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即便被叫起來回答問題也都支支吾吾地說話不順暢;孩子和小夥伴交流的時候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平時做事畏畏縮縮的,不敢表現。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這些問題,那麼家長要注意了,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徵和心理狀態。自信心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多方面的個體心理和行為。
心理學家卡爾匹克哈特:「缺乏自信的孩子不願嘗試新的或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他們害怕失敗或讓別人失望。這可能會阻礙他們以後的生活,阻礙他們事業的成功。」
孩子沒自信
1.缺乏自信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爾通過調查指出:「一個人事業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學識和專業技術只佔15%,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卻佔了85%」
《最強大腦》中有這麼一期節目,在國際賽上,年僅12歲的胡宇軒,戰勝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數獨大魔王」森西亨太。
是胡宇軒比森西亨太的能力更強嗎?當然不是!
如果觀看節目的話,可以很明顯得發現,森西亨太前兩局做題速度很快,絲毫不拖泥帶水,然而當森西亨太第一次慢於胡宇軒寫出答案之後,數獨板在他腳下破碎,同時將這位「大魔王」的自信心也給擊碎了。後面森西亨太的表現明顯處於「發揮極度失常」的狀態,以致最終慘敗。
即便是強大如排名世界第一的「數獨大魔王」,都會因為失去自信而導致失敗,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們大多都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
森西亨太&胡宇軒
2.缺乏自信讓孩子交友面臨困難
缺乏自信的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會逐漸成為朋友圈的邊緣人、透明人,朋友們也會因為習慣於他的沉默而逐漸忘記他的存在。漸漸地,沒自信的孩子的交際圈會越來越小,這對孩子日後的交友與生活也會形成巨大的阻礙。
3.缺乏自信讓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孩子的年級尚小,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尚未成熟,而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信心,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處處「弱於」別人,沒有辦法對自己的能力有著客觀的認識。長此以往,孩子會陷入一種「我什麼都不行」的想法漩渦之中,引起孩子自卑心理,從而更加否定自己,導致惡性循環。
4.缺乏自信讓孩子容易放棄,難以進步
缺乏自信的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會因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讓自己和對自己有期待的人失望而不敢面對挑戰,從而喪失諸多機會,難以成長與進步。
我有一個朋友,之前畢業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央企的面試資格,可是她卻因為覺得「自己學得不夠好」而不敢去面試,導致白白錯失了這麼一個好機會。如果她能夠鼓起勇氣去面試的話,有可能就能成功。即便不成功,也能得到一次鍛鍊。可就是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就讓她因為「沒自信」而白白錯過了。
孩子沒自信
1. 經常否定孩子,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
孩子一遇到不會寫的題或者不會做的事,家長先指著鼻子罵一通:「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
家長還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你看看人家XXX,人家怎麼能考一百分,你看看你才考的這點分。你看看人家XXX,人家每天做完作業還幫他爸媽做家務,你再看看你,每天讓你做點作業就費死勁了,你能不能跟人家學學啊!」
諸如此類的話語,每天都會在家裡上變著花樣地上演好幾遍。
家長在無意識地貶低孩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真的笨?是不是自己真的什麼都不如人?就是在家長這種肆無忌憚地釋放負面情緒,以打壓、否定,甚至辱罵的字眼來攻擊孩子的情況下,孩子的自信心自然會逐漸消亡。
2.給孩子設立的目標不合適
讓一個小學生用拉格朗日定理去解微積分方程,他怎麼可能解得出?即便是讓他去解一元二次函數,他也不太可能解得出來。可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對孩子寄寓「過高的期待」,希望自己孩子都是神童,從而給孩子定下的目標脫離了孩子自身實際水平。
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會覺得自己的能力有問題,如此一來會給孩子造成過多地壓力。重壓之下,孩子更加完成不了既定目標,就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從而喪失信心。當孩子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什麼目標都達不到時,就會開始逃避任務,害怕目標。
孩子沒自信
3.制止孩子探索感興趣的東西
當孩子對太空感興趣的時候,家長一句「那太遙遠了,根本不是你該考慮的問題,有那時間還不如多做兩道題」,就將孩子噎了回去;當孩子對公共汽車感興趣的時候,家長一句「喜歡那玩意幹什麼,能不能有點出息」,就打擊了孩子的興趣;當孩子想要拆開玩具,了解其中內部構造的時候,家長一句「整天就知道瞎霍霍,東西都給你弄壞了,還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的,趕緊收拾了!」,就把孩子的探索欲給撲滅了。
探索欲是孩子發現世界、了解世界的初衷,如果家長將孩子的探索欲撲滅了,那麼孩子就會逐漸對這個世界失去好奇心。而孩子在想法被家長打擊後,也會逐漸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對的,甚至自己不應該有想法,從而導致自信心的逐漸缺失。
4.過度保護孩子
很多家長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將孩子罩在自己的保護罩下。但是如此一來,孩子從來沒有體會過來自外界的傷害,就會導致孩子對家長有著過度的依賴,卻失去了對世界的體驗和實踐能力。一旦家長有些地方照顧不到,孩子被置於「大環境」之下,孩子的弱點就會暴露無遺。一旦孩子發現自己與外界的差距,自信心自然會受到打擊。
孩子被保護
1.提升孩子自身能力
孩子的自信心大部分都是在比較中逐漸失去的,如果想要孩子不會因為比較而失去自信,那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的就是提升孩子自身的能力。
(1)提升學習技能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
專注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讓孩子用更短的時間,更高效地完成任務;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孩子的信息提取能力,在繁雜的信息中心,快速且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表達能力能夠讓孩子在與人交流的時候大方得體、不怯場;時間管理能力能夠讓孩子做事有規劃、有條理,充分利用時間。
這些能力在初期培養的時候,可能不會帶來太多明顯的效益,但是只要能夠堅持,就會發現,孩子的做事情的條理性、看待問題的深度都會有所不同。這些能力不只是在學生階段,即便是之後步入社會、進入職場,依舊是能夠讓孩子受益的行為習慣。
共同學習
(2)積累知識,增長見識
孩子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在與人交流、參加活動,甚至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就能有足夠的後備力量去面對。孩子的見識廣闊了,就不會只將目光局限於眼前的比較與得失,而是會從長遠的方向來看,即便是失敗了,是否收穫了經驗,是否能為下次的進步打下基礎。如此一來,孩子的自信心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打擊到了。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進行一些閱讀,不需要局限於某些方面,任何類型的都可以,比如科技類、人物傳記類等各種類型的讀物,家長都可以帶著孩子讀。讀完之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一下總結,將書中精華的部分轉化為內用,或者讓孩子講一講從書中學到了什麼。家長也可以選擇帶著孩子去外面多走走,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帶著孩子見識一下外面的廣闊世界,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見識。
(3)培養一項特長
家長可以嘗試去了解孩子的長處和興趣,讓孩子通過後天的學習,以培養一項技能,無論是樂器、舞蹈、畫畫,甚至可以使化妝、撞球,只要孩子有興趣,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家長都可以支持。
孩子有了一項能夠拿得出手的技能,就能夠從中獲得自信,也會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更有底氣。即便是做其他事情失敗了,打擊到孩子,但是起碼孩子還有這麼一片能夠給孩子支持的天地。
共同閱讀
2.建立客觀的評價
(1)讓孩子接受並喜歡自己的外在
一部分人的自卑心理來源於「我長得不好看」,但其實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審美,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說長成什麼樣就是好看,什麼樣就是醜,只不過許多人用一種普遍的眼光,隨意斷定自己的美醜。
中國有一個知名的國際模特,名字叫做呂燕,她的長相就不是普通的東方人所喜歡的那種美,但是卻被稱為「高級臉」,受到時尚界和設計師們的的歡迎,成為了一名國際知名的模特,達到了很高程度的成就。
要讓孩子學會接受並欣賞自己的外在形象,孩子才會對自己有信心。
(2)明確孩子的缺點和優點
首先,家長要明確孩子的缺點和優點,不要將孩子定義為理想化的模樣,而是在欣賞孩子優點的同時,承認孩子的不足。
其次,家長要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優缺點。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優點,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增長。而對於孩子的缺點,家長要給予孩子明確的指引,讓孩子知道如何才能彌補自己的缺點,不至於落於人後。
此外,家長要對於孩子的行為給予正當的評價。對於表現好的要誇獎,誇獎的時候要具體指明孩子的哪些行為是好的,並且給予孩子一個期待,告訴他:「我相信你可以繼續保持,甚至做得更好」。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要批評,明確孩子問題出在哪、原因是什麼、可以怎麼改正,給予孩子明確的方向,並鼓勵孩子再次嘗試並克服困難。
共同記錄孩子優缺點
3.讓孩子有價值感
(1)認真對待孩子要求和提問
教育學博士陳美玲的三個兒子都考上了史丹福大學,她的教育方法中有一條就是「孩子發問時,不要讓孩子等一等」。孩子問問題的時候,即便是陳美玲在做菜,她也會把火關掉,直接面對孩子的問題。即便是這個問題回答不了,她也會說:「你問的真好,等一下我們一起去找一個答案。」
當家長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和要求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獲得了家長的尊重,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是值得父母認真對待的,是值得尊重的人,如此一來,孩子自然就會有自信。
(2)讓孩子感覺被需要,嘗試做一個「弱媽媽」
在《爸爸回來了》裡,嗯哼的表現就讓人大呼「暖男」,他會將媽媽霍思燕置於「需要被保護」的位置,做一個勇敢的小騎士。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嘗試適當向孩子示弱,比如說告訴孩子自己怕黑,需要孩子保護,這樣會激起孩子內心的保護欲,使他們變得更強大,來保護自己的父母。如此一來,孩子的膽識、自信等都會得到提升。
嗯哼&霍思燕
(3)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嘗試做一個「懶媽媽」
人們在完成一項並不容易的事情之後會產生一種成就感。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孩子在完成事情之後所產生的成就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從而推動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愛因斯坦曾言:「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孩子有了自信,才會有勇氣去克服困難,通往成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與自由,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信守對孩子的承諾,並且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價值。此外,也要培養孩子的見識,讓孩子有足夠廣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目光,而不是將所有目光局限在當下。
作者簡介:
我是,關注我,共同守護孩子成長。
關於文中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會寫專門的文章進行論述,其中關於「專注力」的文章已經完成,歡迎主頁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