報導的時候,就想起了2013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皮耶魯齊的遭遇,在他寫的《美國陷阱》這本書裡有非常詳細的描繪。」那麼,華春瑩談到的《美國陷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曾遭美國「非法肢解」,阿爾斯通東山再起?欲開啟509億收購計劃
    這家巨無霸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為電力能源和軌道交通製造,在電力領域,流傳一句話:世界上每4個燈泡中就有1個燈泡的電力,採用了阿爾斯通的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1978年阿爾斯通第一列TGV 超高速列車的誕生,穩固在全球高速和超高速列車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
  • 解讀《美國陷阱》1、法國版「孟晚舟事件」,為世人敲響警鐘
    於是長達500多天的司法博弈展開,博弈雙方就是加拿大檢察官和孟晚舟的律師團隊。律師辯護團隊當然認為,美國提出的華為違反對伊朗制裁禁令的指控,但是你們加拿大又不進行類似的制裁,這何罪之有呢?可是加拿大檢方認為,關鍵問題不是關於對伊朗的制裁,而是金融欺詐。
  • 美國陷阱背後有個全球法律帝國,中國怎麼應對
    然而,皮耶魯齊選擇認罪之後,他實際上將落入了「美國陷阱」的第二層含義,即「司法陷阱」的背後乃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展開經濟競爭和政治競爭所涉及的「經濟陷阱」甚至「政治陷阱」。美國司法部對皮耶魯齊的調查「醉翁之意不在酒」,若真的判皮耶魯齊125年監禁對美國意義不大,但將皮耶魯齊認罪作為籌碼實現對阿爾斯通的低價收購卻意義重大。
  • 阿爾斯通前高管艱辛的回國路!創意無力?長臂管轄下的舶來科技
    01法國阿爾斯通「給你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和我們合作,承認有罪,只需再待幾個月就可以出去了。」「那第二個呢?」「我想你是不會選擇第二個的!第二個就是,堅持不認罪並接受美國法律的審判。當時的他被關在了羅德島一間戒備森嚴、關押暴力罪犯的監獄裡,監獄裡有不少都是死刑犯,他在後來的傳記《美國陷阱》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行走非常不便、呼吸極度困難。突然間感覺自己成了動物,被捆住了手腳,而且他已經看不到陽光了。
  • 孟晚舟如何拆解《美國陷阱》「經典套路」?|孟晚舟事件|美國陷阱|...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說:• 坦白說,我看到報導的時候,想起了 2013 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皮耶魯齊的遭遇。他的遭遇在他所寫的《美國陷阱》這本書裡有非常詳細的描繪。你剛才提到的傳聞跟皮耶魯奇當時的遭遇何其相似。這本書,任正非也讀了。在中美關係陷入「世紀博弈」的時代背景下,所有企業家都應該讀、必須讀。
  • 一旦美國成功,阿爾斯通高管便是前車之鑑
    所以孟晚舟千萬不能被引渡到美國,一旦讓川普得逞,阿爾斯通高管就是前車之鑑,今天不妨來了解一下阿爾斯通。一、阿爾斯通的下場阿爾斯通是一家法國的工業企業,如果說華為是中國科技的龍頭,那麼阿爾斯通就是法國的龍頭,這家企業體量巨大,業務遍布全球,主打能源,水電設備、核能、環境控制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專利。
  • 阿爾斯通的收購大戰——一事窺通用電氣強大之源
    實際上通用電氣最開始也並不想對阿爾斯通做什麼,但阿爾斯通從通用電氣的嘴裡搶走了兩個訂單,分別是在埃及的訂單和在印尼的訂單,這可都是很大的油水,通用電氣怎麼也想不通這兩個訂單自己怎麼就沒有得到。而且通用電氣和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能就是因為這種不甘心,才迫使美國去調查阿爾斯通,調查這個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