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 19:55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應柳依
開欄的話
人是生產力當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市經濟再創輝煌,離不開各類人才的添磚加瓦,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回歸。他們是散落在百千領域中的能工巧匠,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也是把事業做到極致,但外人看來卻有些「笨、軸、苦」的人……而且,近幾年,創業創新大潮湧動,不少新職業不斷湧現,也為我市經濟注入新活力。今起,本報擬推出「新職業大起底」專欄,尋訪活躍在製造業、商業一線的新代表,通過他們錘鍊匠心的故事,揭開神秘面紗。
人物名片
姓名:袁鳴 職業:兼職繪畫老師
新角色:扮演挑剔客人
「X月X日X時X分,我來到X路X號店,現在要進去探訪……」摁下錄音鍵,袁鳴對準手機默念,理了理衣裳,深呼吸,從容地邁進店門。一切如常,沒有任何服務員覺察到有什麼特別之處,她卻暗中觀察著店內每個細節,並按規定在腦海裡提前打分。其實,袁鳴平日是一名兼職繪畫老師,自去年8月接到「神秘顧客」這份新職業後,空閒時便搖身變成了挑剔客人來賺取外快。
多為兼職時薪80元
「有趣,新穎,有強烈的代入感……」種種原因驅使袁鳴入了這一行,並堅持到現在。身為「神秘顧客」,第一單是調查藥店一款腳氣膏。這類檢測的勞務費一般為每家七八十元,要觀察的內容也不少。進店前,需提前拍錄門頭;進店後要留意衛生情況、店員是否主動提供服務,以及當有其他顧客入店時,店員會不會跑到一邊不予理睬等。
期間,她還要考察產品標價牌、貨品擺放位置、觀察店員著裝及個人形象,有時,還要隨機拋出個問題「刁難」店員,觀察服務態度和反應。
「跑得勤的兼職人員每月收入高達近萬元,正常情況下也有幾千元。」袁鳴說,由於寒假期已過,近日,她可支配時間變長,於是更專注地投入「神秘顧客」這份工作,每天走訪三五家,訪問的對象包括藥店、連鎖餐飲店和服裝店等,有些項目需在雙休日開展,因此她周末也不能閒著。
涉獵廣泛也曾失手被趕
「神秘顧客」也要有職業裝備,錄音筆、可攝像的手機等,而所有錄音必須是不間斷的。進店暗訪,短期錄音只需幾分鐘,也有長達個把小時的,如果音沒錄下、照沒拍好、問卷沒填好,一天就白忙活了。
「有的還可以回去補拍,但有的項目必須保證去一次就成功。」袁鳴說。她有一次在執行任務時無意中關掉了錄音,回到家才發現,為防止暴露,只能找別人又重新採樣。
執行任務時,袁鳴也曾被識破。「一般情況下,連鎖店店員基於是上級委派的監督,並不會當面拆穿,頂多察覺後佯裝『演出』。」不過,也有一些被調查者則毫不客氣,甚至直接讓你走人。
「說謊總是容易出破綻。」袁鳴如此總結,這也需要她儘量扮演普通消費者,不能僵硬地問正常消費行為邏輯中不可能涉及的問題,「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神秘顧客』是一個同時扮演多重角色的『演員』。」
袁鳴說,她所在的公司總部在杭州,大部分兼職人員都是本科學歷,年齡基本在20歲至30歲之間,她們有的通過網上發布的招聘信息應聘,有的經朋友推薦入行。其中,女性「神秘顧客」偏多,因為某些產品只針對女性,相對性別會受限。公司更喜歡採取兼職形式,主要形式是由總公司委派「神秘顧客」對子公司或者營銷網點業務員的服務態度、商品標價等是否規範進行監督,流動性大,因為熟面孔二次出現很難達到調查目的。她接到的任務每個都不同,藥品、餐飲、服務行業是她接觸最多的領域。
掛鈎考核提升服務體驗
「神秘顧客」不僅可以從顧客的角度,及時發現、糾正商品標價及服務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客戶滿意度;也能加強企業的監督管理機制,改進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加強內部管理;同時在與服務人員的接觸過程中,可以聽到員工對企業和管理者「不滿的聲音」,幫助管理者拉近與員工之間的距離,增強企業的凝聚力。
儘管這種新型職業越來越平民化,仍有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市民楊暉說:「我還是很難接受這種工作方式,感覺像小偷,怪怪的。」
不少企業主則表示,這種形式很新穎,如果暗訪監督機制能與獎罰制度等考核相結合,會不自覺地帶給服務人員無形的壓力,激發他們主動提高自身業務素養、服務水平及態度,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策略,有助於加強管理。但「神秘顧客」不同於一般性調查的訪問員,更不同於普通顧客,還是需要了解相關業務知識,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及溝通能力,還需要有敏銳的捕捉能力和良好的記憶力,也需要專業性的規範與引導。
■職業科普
專業調查提升企業管控能力
關於「神秘顧客」,業內人士科普,最早出現在國外銀行與零售業,用來防止公司內部員工的偷竊行為。作為一種專業調查方式,傳入中國並不久,但是國內業界人士也經常笑稱「神秘顧客」在中國早有雛形,例如大家熟悉的康熙微服私訪。
中國專業的「神秘顧客」調研方法最早由一些跨國公司引進,例如肯德基、諾基亞等,它們擁有大量的連鎖分部,希望依靠「神秘顧客」確保各連鎖分部有效執行公司的規定。
十幾年過去了,「神秘顧客」已經度過了開拓期,近年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許多調研公司都開展了相應的業務,其中不少公司多次為電信、IT、汽車、銀行、醫院、零售、餐飲等行業提供過服務。甚至有報告稱,部分地方政府也引入了「神秘顧客」,用以監測公共服務的質量。
儘管,當下管理者普遍認為這種職業的出現更利於企業管控,值得大力推崇,但在現實中,它也的確存在各種弊端。去年,就曾出現一起由「神秘顧客」引發的民事案件,群眾頓時一片譁然,諸多質疑聲指向「神秘顧客」的存在是否合理。
對此,有關專家回應:「我們不可否認它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方便總公司更好地管控子公司或者員工隊伍。而對於該職業未來發展趨勢,它既需要受法律約束,也需要從業者具備職業操守,明確自身職責,不可跨界。」
14903565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