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臺灣「中研院」成功研發出島內首例愛滋疫苗

2020-12-17 生物谷

美國發行的「科學今日」報導,臺灣「中研院長」翁啟惠研究群利用「樹突狀醣物」這個化合物,一方面將愛滋病毒阻隔,避免侵入體內後感染免疫細胞;另一方面,可以製成疫苗,並成功研發出一個可以有效防治愛滋病毒的新方法。該成果已在最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網頁刊出。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這是臺灣人研發第一個預防愛滋的疫苗,在國際上,則是第一個以醣類為基材的愛滋疫苗,如果成功,可給正常人施打以預防愛滋。但還只完成動物實驗,距離臨床的真正成功,還非常遙遠。

參與研究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徐翠玲表示,愛滋病毒是一個難纏的對象,全球醫藥科學界已經有十幾種通過提升免疫力來預防愛滋病毒的疫苗,但在臨床實驗過程中都相繼失敗,她們這個研究成果,也許可為未來的愛滋病防治,開啟另一扇希望之窗。

徐翠玲表示,「中研院」研究團隊設計發明的化合物,稱為「樹突狀醣物」  (glycodendrons),它具有兩個作用,其一是阻隔愛滋病毒並避免造成感染,另一則是當成疫苗,接種到正常人體內,一旦將來不慎遭到感染,也不會發病。

很顯然地,做為疫苗使用,才是這個化合物的終極功能。她解釋,愛滋病毒表面上有醣類的化學結構,而「樹突狀醣物」的結構又和這些結構非常相似,將它打入體內,將會產生愛滋病毒抗體反應,進而在體內產生免疫反應,達到保護效果。

「這篇論文提供愛滋疫苗研發的一個新方向,到目前為止,研究成果令我們振奮。」翁啟惠表示,實驗團隊已經成功利用這個方法在實驗室的老鼠身上,針對愛滋病毒表面的醣蛋白產生抗體;此外,實驗數據也顯示,愛滋病毒表面的醣蛋白,已喪失感染免疫細胞的能力。

徐翠玲說,近來科學家發現,在奧地利有些遭愛滋病毒感染卻不會發病的人,他們體內都有一種名為「2G12」的抗體,會針對愛滋病毒發出免疫攻擊。他們為科學家提供一個研發的契機。

不過,翁啟惠在美國Scripp研究院所指導的研究生王聖凱指出,其實只有少數感染愛滋病毒的病患會在體內啟動這個免疫機制;因此,他們這個研究團隊才深入探討該抗體的作用,並發現這個抗體會辨識愛滋病毒表面一種多刺狀蛋白表面的含醣區塊,進而找到「樹突狀醣類」這個全新化合物。

徐翠玲指出,完成老鼠的動物實驗後,她們將朝人體試驗努力,期能確認這個樹突狀醣類化合物就是可預防愛滋病毒的疫苗,為人類健康把關。但她強調,這條路既漫長又艱辛,即便一切順利,這個兼具藥物及疫苗功能的產品也要數年後才能問世。

臺灣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領導的研究團體,已成功研發出能有效防治愛滋病毒的化合物「樹突狀醣物  (glycodendrons)」,除能阻隔愛滋病毒感染免疫細胞,也能製成疫苗,針對病毒,產生抗體。研究成果刊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網頁。

中研院表示,愛滋病毒相當難纏,全球醫藥科學界已有十多種運用提昇免疫力來預防愛滋病毒的疫苗,但在臨床實驗過程中都相繼失敗。

中研院指出,翁啟惠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稱為「樹突狀醣物」的化合物,此化合物一方面阻隔侵入人體的愛滋病毒感染免疫細胞,另一方面,可以製成疫苗,針對病毒獨特的醣分子結構,啟動免疫機制,產生抗體。

翁啟惠表示,「這篇研究論文提供愛滋疫苗研發的一個新方向,研究成果令我們振奮」。他強調,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將此方法運用在實驗室老鼠身上,實驗結果顯示對愛滋病毒表面的醣蛋白產生抗體;實驗數據也顯示,愛滋病毒表面的醣蛋白喪失感染免疫細胞的能力。

翁啟惠指出,研究團隊表示將繼續用此「樹突狀醣物」針對其他類型的愛滋病毒進行實驗,探討疫苗可行度;這種利用病毒細胞表面的獨特多醣分子設計疫苗的方法已成功應用到乳癌疫苗研發,並利用翁啟惠首創的「一鍋法」合成乳癌疫苗,目前正進行人體試驗。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PNAS),10.1073/pnas.0712326105,Sheng-Kai Wang, Chi-Huey Wong

Targeting the carbohydrates on HIV-1: Interaction of oligomannose dendrons with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2G12 and DC-SIGN

Sheng-Kai Wang, Pi-Hui Liang, Rena D. Astronomo, Tsui-Ling Hsu, Shie-Liang Hsieh, Dennis R. Burton, and Chi-Huey Wong

Abstract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heavily glycosylated glycoprotein gp120 on the surface of HIV-1 shields peptide epitopes from recognition by the immune system and may promote infection in vivo by interaction with dendritic cells and transport to tissue rich in CD4+ T cells such as lymph nodes. A conserved cluster of oligomannose glycans on gp120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epitope recognized by the broadly HIV-1-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2G12. Oligomannose glycans are also the ligands for DC-SIGN, a C-type lectin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dendritic cells. Multivalency is fundamental for carbohydrate–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mimicking of the high glycan density on the virus surface has become essential for designing carbohydrate-based HIV vaccines and antiviral agents. We report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oligomannose dendrons, which display multivalent oligomannoses in high density, and characterize their interaction with 2G12 and DC-SIGN by a glycan microarray binding assay. The solution and the surface binding analysis of 2G12 to a prototype oligomannose dendron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efficacy of dendrimeric display. We further showed that these glycodendrons inhibit the binding of gp120 to 2G12 and recombinant dimeric DC-SIGN with IC50 in the nanomolar range. A second-generation Man9 dendron was identified as a potential immunogen for HIV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as a potential antiviral agent.

 

 

相關焦點

  • 臺「中研院」研發基因型疫苗 可望防阻禽流感
    臺「中研院」研發基因型疫苗 可望防阻禽流感 2008年09月03日 11: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9月3日電 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今天發表研究成果,針對導致禽流感的H5N1病毒,研發基因型疫苗,未來可望有效防阻禽流感。
  • 臺灣產新冠疫苗進度?臺「中研院長」:最快明年中上市
    臺當局立法機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22)日邀請「中研院」進行業務報告,會議中多名「立委」十分關注新冠疫苗的進展,對此,臺「中研院長」廖俊智指出,初步研判明年初疫情都還會持續,粗估疫苗最快要明年中才會出來,需要看各廠商的製造時間。
  • 臺大醫院首例為愛滋男成功「洗精」 喜獲健康女
    中新網11月24日電 臺大醫院運用「洗精術」,洗去男性精液中的愛滋病毒,讓健康妻子受孕,日前這名妻子已產下健康女嬰。而成為島內首例孩子跟妻子沒有被感染的關鍵,就是臺大醫院的「洗精術」。   據臺灣媒體報導
  • 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涉貪被起訴 檢方斥其敗壞官箴
    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涉貪被起訴 檢方斥其敗壞官箴 2017-01-9日偵結「浩鼎案」,認定「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涉嫌以女兒為人頭帳戶收受臺灣浩鼎生技公司股票,涉期約、收受賄賂罪嫌,依貪汙罪起訴翁啟惠。
  • 實現了「演員」夢的川普,又開始進軍醫學:愛滋疫苗已被研發
    川普宣稱「愛滋疫苗」已被研發而繼「注射消毒劑治療新冠」後,川普仍沒有在全球醫學方面放棄想要一展身手的想法。據美國《國會山報》6月16日報導,川普「預測」科學家將會在今年年底之前研製出新冠疫苗的同時,還大誇了一番「愛滋疫苗」的研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臺灣「中研院」研究報告:臺灣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新華社臺北10月5日電(記者陳君劉剛)臺灣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5日在臺北發表研究報告《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帶動薪資增長,是21世紀以來臺灣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
  • 臺「中研院」院徽預言 2019出臺灣地區領導人
    圖/臺灣《時周》提供    臺灣「中央研究院」不僅是臺灣學術研究機構龍頭,近20年來,從李遠哲開始,也逐漸成為一股左右藍綠政權的新勢力2016年不僅有可能出現首位「中研院」出身背景的臺灣地區副領導人;「中研院」院徽內的7個甲骨文字更透露天機:「2019年9月具有『中研院』背景的政治人物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坐上臺灣地區領導人大位!」    「中研院」創始之初,僅設有「歷史語言研究所」,以研究甲骨文起家,由於文字被視為文化傳承與表現的重要元素,因此設計院徽之初,就放入了歷史起源最早的甲骨文。
  • 廖俊智出任臺「中研院」院長,前任院長曾被指「滯美不歸」
    澎湃新聞 2016年6月3日,臺灣地區新任領導人任命「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廖俊智為臺灣「中研院」第11任院長。
  • 陳建仁辭去臺"中研院副院長" 給蔡英文當"大選"副手
    中國臺灣網11月16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16日發布聲明,「副院長」陳建仁決定辭去特聘研究員兼「副院長」職務,擔任民進黨「大選」候選人蔡英文的「副總統」人選。「中研院」對此感到惋惜,但給予尊重。
  • 臺灣大學向「中研院」索取確診者信息遭拒 深夜發文請臺當局公開
    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遭拒,校方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正視此問題。(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2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該不該公布確診者足跡,一直為島內各界所關注,因為「中研院」出現群聚感染,臺灣大學先暫停與「中研院」的交流,校方深夜更進一步在臉譜網(facebook)表示,臺大僅過去兩周與「中研院」有接觸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人數高達732名,但臺大向「中研院」進一步索取確診者足跡信息卻被拒絕了,校方呼籲臺當局
  • 臺灣稱:不要大陸疫苗!
    但在我國的臺灣地區,情況卻並非如此,民進黨當局不僅在疫情防控方面稱不上有所作為,甚至公開宣稱即使大陸方面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成功,他們也不會採用。口氣那麼大?臺灣稱:不要大陸疫苗!臺灣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此前已與COVAX(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達成協議,但緊接著他卻公開宣稱即使大陸疫苗研發成功,民進黨當局也不會選擇大陸疫苗來進行疫情的防控工作。對此,有著名臺灣媒體人表示臺灣民進黨當局已經達到了近乎「反人類」的地步,並且對「中國」二字懷有深刻而又莫名其妙地仇恨。
  • 臺灣師範大學2名學生感染新冠肺炎 成島內各大學首例
    原標題:臺灣師範大學2名學生感染新冠肺炎 成島內各大學首例中國臺灣網4月10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繼3月31日臺灣師範大學出現首例學生(案322)確診後,臺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9日)再公布新增1例確診,即案322同寢室室友。
  • 工研院展示最新軟電技術研發成果
    軟電技術持續精進,將有助於引領下一波電子產業新變革,更是促使臺灣產業升級的大好機會。TPCA技術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工研院副院長劉軍廷表示,臺灣電子業相當發達,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全世界正在進行典範轉移,包括生產力、產品與生活方式都在改變,在這個板塊移動的過程中,將是臺灣再次竄出的機會,而軟性電子就是臺灣產業的另一個驅動力量。
  • 臺灣「中研院」歷任院長的政治糾葛
    這樣,「中研院」無論是學術研究的自由,還是院長選舉都建立了法理基礎。蔡元培和朱家驊都認為「評議會條例」奠定了「中研院」的「百年大計」,胡適認為由此將「中研院」「重新建立在一個合理而持久的基礎之上」。 可以說,「評議會條例」是「中研院」院長選舉與任命的「憲章」,也成為「中研院」在院長選舉中抵擋政治侵襲的武器。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去世。
  • 臺「中研院」外文翻譯變「中國科學院」,臺「立委」要求改名
    據臺灣《聯合報》等臺媒報導,民進黨籍「立委」範雲9日聲稱,臺「中研院」外文名稱是「Academia Sinica」,若在英文版google上查詢,意思是「中國科學院」,她要求針對臺「中研院」改名進行討論。對此,有網友諷刺,「真是沒事幹」。
  • 學術倫理案爭議延燒 臺"中研院"開放匿名檢舉防造假
    華夏經緯網11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中研院倫理委員會」專門處理內部研究造假、學術抄襲等案件,受理檢舉及介入調查。「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院內研擬開放匿名檢舉,委員會名單要不要公開,則會再思考。
  • 臺灣師範大學2名學生感染新冠肺炎 成島內各高校首例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繼3月31日臺灣師範大學出現首例學生(案322)確診後,臺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9日)再公布新增1例確診,即案322同寢室室友。臺灣師範大學成為島內第一所有2個確診個案的大學。
  • 臺灣工研院禁止華為手機上內網
    【文/觀察者網 奕含】 從今日(15日)中午起,有臺當局官方背景的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工研院)禁止華為手機使用其無線內部網絡。 據臺灣《聯合報》1月14日報導,臺灣工研院當晚對內部員工發布公告,指出該院作為科技研發單位,許多研發內容涉及機密。「為維護信息安全,遵循政府政策,明天中午起若使用華為手機,將無法使用工研院的無線內部網絡。」
  • 臺「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列貪汙被告遭限制出境
    他也成為首位遭列被告的「中研院」院長,島內要求其請辭下臺的聲浪漸起。  檢調懷疑,「中研院」在翁啟惠主導下,賤賣研究技術給臺灣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損害「中研院」利益。此外,翁啟惠還疑似用女兒當人頭,私下持有浩鼎股票,有背信之嫌。20日,檢調搜索「中研院」院長辦公室、住處等七個地方,並約談翁啟惠、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及財務處經理張穗芬等11人。
  • 臺「中研院」禁大陸大學專任臺籍教師兼任研究員 被批:幹涉學術自由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尹豔輝】臺「中研院」6月發出公文,8月起將禁止在大陸大學擔任專任教師的臺灣人兼任「中研院」研究人員。《聯合報》引述一位不具名的「中研院」院士說,此規定「幹涉學術自由」,也有網友批評稱,「中研院高層自甘作踐為政黨鷹犬,毫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