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中的靈芝。本報記者 陳俊 攝
從素有「中國靈芝之鄉」的大別山腹地金寨縣沙河鄉擷一株椴木靈芝,千裡迢迢運到青藏高原黃河之畔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趙木川村,自帶神秘光環的「靈芝仙草」在河湟谷地安家落戶。
走進富硒靈芝「紗帳」
一座座大棚四周都圍上了遮陽網,黑色的遮陽網將大棚遮蓋得嚴嚴實實,這是位於黃河沿岸的趙木川村現代農業生態園裡的「奇異」景象,掀開大棚的帘子,一股熱浪瞬間裹挾著溼潤的潮氣迎面襲來,往裡一看,一朵朵褚紅色的靈芝排列整齊、長勢喜人。
「2019年5月,我開始在趙木川村種植靈芝,一年多來,在民和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我們已建成大棚100棟,其中種植靈芝20棟15萬餘株,佔地6.7公頃。目前靈芝長勢良好,可以達到預期產能!」關於靈芝的種植前景,民和縣有機富硒靈芝及珍稀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無錫金芝隆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海東分公司總經理李鴻志信心滿滿。
小小靈芝植根民族團結「沃土」
說到李鴻志口中的政策扶持和部門支持,民和縣委統戰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扶持項目負責人王力有一本「明白帳」:「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競標者眾多,我們要做的就是從眾多競標者中選出最有發展潛力、最能脫穎而出的優勢產業、最能帶動農戶增收的項目予以扶持,讓有限的資金髮揮出最大的效能。趙木川村是純土族村,李鴻志不僅給我們提交了上海農科院對趙木川村的水質、土壤檢測報告,還分享了他們在無錫種植富硒靈芝的成功經驗,這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綜合考量、幾番努力,100萬元扶持資金撥付到位,為多民族聚居的古鎮官亭不斷創造著效益。
王力說,該基地是我省首個大規模靈芝種植基地,不僅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將成為一張縣級推廣金名片。
如今,依託氣候適宜、土壤富硒、水質潔淨的靈芝種植最佳自然生態條件,經過國家食用菌研究所檢測,趙木川村靈芝的靈芝多糖、靈芝三萜等營養物質含量高出國內其他產地2-3倍,小小靈芝在千裡之外的探索和嘗試中表現出更大的效用和價值,這份效用和價值的背後是看得到的回報和收益。
土地流轉「轉」出靈芝蓬勃生機
官亭鎮紀委書記王永輝是趙木川村的包片領導,他不僅將靈芝種植促農戶增收的發展前景看在眼裡,更將村「兩委」班子所作的努力記在了心裡:「起初,大多數農戶很難轉變思想,總認為土地就要攥在自己手裡,為了引導農戶轉變傳統用地觀念,村黨支部積極發揮作用,做了很多努力,不斷聯繫和動員群眾、黨員農戶帶頭參與流轉,原來被土地完全束縛的勞動力如今被解放出來參加企業的種植勞動或者外出務工,增收形式變得多樣,群眾生活也更有盼頭。」在趙木川村黨支部的積極努力下,這片流轉的土地被小小靈芝賦予了新的生命與活力。
「2018年,我們村142戶720名村民跟靈芝種植基地籤訂了30年土地流轉協議,同時還有幾十名勞動力在基地務工,每人季節性增收可達萬元,在家門口擁有了土地流轉和務工兩筆穩定收入,村民滿意,我懸著的心也算落了地。」趙木川村黨支部書記趙忠生認為土地流轉「轉」出了趙木川村村民發展致富的新生機。
「在靈芝大棚裡噴噴水、除除草,一天掙100元也不少,而且還能照顧到家裡,這樣的好事放在以前確實不敢想。」村民朱春存梅就是靈芝種植產業發展的直接受益人。
李鴻志發展富硒有機靈芝種植不僅是依託國家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扶持項目帶領少數民族群眾實現家門口增收致富的生動實踐,也為民和縣在發展特色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方面跨出了重要一步。
作者:陳俊 通訊員 王豔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