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二敘利亞帕爾米拉古城的守護者、考古學泰鬥哈立德·阿薩德(Khaled al-Asaad)被「伊斯蘭國」斬首之後,該城羅馬時期的遺蹟巴爾夏明神廟(Baalshamin)亦於當地時間8月23日被「伊斯蘭國」炸毀。
帕爾米拉古城由幾個部分組成:得名於公元3世紀帕爾米拉王國女王的齊諾比亞區(Zenobia district),現在能看到的有兩座建於6世紀拜佔庭時期的教堂遺址以及供奉腓尼基異教神靈的巴爾-夏明神廟(Temple of Baalshamin);阿拉特區(Allat district,名字源於阿拉伯異教時期的一位女神),有一座保存得相當完好的羅馬時期劇院的遺址、一個噴泉、美索不達米亞智慧之神內波(Nebo)的神殿和一個小廣場。
其中,巴爾夏明神廟是古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壯觀的神廟。巴爾夏明神是伊斯蘭文化來到敘利亞之前的原始神之一。這座典型的阿拉伯敘利亞風格的建築外有線條簡潔高雅的廊柱,僅西廊兩側原先就建有390根巨大的米黃色石柱,如今只剩下7根。從遠古時代的自然神崇拜,到古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明,貝爾神廟因不同時期的文明而發生變化,不同時期、不同文明的遺蹟卻都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因此,它的內部教堂既有經典幾何圖案,亦有阿拉伯花草果實圖案,是東西文明交融的奇妙產物。
巴爾夏明神廟所在的帕爾米拉古城建於4000多年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其中有大量古羅馬時期的古城市遺址。
這座古城曾經是「絲綢之路」中的一片綠洲。它位於地中海至幼發拉底河的要道上,這條道路往東可通向遠東。這座城市曾以貿易中心的地位獨霸西亞,亦是著名的公元三世紀齊諾比亞女王的都城。她在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之際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控制了整個敘利亞,並把勢力擴張到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
因此,帕爾米拉古城集敘利亞、希臘、阿拉伯、羅馬風格於一體,立柱、塔樓、壁壘、墓穴、神殿共同構成這座城市的藝術瑰寶。
在「伊斯蘭國」佔領該地區前,被殺害的考古學家阿薩德負責清空博物館內的館藏,以防落入在盜賣和毀壞文物方面臭名昭著的「伊斯蘭國」手中。IS正是由於從其口中拷問不出寶藏下落而將其殺害。
據悉,這是「伊斯蘭國」自今年5月佔領帕爾米拉以來,第一次破壞羅馬時期遺蹟。然而在它們佔領中東各地的過程中,摧毀大型歷史遺蹟,倒賣小型文物的的罪行卻有目共睹。
為何「伊斯蘭國」要與文物為敵?今年二月底,在一段蒙面「聖戰分子」摧毀摩蘇爾(伊拉克北部城市)博物館文物的視頻中,旁白是這樣解釋的:「亞述人和阿卡德人等民族向神祈求戰爭的勝利、農業的豐收以及雨露的降臨,並為此進獻祭祀品。而我們的先知穆罕默德命令我們打倒偶像並消滅它們。」
而倒賣小型文物,則純粹為了換取資金作為組織經費。
【帕爾米拉古城歷史】
帕爾米拉(Palmyra)是在敘利亞中部的一個重要的古代城市,帕爾米拉是該城的希臘語名字,來源於它最初的閃族語名字「塔德莫」(Tadmor),意指環繞古城生長的棕櫚植物。
帕爾米拉位於敘利亞大馬士革東北215公裡,幼發拉底河西南120公裡,是商隊穿越敘利亞沙漠的重要中轉站,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
公元前312年,塞琉古王朝將這裡封為自治城市。
1世紀,羅馬皇帝提比略(Tiberius)使這裡成為敘利亞行省的一部分。
1-3世紀,帕爾米拉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
129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把這裡封為自由都市,更名為帕爾米拉-哈德良(Palmyra Hadriana)。
260年,這裡成為帕爾米拉王國首都,出了一位著名的女王齊諾比婭(Zenobia,240-275)。
272年,羅馬皇帝奧勒良(Aurelian)的軍隊攻陷帕爾米拉,滅亡了帕爾米拉王國。
4-7世紀,這裡是拜佔庭帝國的領地。
634年,阿拉伯人開始統治這座城市及其周圍。
1068年和1089年,兩場大地震使這座城市受到嚴重破壞。
13世紀,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了古城。
1516年,這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地。
1751年,英國考古隊發現了這個被西方世界遺忘了的古城,首次對古城建築進行了研究。
1980年,帕爾米拉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2015年5月21日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佔領古城並開始進行破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