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核心問題引領下的對話與追問—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2020-12-17 現代課程網

「問題引領、對話體驗、實踐感悟」的課堂是以「問題系統」的形式呈現,通過自然的「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深度思維。以「核心問題」為中心引領課堂教學,使學生最大程度地處於積極主動自主建構問題系統的深度思維狀態中。事實上,課堂中教師決不是為了問題而生硬地拋出一系列的所謂「問題」,而是以學生學習的思維為主線,通過科學的設計,以「核心問題」引導學生自然地生成相關的一系列「子問題」,從而有效地驅動課堂在「實踐感悟」中自然、有序地向前推進。本文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學課本《物理》高二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第11章A電磁感應現象第2節新授課內容——「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教學案例為例,積極探尋「問題引領、對話體驗、實踐感悟」的課堂追問路徑。

一、核心問題與問題系統

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是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是什麼?圍繞核心問題精心設計了三個子問題,子問題分別圍繞「是什麼?」「如何設計?」以及「為什麼?」開展,構建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問題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的問題系統

二、對話與追問

1、教師設問,導入情境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2「自主活動」並思考問題:(1)如何才能由「磁生電」?是不是只要將一個磁鐵放在迴路的旁邊就能產生感應電流呢?(2)在初中時,我們是如何使閉合迴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

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利用手邊的實驗器材,重現初中所學的「磁生電」內容。

2、生生追問,合作學習

教師引導:按照初中所學的方法,我們所總結出來的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如何表述的呢?

合作小組學生A:閉合迴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電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合作小組學生B提問:電路中的電流是由什麼器件提供的呢?

合作小組學生C追問:電路中的電流應當是電源提供的,那麼電路中哪一部分相當於是電源呢?是不是只有閉合迴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才會產生感應電流呢?閉合迴路的全部導體在磁場中切割情況又是如何?

3、師生對話,方法歸類

方法歸類要點:(1)你用的什麼方法得到感應電流的?(2)設計的原理是什麼?(3)如果有原理圖或電路圖,請畫出。

合作小組學生A:讓條形磁鐵上下運動,依據是相對運動原理。合作小組學生B:讓通電線圈A在線圈B中上下移動,依據是用電磁鐵代替永磁體。

教師追問:以上方法中,線圈和磁場間都存在相對運動,上述兩種方法都等同於線圈在切割磁感線。那麼,能不能在閉合迴路跟磁場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情況下產生感應電流呢?

組內追問:如何進一步優化實驗,實現閉合迴路跟磁場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情況下產生感應電流?各小組需要深入探究學習,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細節。

合作小組學生C:如圖2所示,在教材第3頁圖11-7所示的裝置中,斷開或閉合開關,或者是在開關閉合時,較快地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時,也能產生感應電流。原理是由變化的電流產生變化的磁場,而法拉第的研究告訴我們,變化的磁場就能夠在閉合迴路中產生感應電流。

合作小組學生D:如圖2所示,在教材第3頁圖11-7所示的裝置中,在開關閉合時,在線圈A中迅速拔出或者插入鐵芯時,也有感應電流產生。原理與學生代表C所述相同,即改變閉合迴路所在處的磁場強弱時,可以產生感應電流。

初步結論:只要閉合電路所在處的磁場發生變化,電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

4、教師追問,引導歸納

教師追問:如果讓條形磁鐵沿線圈B軸線的中垂線,從側面靠近(或遠離)線圈B,或者讓線圈A和B的軸線相互垂直放置時,線圈B迴路中有沒有感應電流呢?

學生們繼續分組探究,發現此時雖然線圈B迴路所在處的磁場也發生了變化,但並沒有使迴路中產生感應電流。

實踐感悟:以上的初步結論應該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法拉第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創造性地用形象的「磁感線」來直觀地描述抽象、無形的磁場。以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相關實驗裝置簡圖中畫出相應的磁感線分布情況,並深入思考產生感應電流的本質原因。

教師追問:我們通過探究實驗,知道能夠產生感應電流的情況是多樣的,法拉第當年就概括出5種情況,其實歸根結底就是閉合迴路所在處的磁場發生了變化,進而導致該區域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怎樣歸納產生感應電流的根本條件呢?

學生總結:產生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只要穿過閉合迴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迴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

三、教學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明確,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為了使教學流暢、緊湊,時時能抓住學生的思維,本課在三個子問題的設置上下了一番功夫,目的是為了能讓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在學生不斷深入探究的思維中自然地推進,使得學生的感悟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現象到本質,以便時時能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另外,本課通過小組討論和協作,結合師生追問、生生追問並解決「如何產生?如何使現象更明顯?如何設計相關實驗進行驗證或探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本質原因是什麼?」等關鍵性問題,然後由學生以匯報的形式,邊匯報邊演示(教師則在課前充分準備好學生可能需要用到的實驗器材),從而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使得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對話體驗成為課堂追問的有效途徑,從而更加有助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核心素養。

本文刊登於《學習報》2018年9月版,作者為上海市寶山區海濱中學陳玉華

相關焦點

  • 高中物理《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教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1).理解什麼是電磁感應現象;(2).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3).會使用線圈以及常見磁鐵完成簡單的實驗。(4).理解磁通量的變化的含義。
  • 2020廣東教師招聘高中物理《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教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什麼是電磁感應現象;(2).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3).會使用線圈以及常見磁鐵完成簡單的實驗
  • 高中物理選修3-2:第四章 電磁感應 課時1:劃時代的發現 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二)
    往期課程:第1節:高中物理選修3-2:第四章 電磁感應 課時1:劃時代的發現 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一)高中物理選修3-2:2_gw17x3-2 第四章 電磁感應課時1:劃時代的發現 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課程編碼:2_gw17x3-2一 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1.導體棒在磁場中運動是否產生電流如圖所示,將可移動導體AB放置在磁場中,並和電流表組成閉合迴路
  • 綜合運用物理科學方法輔助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聯用控制變量法和歸納法對感應電流方向探究過程的再思考
    我們準備採用先進行理論探究,也就是通過分析與綜合方法提出探究性問題(原磁場的磁通量的變化與感應電流的磁場的方向之間的關係?),再設計探究性實驗,對探究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最後得出楞次定律。為了提出具體的探究問題,還是要先從本章第二節《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開始回顧。
  • 【高中部】新課程新教材教學探討系列之電磁感應 ——高一物理備課...
    兵團二中高一物理備課組以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為依據,在學校教研室教學教研工作精神指導下,以「集體備課,名師引領,資源共享,共同探討」的集體研討思路,聯合兵團二中金科實驗中學物理備課組、和田實驗中學物理備課組開展了主題為「新課程新教材教學探討系列之電磁感應」的線上教研展示活動。
  • §16.4實驗探究:電流的熱效應
    科學探究課難在引導猜想,重在實驗探究,為了體現探究課的問題性、趣味性、過程性、知識性,本節課我將以滬科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四節科學探究:電流的熱效應為例進行教學展示。首先是教材分析,從章節知識體系看,本節課包括電流的熱效應和焦耳定律兩部分,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認識焦耳定律,並與電能知識結合分析,認識焦耳定律及歐姆定律使用的局限性。
  • 知識點:高中物理磁通量與感應電流
    ,產生感應電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電路閉合。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要靈活處理。例1. 如圖1所示,一閉合的圓形導電線圈用一根絕緣的細杆掛在固定點O,線圈繞豎直線OP來回擺動的過程中穿過水平方向的勻強磁場區域,磁感線方向與豎直面垂直,不計空氣阻力。則( )A. 線圈進入和離開磁場區域時都有感應電流產生,而且感應電流的方向相反;B.
  • 以「核心問題」為引領 演繹精彩數學課堂
    近年來,問題教學作為一項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我校教學中應用開來.在問題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圍繞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探究,並在探究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收穫知識.這不僅有效的鍛鍊了學生思維,同時也成功地激發起了學生們的數學學習情趣,成功的營造出了一種活躍的教學氛圍.這無論是對於教學質量的提升
  • 立足杜威探究理論,適合國際化學校的探究型教學案例分享
    也許我們對於杜威教育理論的基本理解還停留在「思維五步法」,即「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假設—推理—驗證」,實際上杜威後期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成熟的探究理論和探究型教學。本文將對此進行一些簡單的闡釋和案例講解,探索如何在當代運用杜威的探究型教學,從而對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一些啟示。
  •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教學設計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感應電動勢的含義,能區分磁通量、磁通量的變化量和磁通量的變化率;理解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會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解答有關問題。【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定性分析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與磁通量變化快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對實驗條件的控制能力和對實驗的觀察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介紹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養成科學的研究方法。
  • 遊海燕|主題意義探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
    3.設計思路基於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其基本思路是:在真實情境中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根據主題設計教學目標和具體教學要求;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實現認知和非認知學習目標(程曉堂,2018)。
  • 電磁感應基礎:交變電流、正弦交變電流
    這裡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正弦交流電的圖像也並非一定是正弦曲線,餘弦曲線反映的也是正弦交流電的變化規律。其實,正弦曲線和餘弦曲線只是坐標原點選取的不同而已。二、正弦交變電流的產生線圈處在中性面時,雖然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最大,但磁通量的變化率最小,為零,從而感應電動勢的瞬時值也為零;當線圈處在與中性面垂直的位置上時,雖然穿過它的磁通量最小,為零,但磁通量的變化率卻是最大的,所以這時感應電動勢的瞬時值最大。需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就是感應電動勢是與磁通量的變化率成正比的。三、正弦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 博士課堂||初中物理:16.5 電磁感應 發電機
    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將導體AB、開關、小量程電流表和蹄形磁鐵按下圖所示進行安裝:⑴探究問題:導體AB在磁場中怎樣運動才能使迴路中產生電流呢?⑶實驗結論: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⑴探究問題:既然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可以產生感應電流,那麼我們怎樣改變感應電流的方向呢?
  • 四川嫘祖實驗中學:「導學案下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探究
    初中英語「導學案下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探究·開題報告問題提出(研究背景)在我國雖然課程改革已進行好多年了,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互功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沒有得到有效實施針對以上問題,2018年起,我們以學生的學為基本點,改變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設計了導學案下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並在鹽亭縣嫘祖實驗中學進行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 甌網丨追問小創客 對話科學家
    作為「胖圓跨學科科技節」的一部分,該校學子在前一天開展了2020長三角·;溫州創業創新大會「科技」研學活動,參觀長三角「黑科技」的同時,與現場參與展示講解的溫州「小創客」們互動交流,再將一個個「天馬行空」的問題帶到了「對話」現場,向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林鴻教授請教,在兩次科技追「星」中尋找答案。
  • 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電壓規律
    首先我們看電學實驗,電學實驗主要有: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串並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探究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伏安法測電阻、特殊方法測電阻、測量小燈泡電功率、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什麼因素有關、電流的磁效應、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磁場對電流的作用與電動機、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今天我們看串並聯電路中電流和電壓的關係。
  • 如何基於核心素養設計教學案例
    學校要設計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案例,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養、真實情境和課程內容之間的關係,明確素養導向教學案例的關鍵要素,關注學習方式變革,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按照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界定,核心素養是個體利用和調動已有心理或社會資源,應對複雜現實需求的綜合性品質。
  • 「電風扇發電機」問題鏈設計
    (圖1)學生:根據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線圈在轉動過程中,線圈內磁通量發生變化,所以二極體可以被點亮。目的:(1)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學生建立模型的能力需要在平時教學的過程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這裡就是通過引入實際生活情景,教師加以引導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理想化模型,以達到培養學生建模能力的目的。(2)回顧上節課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由此對本節課楞次定律所需要的知識基礎進行複習。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情景,利用已有認知內容對未知知識探索的基礎準備。同時讓學生體會到電磁感應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觀念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 這類高考物理專題,電磁感應中電流不變,只是為了培養你這項能力
    高中物理中,有一類關於電磁感應電流不變的專題,這類問題處理方法,需要我們不斷通過解決問題,去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電磁感應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在外力作用下,導體棒由GH處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左做直線運動,運動時迴路中的電流強度始終與初始時的電流強度相等。求:
  • 潤物釋理,用「對話式教學」改變課堂
    為了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近年來,我一直在探索基於對話式教學的「五味·三能力」課堂。「五味」即物理教育應有「物理的本味、德育的韻味、哲學的品味、對話的意味和探究的趣味」;「三能力」即力求發展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嚴密的邏輯能力和流暢的表達能力」。在基於問題的自主學習、基於分享的合作學習和基於對話的探究學習狀態下,逐步形成了「潤物釋理、實驗為本、激揚民主、導航探究」的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