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兩個內陸小國——「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國歌,《我的家在哪兒》與《塔特拉山上的暴風》其實是一首歌曲拆分為兩部分,律動的音符上承載著兩國「聯合與解體」的歷史印記。
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交通要衝的「捷克」
捷克,全稱為捷克共和國,位於歐洲大陸中部,前身是奧匈帝國的重工業行省,世界工業強國捷克斯洛伐克,二戰時期歐洲第二大兵工廠。捷克分別與德國、波蘭、斯洛伐克和奧地利接壤,是一個內陸國家,國土總面積為7.8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為1065萬。
捷克地處三面隆起的四邊形盆地,東北是蘇臺德山脈,西北是厄爾土山脈,西南是舒馬瓦山,東南的喀爾巴阡山脈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版圖分割,物理地域的板塊分布也無形中把兩國隔離開來。東南是多瑙河中遊平原,易北河自南向北穿過捷克中西部地區,可通航商船。
東部的摩拉瓦河—奧得河上遊河谷地區是捷克盆地與斯洛伐克山地之間地帶,兩山夾峙形成的走廊,自古是北歐與南歐之間通商要道,南北歐暢通,這也是德國在二戰期間最先佔領此地的緣由之一。
布拉格為捷克首都,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是溝通東歐、西歐和巴爾幹半島的主要節點,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地理位置上同時恰好介於德國柏林與奧地利維也納這兩個德語國家的首都中央,是一座歐洲歷史名城,號稱「文藝之都」。
捷克全境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氣候,國內丘陵起伏,綠植密布,林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34%。盆地內的平原地區土地肥沃,適宜發展畜牧業,生產農牧產品。
捷克山區內褐煤、硬煤及鈾礦蘊藏相當豐富,儲量均居世界前列。要知道,這些礦產資源都是重工業,特別是軍工行業的重要燃料,奧匈帝國把工業重心放在此區域的目的不言而喻。
貪婪的德國人剝削捷克,為種族矛盾埋下隱患
公元10世紀上半葉,斯拉夫人形成的部落聯盟在以布拉格為中心的擴散區域內建立起捷克公國(後改名為波希米亞王國),封建社會制度得以迅速發展。
到15世紀初時,捷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越發尖銳。由於捷克豐富的礦藏資源和富饒的土地,引來德國封建主貪婪的目光和野心,大規模德國移民人向捷克湧入,其中不乏大量德國商人、城市貴族。
外來種族的移入不僅侵佔了原本屬於捷克人民的權益,而且還與捷克的大封建地主、教會相勾結,共同剝削底層民眾。捷克工農群體及大量城市平民,受到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剝削和壓迫。
最終於1419年7月,「胡斯戰爭」爆發,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封建鬥爭席捲整個捷克地區和斯洛伐克部分區域。雖然最後革命獲得勝利,捷克人贏取得民族獨立,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掉國內矛盾。因為各階層的利益矛盾和教會問題依舊殘留,並且國內其他區域,特別是蘇臺德地區仍生活著大量德意志族人,無疑是種下民族衝突的隱患。
事實證明,不解除根源性矛盾仍將不斷發生衝突。整個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捷克人民都在階段性起義對抗教會的壓迫,反抗封建王朝的統治,然後都受到當局的殘酷鎮壓。一直持續到1867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被吞入新組成的政合強國——奧匈帝國版圖,被迫接受其統治。
英法「綏靖政策」出賣捷國丨留下戰爭「後遺症」
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長期被奧匈帝國剝削壓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和斯洛伐克一直在謀求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1918年,一戰後奧匈帝國戰敗瓦解,捷克與斯洛伐克趁機聯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東起波多爾高地與蘇聯相鄰,南至多瑙河中遊平原與匈牙利、奧地利接壤,北抵波德平原與波蘭交界,西達阿爾卑斯山脈與德意志共和國相連。總面積為12.7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超過1000萬,其中捷克人約佔64%,斯洛伐克人約佔30%。
由於捷克是奧匈帝國時期的重工業區域,且受西歐德意志的影響,工業非常發達。而斯洛伐克則受南歐匈牙利的影響,則以農業為主。表面上看兩國合併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實質上卻是捷克綜合實力單方面碾壓斯洛伐克,這為日後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埋下伏筆。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元首於慕尼黑籤署《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以講德語為主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相當於將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防禦屏障完全拱手送予希特勒。
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聲明。其中便有捷克斯洛伐克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德軍於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階段完成對上述地區及其他德意志族佔居民多數地區的佔領,這些地區存在的任何設備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
其實早在在1937年6月,納粹德國就已擬定出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目的是先佔據蘇臺德領土作為「跳板」和「飛地」以此來掠奪更多資源及領土。
而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法兩國當局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利益而將德意志侵略矛頭引向東部(英法領土位於德國西部),以緩和與德國的矛盾,維護自身安全。
結果此舉不僅挑起民族矛盾,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39年3月,德國出兵將整個捷克佔領,斯洛伐克則成為德國的附庸國。1945年,在蘇聯的幫助下,捷克和斯洛伐克全境解放,兩國再次合併為捷克斯洛伐克,並於1955年加入華沙條約組織。
1968年1月,美蘇冷戰時期,捷共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動名為「布拉格之春」的經濟和政治改革運動。在蘇聯看來,此舉有脫離其控制的傾向及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於是蘇決定對捷進行武裝幹涉。
「布拉格之春」是試圖在另一種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解決因強加在捷克斯洛伐克頭上的蘇聯模式而引起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它是根據本國國情,為加速經濟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改革的有益探索。目的是建立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蘇聯秘密部署代號為「多瑙河」的軍事行動,1968年8月20日,在「華沙條約組織」軍事演習的掩護下,蘇聯閃電襲擊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軍很快佔領了布拉格,並逮捕杜布切克,不到6個小時。
蘇聯及華約成員國20萬武裝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連美國以及北約組織都未來得及作出反應。
蘇聯的迅猛入侵,雖成功的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使蘇聯的威望達到頂峰。但同時也極大的震動了社會主義陣營,蘇維埃聯邦各國都擔憂成為下一個捷克斯洛伐克。
這為日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埋下伏筆,更是為「入侵阿富汗」開了先例。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爆發「天鵝絨革命」,結束了捷共中央的領導。然而,這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友誼」也走到盡頭。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離為兩個獨立的主體國家,即現今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樂共和國。
歷史遺存的民族問題丨兩國「和平分手」
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雖語言相近、信仰相同,但歷史發展道路卻不完全相同。捷克長期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而斯洛伐克人則長期處於匈牙利人的統治之下。
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地區,一個屬於重工業發達領域,一個是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給捷克斯洛伐克也造成十分嚴重的「後遺症」——民族問題,特別是蘇臺德領土的大量德國人在步入現代社會後愈發要求獨立自治,二戰時德國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別扶持的傀儡政權也無形中把兩國分割開來。
不過,與前蘇聯和前南斯拉夫兩個聯邦制國家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解體最大的特點是「平和」。
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史雖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講並無大的積怨和仇恨。
因此,斯洛伐克與捷克的解體是在兩國協議中逐步達成一致的,不僅沒有發生暴力衝突,甚至也沒有相互詆毀的過激言行,真正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地「分離」。
參考資料:
鄒豹君.歐洲地理:商務印書館,1998年董雅文.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現代地理學.《 CNKI 》 , 1983房寧."天鵝絨革命"是怎樣發生的.《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 2002毛銳,於翠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決決策過程新論.《 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 》 , 2002姜琍.轉型時期斯洛伐克民粹主義探析.《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 , 2008魯勃佐夫著,葉文雄.胡斯戰爭 (十五世紀捷克偉大的農民戰爭).《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1961高曉川.奧匈帝國的民族與民族關係治理.《 CNKI 》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