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陰道鏡與宮頸病理學(CSCCP)大會——自取樣專題會上,來自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吳瑞芳教授做了主題分享,詳細回顧了自取樣宮頸癌篩查的發展歷程及應用成果,並對自取樣篩查的未來發展趨勢作了展望。
吳瑞芳教授說,HPV檢測目前已是宮頸癌篩查的主要手段。2019年ASCCP大會在會上最新公布的指南裡,已經把HPV檢測作為初篩方案,細胞-HPV聯合篩查並不能帶來過多的好處,會被逐步停止使用。
吳瑞芳教授表示,要防治宮頸癌,必須要進行持續有效的宮頸癌篩查,而自取樣篩查因為有很好的敏感性和非常好的接受度,是提高宮頸癌篩查覆蓋率的最有效措施。自取樣宮頸癌篩查研究的要點有三個:一是準確性,二是可接受性,三是大規模人群篩查的組織。2014年在Arbyn M meta分析中指出自取樣的敏感性相比醫生取樣的不足,但以PCR為基礎的HPV檢測技術可獲得高敏感性。
吳瑞芳教授強調,現在世界各地所有的研究報導都得到了一致的結果,就是自取樣篩查不受地域、文化、經濟的影響,對於未規範參加篩查的人群可以提高30%的篩查覆蓋率。最重要的優點在於它的易用性、便捷性,而且痛苦少,可以保護婦女隱私。
研究人員對多種不同的取樣器做了調查,發現簡單的取樣器更受歡迎。因為不同的取樣器對篩查的效果沒有影響,越是簡單的取樣器對婦女來說越易於接受。就參加篩查的婦女自己來說,她們所關心的一是能不能取到合格的樣本,二是檢測的準確性怎麼樣,而這些問題目前都已得到解決。
那麼,如何組織自取樣宮頸癌篩查呢?吳瑞芳教授認為,一個可以採用社區模式。通過沒有任何醫療背景的社區工作人員就可以實施宮頸癌篩查的組織和取樣。醫務人員只是在篩查陽性者處理的環節才介入,這樣可大大節省醫療資源;二是像網際網路購物一樣,通過網上註冊申請篩查;將網絡和社區模式聯合起來,可以大大提升自取樣宮頸癌篩查的效率。
吳瑞芳教授強調,自取樣宮頸癌篩查方便、便捷,省錢、好實施。自取樣宮頸癌篩查被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評為2017年度「影響人類未來的全球醫學十大創新成果」之一。可以說,自取樣宮頸癌篩查前景非常好。它是解決目前篩查覆蓋率不足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在中國篩查覆蓋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自取樣篩查能很好地解決目前存在的瓶頸問題,助力中國「消除宮頸癌」的目標實現。
——專家簡介——
吳瑞芳
主任醫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導師。系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獲吳階平醫學研究獎、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貢獻獎和中國醫學獎。
現任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婦產中心主任、國家子宮頸癌早診早治示範基地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內分泌學組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婦產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專委會委員和《中華婦產科雜誌》編委等職。
從事婦產科工作30餘年,擅長女性生殖內分泌疾病與婦科腫瘤的診治。研究成果獲12項省部級科技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