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應」現象對法官思維的啟示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社會學視角下的「效應」是指某種事物的發生、發展在社會上所引起的反應與效果。當某種社會或者自然現象被冠以「效應」之名時,其意義遠不止於語言符號上的表達美感,因為其本身一定程度上已經構成人們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總結,進而為對號入座式的體驗與反思提供了一種簡化的啟發信號。「像法律人一樣思考」(Thinging Like A Lawyer)是一個恆久的法律命題,筆者認為,要讓這句抽象的宣言真正細化至法官思維的具體語境,不妨借鑑當下比較時髦的「效應」現象。

  「青蛙效應」與危機意識

  一位生物學家將一隻青蛙放進盛有正常水溫的水盆中,青蛙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玩。然後,向水中一滴一滴地注人熱水,青蛙並無不適的反應,直至水溫不斷升高。最後,青蛙竟被「舒舒服服」的燙死了。

  這個寓意與範仲淹「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古訓頗有些相似的道理,它時刻提醒人們要有「危機意識」。從「法官」作為一種職業選擇來看,它是一種特殊政治生命的標誌,法官手中的法典和法槌承載著社會對司法的需求和期待,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英國大法官柯克說過,司法是一個人需要用20年以上的時間才可能完全掌握的藝術。然而在心理學上,要讓一個人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持續保持著新鮮感和激情是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對矛盾往往會導致兩重危機:一是能力危機。法官的成長和成熟須要經驗、學識、智慧的積累,是水到渠成式的漸進過程。但是長時間重複、刻板的工作可能會讓人陷入到一種審美疲勞和職業麻木的狀態,不願走進群眾、遲疑不敢下判、喪失問題敏感等等成為典型的「症狀」。二是道德危機。在科層制的「官僚」職業體系中,法官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但權力都有濫用的風險,一旦司法權和社會中的利益主體短路結合,就可能將公器私用,誘發權力尋租,損害羸弱的司法公信。

  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憂患意識產生的激發力和生產力讓人驚嘆,安於現狀的摧毀力也可想而知。作為堅守捍衛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法官,要克服職業生涯中的能力和道德危機,筆者想到了劉備臨終託孤時囑咐的兩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蝴蝶效應」與司法導向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法官活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過具體個案對法律文本中的規則進行解讀和再次確認,進而為社會主體評價自身行為及其後果提供一個明確的預測和判斷的標準。這是法律手段和目的的有機統一。有學者指出,即使是面對所謂疑難複雜案件,作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判決並不是件困難的事,關鍵是白紙黑字確定的結論以及其背後的「說法」將會在公眾中間產生何種社會效果,也即司法裁判的導向問題。韋伯曾用「卡迪司法」(Khadi Justice)的說法指稱和批評那種「就事論事,完全不考慮規則以及依據規則的判決的確定性、預測性的司法。」因為人們在法律面前為或不為時,總是或多或少受到「從眾心理」的暗示。將司法活動以「蝴蝶效應」做比,可能一個判決的扇動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由此引發的風暴對法治秩序的震蕩卻是危險的。

  筆者以為,一個優秀的法官要在法律運作的微觀層面上發揮正確的司法指引作用,美國學者羅伯特·金·默頓提出的關於法律的「正、負、非」功能的分類學說可資借鑑。如果一個判決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有助於社會體系的良性運作,法官的選擇應該是果敢而堅毅的;如果一個裁判結果可能會引發社會內部關係的緊張,分割社會機體內部的協調、穩定局面,降低社會系統的活力,法官應該保持適度的謙抑,可以引導當事人通過ADR手段解紛;而如果該結果可能處於一種「具文」狀態,法官可以結合對當事人「心服與口服」的判斷來掌握判決與調解的技巧,爭取做到案結事了。當然,這都要依賴法官理性的思考力:洞察先機的敏感、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豐富的經驗。

  「破窗效應」與恢復性司法

  心理學中有個「破窗效應」,如果有人打碎了一幢建築物中的一扇窗戶,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好窗」成了特例,「破窗」反而成了常態。

  在基層司法中,婚姻家庭類修復型糾紛和簡單的利益型糾紛是重頭戲,也是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的重中之重。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造就了一個農村熟人社會,「一場官司三代仇」成為「厭訟」情結的真實寫照,在「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輿論壓力下,人們哪怕是打官司還是希望「留有面子」、「下得了臺」。因此,法官要確立起恢復性司法理念,像陳燕萍工作法那樣,用群眾認同的態度傾聽訴求,用群眾認可的方式查清事實,用群眾接受的語言詮釋法理,用群眾信服的方式化解紛爭,搭建橋梁以修復當事人之間業已破壞的社會關係。試想,如果不是儘可能維護「破窗」,而是用硬生生的判決則有可能讓雙方產生扯破臉皮、破罐破摔的想法,造成老死不相往來的困局。

  其實,對於關係維繫的心理需求體現出對秩序價值的普遍期盼。社會秩序是社會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係穩定性、進程連續性、行為的規則性、以及財產和心理的安全性。在經濟社會轉型乃至司法改革進程中,這一需求體現得尤為突出。當前司法政策和司法實踐中對調解功能的高度強調就是明證,因為調解可以將多元的利益關係糾紛推入到現代法治的範疇。

  「效應」的出現本身是透過現象的迷霧對事物本質的聚焦,是人們認識世界眼力提升的閃光之處,當其折射到法官適法的思維視域下,我們可以感知其是何等的簡明而又真灼。( 許建兵 薛忠勳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一些心理學效應在學習中的啟示
    了解一些經典的心理學效應,不僅可以帶給我們有益的啟迪,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展開思維,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荷花效應給人最直接的啟示就是,最接近勝利的時候才是最重要、最需要堅持的時候。很多人在第29天的時候選擇了放棄,雖然他們離成功不遠了,只剩「一天之遙」。
  • 淺析從眾效應對教育的啟示
    原創作者|吳賓(山東威海三中物理教師,校長傳媒專欄作者)從眾效應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的講就是「人云亦云」或者「隨大流」。這種「隨大流」的現象恐怕在每個老師和學生身上都曾經發生過。在教育和教學中,從眾效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個老師布置得作業太多、太難,部分學生完不成作業,就去抄襲同學的作業。如果老師沒有發現或者雖然發現了但沒有及時制止學生的抄襲行為,也沒有改變自己布置作業的數量和難度,那麼其中那些原來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也去抄襲作業,最後整個班級抄襲成風。這是從眾效應不利的一面。
  • 羅森塔爾效應給我們家長的啟示
    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和家長朋友們,探討一下神奇的潛意識對我們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希望給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有一些啟示。一、羅森塔爾效應簡介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心理學上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大凡當過老師的都知道,也一定還記得心理學中有那個著名的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 律師思維和法官思維的關係
    律師思維與法官思維在「以權利義務為中心線索」、「以法律為爭議解決之標準」與「以證據為主張認定事實的依據」方面存在相同之處;但「思維立場」、「思維結構」、「思維能動」以及「思維創新」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此差異下的思維碰撞,需要以律師和法官共同的「規範性思維」、「邏輯性思維」以及「『服從性』思維」加以解決。
  • 「懶螞蟻效應」給英語學習帶來的啟示
    「懶螞蟻效應」的啟示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一群黑螞蟻進行了研究:他們把螞蟻分為三個小組,每組30隻,觀察他們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工作,尋找、搬運食物,但是卻有少部分螞蟻好像整天無所事事一樣地東張西望。研究人員在這群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把這群螞蟻稱為:懶螞蟻。
  • 「六種效應」對職場生存發展的啟示
    「青蛙效應」——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溫水煮青蛙」,啟示我們要時刻具備危機意識,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深耕職場,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於過去的勝利和美好願望,而忘掉危機的逐漸形成和看不到失敗一步步地逼近,最後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 「鯰魚效應」——時刻保持競爭意識。
  • 兩審法官辦案思維的差異和協調
    ,但基層法官和二審法官之間思維卻存在著差異。[1]辦案思維,是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所謂思維方式,是指人的思維運行模式。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從思維活動的運行控制上講,它是指人的思維操作程序,也就是通俗意義上所說的思維方式;從思維活動的運行過程上講,它是指人的思維運動形式。[2]在理論上,基層法官和二審法官辦案思維是一致的。
  • 淺談法官思維中的涵攝與歸入
    傳統的法律思維認為,法官根據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將案件事實涵攝於法律規範之下,即可得出法律判決。而案件事實是指符合法律構成要件的事實,法官在確定案件事實時,需要在生活事實與法律規範之間來回穿梭,往返流轉,正如德國學者恩吉施所說的,「在大前提與生活事實之間眼光的往返流轉」,朔伊爾德則說:「在確認事實的行為與對之作法律評斷的行為間的相互穿透」。這種相互解明的過程,被稱為一種「詮釋學意義上的循環」現象。 在確定小前提的案件事實時,我們需要藉助於涵攝模式來進行推演。
  • 企業管理十大常見效應
    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鯰魚效應。就好像在黃鱔盆裡放泥鰍一樣,利用泥鰍的活性使黃鱔運動而保持活命期。啟示: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其餘的領導要充分利用好組織中的「鯰魚」,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使活動容易開展,使業務開展更為順利。
  • 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這其中,有一種廣泛存在卻未得到足夠關注的認知心理偏差——錨定效應。實踐中有罪推定、疑罪從有、同案異判、冤假錯案等現象均可從錨定效應中找到心理根源。  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  錨定效應是指在不確定情境中,判斷決策結果受初始信息(錨信息)影響而向初始信息趨近的認知偏差。
  • 比馬龍效應是一種期待效應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畢馬龍效應,皮格馬麗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人際期望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好萊塢動畫電影「全齡化」現象的經驗與啟示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壯大,中國動畫電影在逐漸崛起的同時,普遍「低幼化」現象依舊存在並嚴重阻礙國產動畫電影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本文從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現狀切入,結合好萊塢「全齡化」動畫電影的特點,概括總結好萊塢「全齡化」的成功要素,並提煉出其對中國動畫在「全齡化」發展進程中的啟示。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對各種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初學者;想提高認知能力,開拓思維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關於思維方式的書有很多,這本書的特點是從心理學效應的角度,來幫助讀者開拓思維。全書涉及的方向很多,比如第一章認知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身存在的優缺點;第二章目標思維,可以讓我們制定明確目標,促進自我成長;第八章突破思維,可以讓我們打破常規,自我蛻變。書中一共提到近70個心理學效應,並且結合中外經典案例,詳盡解釋了每一種心理學定律的內涵及其應用方式。
  • 「觀察者效應」-做自己思維的觀察者
    所謂「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響
  • 瓶頸效應思維模型-尋找新的要素子系統,為系統增加正功效
    這種現象簡稱為TOT(Tip Of the Tongue)。顯然,當人們處於TOT狀態時,欲行不能,欲罷不忍,也許有點象要打噴嚏前的樣子,打不出來,心裡是頗為難受的,其實這也是一種瓶頸效應。案例二:交通的阻塞當人群通過一個入口或出口處,若有次序地行進,可順暢流通,行進速度愈快則流量愈大。而當人群很擁擠時,則流量大大減少。
  • 「正義的成本」——無錫中院舉辦第四期青年法官論壇
    持續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大趨勢面前,實行最嚴格司法保護就必須加強懲罰性賠償規則在具體案例中的實際運用,以遏制智慧財產權領域侵權泛濫、屢禁不止的現象此次論壇交流,對知產法官的審判實踐予以很好啟示。青年法官要有司法為民的情懷與擔當,以彰顯公平正義為己任,善用司法手段,發揮司法引導、教育社會大眾的司法功能,以服務社會發展大局。
  • 英語思維的「美第奇效應」
    美第奇效應(The MediciEffect)是指立足於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文化的交叉點上,將現有的各種概念、方法聯繫在一起,能夠形成大量不同凡響的新想法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錨定效應」是什麼?
    這一現象被稱為「錨定效應」。它發生的原因就在於前面的提示激活了人們大腦裡相應的記憶。德國心理學家託馬斯和弗裡茨在一個實驗中請一部分志願者判斷德國年平均氣溫高於20℃還是低於20℃,另一部分志願者的問題中數字20變成了5。然後,研究者讓所有人快速掃過一些單詞。
  • 小眾思維—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也叫社會焦點效應,是一種很常見的思考盲點。它是指我們過度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具體地說,是指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尤其會高估別人對我們外表和行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