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最大敵人是李自成,還是清軍?左良玉微微一笑:我才是掘墓人

2020-12-12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殘部到達荊襄地區,與原本駐紮在這一地區的大順軍大將白旺及其手下七萬大軍會合。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被清軍打得喪失了對抗信心,他不聽白旺固守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的建議,而是決定率軍東下,打算先滅掉相對較弱的南明弘光朝,佔領江南富庶之地再作打算。

李自成率軍東下,把鎮守武昌的左良玉架到了火山口上。面對李自成的大軍,他陷入了極度矛盾之中。左良玉和李自成也算是熟人了,打了很多年的仗,互有勝負。應該說,左良玉因為與李自成積怨很深,加上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在李自成東下之初還是盡守土之責的。

他一面連續派人上疏弘光朝廷告急,一面調兵遣將抵禦大順軍。

但左良玉與弘光朝廷的矛盾也很深,因為左良玉多與東林黨人,得罪了弘光朝內閣首輔馬士英,而且像左良玉這樣的軍閥,怎麼可能願意犧牲自己,為這個朝廷當炮灰呢?

弘光朝廷忌憚於左良玉的實力,對左良玉的態度不好也不壞,弘光朝高層以內閣首輔馬士英為首的官員希望這個軍閥頭目能與李自成打個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對左良玉的求援反應極其冷淡。

左良玉為之交好的眾多東林黨人中,有一位關係很是密切,那就是黃澍這個黃澍搞出了"打馬案」,在南京城與內閣首輔馬士英交惡之後,對弘光朝廷更是怨毒滿腹。

弘光朝抓到一個自稱是「明朝太子」的人,這讓黃澍等東林黨人找到了藉口。他們到處散發叫嚷所謂的「明朝太子」是真的崇禎帝兒子,弘光帝朱由崧是不合法的登基,內閣首輔馬士英等人為了自己的權勢一直在迫害「明朝太子」和東林黨所謂的「正人君子」們,黃澍等東林黨人為此甚至煽動左良玉起兵造反。

左良玉一個軍閥,本來就對「江北四鎮」四位藩鎮沒有自己的名字極為不滿,加上弘光朝不待見自己,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也在煽動下逐漸開始走上造反之路。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假稱接到「明朝太子」密旨,要自己率大軍前往南京城救「太子」,並討伐內閣首輔馬士英等「奸臣」,即所謂的「清君側」。

假傳旨意之後,左良玉立即率大軍乘船東下,殺向南京城。更令人為之氣憤的是,臨走之前,左良玉下令軍隊在武昌地區進行燒殺劫掠,讓武昌百姓深受其害,也讓武昌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其實,此時的左良玉垂垂老矣,重病纏身。此次出師雖然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但自古以來,提出這三個字的基本上都被貼上「造反」的標籤。

左良玉的軍隊雖然龐大,但是極其魚龍混雜,屬於典型的「兵匪」,讓他們打家劫舍,他們在行,讓他們去造反,為左良玉去拼命,那就根本不可能。因此當左良玉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他們就已經惶惶不可終日,軍心渙散,毫無戰心。不過,左良玉的大軍唬住弘光朝那些無能的官員還是足夠了。

當左良玉東下的消息傳到南京城,南京城頓時陷入了一片恐慌與混亂之中,官員無論大小,無論高低,一個個都原形畢露,嚇得屁滾尿流,不少官員直接棄官,收拾金銀細軟,帶著家人跑路了。

不少平日裡與左良玉關係密切的官員此時也開始反對左良玉的做法。

湖廣巡撫何騰較被左良玉劫持到軍隊中,但他堅決反對左良玉的「清君側」的做法,趁著看守的士兵鬆懈的時候,跳水逃走。

左良玉軍隊一路上燒殺劫掠,到達九江後,江西總督袁繼也被左良玉「請」到軍中,左良玉自然是通著袁繼鹹跟著自己一起「清君側」。袁繼鹹堅決不從,不僅苦勸左良玉放棄「清君側」,還苦口婆心地跟左良玉手下的將士們反覆講道理、希望他們停止禍國殃民的行為。

身在重病中的左良玉開始猶豫,一些左軍將領也本來對造反就沒有信心,這下更為動搖,袁繼鹹被允許回到九江城。袁繼成回城之後,下達命令手下將土嚴防死守九江城,堅決不能讓左良玉軍隊進城。

但袁繼鹹的部將張世勳已經被左良玉收買,於夜晚在九江城內縱火開城門,左良玉軍隊趁機攻佔九江城,袁繼成又一次被「請」到了左良玉軍中。此時的袁繼鹹萬念俱灰,投水自盡。左良玉下令將他救起後,再三表示:自己對弘光帝「忠心耿耿」,此舉只不過是討伐馬士英等「奸臣」。

袁繼鹹自知無法逃離,尋死也越來越困難,只能放棄了尋死的念頭,留在左良玉軍中。就在左良玉大軍打算繼續東下之際,又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大事——左良玉突然死了。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四日,身患重病的大軍閥左良玉突然在戰船中吐血而死,留下了一個極其混亂的局面。

左良玉死後,眾將領共同推舉其兒子左夢庚繼承其軍權。左夢庚能力不咋地,但是他知道造反這種事,一旦開始就無法回頭,回頭只能是死,拼一把反而有可能活下去。於是,他硬著頭皮繼續指揮大軍東下,依然沿著左良玉的策略向南京城殺來。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左良玉東下之後不久,又傳來了清軍南下的消息。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之後,就有了滅亡南明的心思。特別當清軍將大順軍驅逐出陝西之後,多爾袞認為滅明的機會來了。

豫親王多鐸率軍出陝西流關,經洛陽、商丘一線,再向南攻取泗州、揚州,最終進攻南京城,南明弘光王朝陷入了更大的危機之中。在左良玉大軍東下、清朝大軍南下的危急時刻,弘光帝朱由崧召集群臣商討對策,馬士英在朝堂上大吼道:「爾輩東林,猶供口防江,縱左逆人犯?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臣已調良佐兵過江南矣。寧死北,無死逆。」

也就是說馬士英把弘光朝的重要兵力部署都放在對付左良玉大軍上面,對清軍也有防禦,但是極其薄弱。

所幸,「江北四鎮」中的黃得功還對弘光朝比較忠心耿耿,他在荻港、銅陵等地率軍拼死奮戰,打敗了外強中乾的左良玉大軍。左良玉大軍兵敗之後,不敢再出戰,只能龜縮在九江一帶。

到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多鐸率領清軍南下。

東林黨人黃澍眼見大勢已去,徹底撕下了「忠臣」的面具,勸左夢庚向清軍投降。左夢庚在其勸說下,於五月十三日率軍降清。

在明末稱雄一方的「楚鎮」左氏軍閥,至此宣告終結。

左夢庚投降後,清朝既優待又提防,將他編入漢軍正黃旗,除了跟隨英親王阿濟格率軍攻打降而復叛的姜瓖之外,再沒有被起用過,最終於1654年病逝。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總督袁繼鹹在被左良玉大軍裹挾到清軍大營之後,拒絕清朝的高官厚祿,堅決不降清,於1646年被清廷殺害。

左夢庚、黃澍與袁繼鹹,降將與忠臣的鮮明對比,真是高下立判。

對於弘光朝的滅亡,不少人總是將著眼點放在清軍的進攻上。

但倘若沒有左良玉在關鍵時刻跳出來捅上一刀,弘光王朝在抵禦清軍時的勝算自然會大大增加,至少不會崩潰得如此之快。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讓弘光朝在對付左軍與清軍的兩線作戰中顧此失彼,可謂直接導致了弘光朝的滅亡。左良玉之所以會造反,固然有李自成的大順軍進逼的原因。

但實事求是地說,左良玉是一個既有軍事實力又有政治野心的軍閥頭目,在亂世之中試圖奪取權力才是他造反的最根本原因。而且,左良玉及其麾下的「楚鎮」軍閥是弘光王朝內部眾多派系中與東林黨關係密切的一派。對弘光朝廷極度不滿的黃澍等東林黨人在左良玉的「清君側」行動中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左良玉的「清君側」,其實是弘光王朝黨爭內鬥結出的惡果,算得上是南明內部權力之爭的一次大爆發。

戴名世《戴名世集》評價道:「嗚呼,南渡立國一年,僅終黨禍之局。東林、復社多以風節自持,然議論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禍,卒致宗社淪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誅哉!」

戴名世的這段話,狠狠地諷刺了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氣節自持」的東林黨,明確的認為弘光朝的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東林黨所掀起的「黨禍」。

相關焦點

  • 清軍入關是不幸還是萬幸?若沒有清朝,我國連漢地18省也難保?
    以1644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後的情況來看,當時中國局面之複雜,很可能會長期陷入戰爭動蕩之中,李自成自然是佔據西北,張獻忠入蜀後割據西南,建立大西政權,南明弘光政權佔據江南和東南沿海等地盤,除此之外,還包括左良玉、吳三桂等幾乎不受朝廷控制的半獨立軍閥,假如沒有清軍的話,任何一股勢力想要完成統一都極為困難。
  • 李自成的農民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
    談到這個話題,李自成必然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人物。對於這個人,朋友們想必也會比較熟悉,各種看法也是比較多。近期,我將會給大家分享幾篇不同角度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左衝右突之下,1640年,李自成率軍進入鬧饑荒的河南,一呼百應,攻取河南府,開始了對開封的漫長圍困,在這期間,又殲滅陝甘總督汪喬年部,擊敗督師丁啟睿部。第三次開封圍城戰後,明軍遂一改之前的戰術,集結多軍團一塊兒作戰,1642年5月,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偕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率兵18萬(號稱40萬)會師朱仙鎮。
  • 南明是四大勢力的老大,朱由檢為何不調遣南方的兵力,卻抽調他?
    我是德娥話春秋原創的小編。今天小編給大家解答一個疑問:南明,明明是江北四鎮的頭頭,朱由檢為什麼不派遣南方的兵力?在明朝末年,天下混亂、戰爭不斷。朱明王朝危在旦夕,在明朝的內部還出現了起義軍前來反抗明朝的統治,其中就有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起義軍。明朝的外部還有清朝大軍在旁虎視眈眈的盯著,再加上天災人禍,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對於明朝來說,可謂是內有戰亂,外有敵人,更有天災人禍。
  • 清滅大順之戰是清軍的經典戰爭, 最後李自成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在明清時期,有一個朝代為大家不所熟知,這個朝代推翻了明朝,這便是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的大順王朝。不過李自成的皇位也坐不長,當清軍疾馳到山海關後,吳三桂開關迎入。後來在吳三桂與清軍的合力下,使得李自成起義軍只好撤退。
  • 清軍一到,弘光朝官員勳貴爭迎降?南明沒骨氣?太監與乞丐殉國
    揚州失守,史可法戰死,南明弘光朝的京城——南京城門戶洞開,形勢萬分危急,不過似乎還未真正陷入絕境,因為在清軍與南京城之間,橫亙著一道自古至今都是真正的天險——長江。在當時,弘光帝朱由崧、內閣首輔馬士英以及南明的文武百官們,無不對這道天險寄予厚望,希望能憑藉它擊退清軍而轉危為安。
  • 同樣是異族入侵,南明為何沒能像南宋一樣綿延百年?
    後世如是認為,只能是東林黨人的輿論戰的結果了。在萬曆皇帝一系尚有兒子的情況下,比如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潤當時均在世,要迎立璐王朱常淓為皇帝,也真是難為東林黨人能想的出計策了。東林黨人作為明末最為兇悍的士大夫朋黨,一向以捍衛國家正統為事業,他們不立朱由崧的根本原因卻還是因為黨爭。
  • 李自成死後被埋在哪了?他所建立的大順政權後續如何?
    自從1644年在「山海關大戰」中被清軍擊敗後,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便一直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清軍趁勢追擊,於1645年年初佔領了大順政權的京師西安。考慮到當時大順政權所面臨的形勢,以及天氣逐漸炎熱等不利條件,基本可以確定李自成的遺體會被就地安葬在九宮山中。由於擔心被尾隨而至的清軍挖掘墳墓,所以李自成的陵寢不可能公開修建。這就給後世的野史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以至於傳出了李自成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的說法。
  • 南明首輔馬士英到底是不是奸臣?
    此時天下烽火不休,明王朝在李自成、張獻忠兩路人馬圍攻下,接連喪城失地,急需良將平叛。於是周延儒借著目前的局勢,向崇禎推薦馬士英平叛。早已急得不知所措的崇禎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馬士英就這麼搖身一變,成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廬州、鳳陽等地軍務,專門負責收拾叛軍的朝中大臣。
  • 崇禎帝朱由檢自縊前,為何左良玉擁兵上百萬卻是見死不救?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的勢如破竹,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崇禎帝朱由檢終是坐不住了,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試圖抵禦李自成的大軍,於是詔天下勤王,並且親自點名地方的實力派將領入衛北京。
  • 南明弘光帝時期山東大順軍將領趙應元反清的青州事變始末
    實際上,清軍入關之初,對於統一中國並沒有多大把握,用於進攻的兵力十分有限,而李自成撤回西北後,其統治區域內掀起了一股明朝官紳起來擒殺大順政權官吏的狂潮,內部極不穩定。這時候,建立於江南地區的南明弘光政權,若能有所作為,積極北伐,前途當不可限量。然而,弘光政權最終還是讓心懷明朝的臣民們失望了。
  • 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布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 北宋滅亡南宋延續趙宋國祚一百多年,而明朝滅亡南明卻不行呢
    同樣是漢人政權,北宋滅亡,南宋能夠延續國祚100多年,可是明朝滅亡後,為何南明就不行呢?豆包認為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南宋和南明面臨的外敵人不一樣。加上崇禎皇帝攘外安內的政策左右搖擺,結果是內患的農民起義軍和外患滿清都相繼做大,李自成已經掃蕩中原,戰局佔據西安、太原,洛陽,逼近北京,而張獻忠也已經佔領四川。崇禎的形勢遠比北宋末年惡劣的多。
  • 由「聯清滅順」到「撫賊北拒」,究竟是誰激發了南明的抗清決心?
    三月二十四日,清軍攻進河南並佔領了弘光政權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中心歸德。與此同時,南明督師大學士史可法也在積極地整軍備戰,欲與清軍決一死戰,然而,令人無奈的是,儘管他名義上擁有南明軍事大權,但一些張揚跋扈的將帥壓根就不把他放在眼裡,就拿「江北四鎮」中的二十餘萬大軍來說,當中也唯有駐守於泗州的興平伯高傑聽憑其調遣,其餘三處大軍基本各自為戰,甚至投降於清軍。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在李自成於1644年率大順軍滅亡明朝後,清順之間為了爭奪天下,雙方集結重兵先後於山海關、潼關等地大戰,最終清軍擊敗大順軍,定鼎中原。李自成劇照那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當時清軍的總兵力達20萬人,規模堪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強權分庭抗禮,其中漢人部隊約4萬人,擁有質量俱佳的「紅夷大炮」。 入關前夕,已佔領關外絕大部分土地的清朝,更已能綜合明人創穫的冶鑄技術以及歐人先進的火炮設計,鑄出35門世界最高品質之鐵心銅體的 「神威大將軍」炮,從此掌握在逐鹿中原時「孰與爭鋒」 的火炮部隊。
  • 李自成被殺後,數十萬大順軍去了哪?李自成為何被草草安葬了?
    李自成的死因撲朔迷離,根據目前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身亡,但是也有傳說李自成未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時間倒退一年,這時正是李自成最為風光的事刻,傭兵數十萬進駐紫禁城,逼得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幾乎完成了改朝換代的霸業,但是由於吳三桂反水配合清軍入關,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勝利果實的李自成節節敗退最終殞命九宮山。
  • 李自成死後,揭秘大順軍餘部的歸宿,收復臺灣再現榮光
    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後,招降吳三桂失策,吳三桂拒絕歸順並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率大順軍徵討反被吳三桂和清軍聯合擊敗,無奈之下撤出北京,李自成節節潰敗到湖北,被逼到窮途末路。一說在通城縣九宮山被殺,一說隱姓埋名遁入空門為僧,兩種結果至今未有定論。李自成無論是死還是失蹤或歸隱,但其大順軍餘部還是頑強生存了下來,並化整為零進行流動作戰。
  • 李自成因腐化而失敗?學者:完全不符合事實
    總之,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未能依據客觀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在接管區內大搞追贓助餉,把業已倒向自己的官紳地主推回到敵對地位,是極不明智的。當人們津津樂道「闖王進京」後如何如何腐化變質終於導致「群眾」不滿,歸於失敗的時候,本書作者卻認為正是由於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沒有完成封建化的質變,才被漢族官紳勾結滿洲貴族所扼殺。
  • 為何李自成進了金鑾殿,只當了一天皇帝?原因竟是這樣的
    李自成的個人問題同樣嚴重,如果不是此人實在太不爭氣,大明之後,大順上位,何至於讓滿清韃子搶走了大好江山? 李自成和崇禎不一樣,崇禎是把一手好牌愣給打輸了。把孫承宗,孫傳庭,袁崇煥,吳三桂,左良玉,曹文詔,洪承疇毛文龍這些猛將該殺的殺,該逼反的逼反,以至於李自成攻進北京之時,明朝的百萬士兵群龍無首,沒有大將率領,讓這些士兵怎麼去營救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