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文化是指邊疆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邊塞文化,形成於古代戰爭引發的多民族紛爭與融合、多地域軍旅遷徙、歷代移民戍邊等原因,綜合了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周邊文化以及多地域文化,構成了多元文化薈萃的邊塞文化大格局。
邊塞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歷史上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邊塞文學作品;邊塞文化也始終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不僅對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商貿、文化、交通和民族交融等方面都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更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國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酒泉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地域廣袤遼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廣闊的大漠、戈壁,雪山、綠洲。區域內的高山、河流、戈壁、大漠、古道、氣候、物象,堅挺的胡楊林、駱駝刺,生命力旺盛的沙棗花、野罌粟等,構成了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觀。
這裡環境嚴酷、發展相對滯後,人的生存意志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同時,這裡古老、神奇、壯麗、蘊藏著有待開發的豐富資源和巨大潛力,充滿希望和樂觀的前景。無論山川水土的自然地理環境,還是語言、風俗、政治、經濟、文化的人文地理環境,都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表情達意心靈歸宿,也就使得這裡的文化必然體現出鮮明的地域色彩,蘊含著濃鬱的邊塞情結。
在酒泉豐富的文化中,尤以莫高窟、榆林窟、鎖陽城、陽關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所創作的《絲路花雨》較為突出。其內容涵蓋之廣,藝術價值之高世界罕見。
莫高窟--世界瑰寶,佛教藝術的殿堂
從宏觀的角度看,敦煌文化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文化。敦煌莫高窟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2000餘身、壁畫4.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藝術寶庫和歷史畫卷,是世界頂級的文化遺產。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以莫高窟佛教藝術和藏經洞文物為代表的敦煌文化和藝術,是在絲綢之路千餘年發展演變的背景下,由來自印度、希臘、中亞和西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多種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藝術不斷交流、融匯,進而創新形成的古代人類文化、藝術碩果。它們不僅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古代中西方多元文明交流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對於現代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借鑑價值。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遊覽莫高窟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功課。
石窟建築
敦煌莫高窟現存735個洞窟,大部分石窟的開鑿結構都大體相同——前甬道,後洞窟。而洞窟類型可分為9種,最常見的是中心塔柱窟、覆鬥頂形窟和殿堂窟。這些洞窟都是在山體中一錘一錘地鑿出來,能經歷這麼多個世紀仍然不崩塌,有很深的建築智慧。
彩塑
莫高窟現在尚存彩塑3342身,其數量之多,歷時之長,技藝之精,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屬罕見的。彩塑是怎麼做的呢?莫高窟彩塑多以木骨泥塑的工藝製成——選擇與佛像姿勢相近的樹枝經過加工製作成佛像的主體框架,在框架上綁縛葦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細泥,壓緊抹光塑像成形,再上白粉,最後彩繪。
壁畫
據統計,敦煌數個石窟群共有歷代壁畫作品五萬多平方米,規模之大令人驚嘆。而這些壁畫作品數量之豐富,技藝之精湛,藝術水平之高則更加為世人所稱道。
經變畫
經變畫是用畫像來解釋某部佛經的核心思想內容。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為了吸引更多的信眾,需要把深奧的佛經用通俗的方式講解,要穿插很多故事,渲染氣氛,這種「俗講」就在寺院中流行起來,而俗講之前寫好的底本叫「變文」,並繪製圖畫與之配合,便是經變畫。僧人在表演俗講的時候,按照變文說唱為主,往往在故事情節的關鍵處,再指出畫面上的這個情節讓聽眾們觀看,以加深聽眾的印象。所以經變畫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國和中亞的很多社會風貌,以及能看到佛教在從西到東的傳播中發生了怎樣的變異。
裝飾
莫高窟的裝飾藝術主要是藻井,藻井是洞窟頂部天井的裝飾。中國古代建築以木製為主,非常忌火,藻井一般會畫蓮花、水紋等和水有關的圖案,叫「藻井」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高踞石窟頂部,受風沙及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損壞較少,同時也避免了很多人為的損壞,所以很多藻井的色澤都保存完好。莫高窟的藻井圖案非常華麗精緻,很多藝術家會來莫高窟描摹藻井圖案來獲得靈感,進行設計。林徽因也曾經把莫高窟藻井圖案用到人民大會堂的裝飾設計上。
飛天
飛天的來源也是諸多爭議,比較主流的一種說法是——乾闥婆和緊那羅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佛教將這二位天神化為已用,在佛國淨土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的說法大會奏樂歌舞。莫高窟早期的壁畫上能辨認出一對男女的飛天,到了唐朝基本上已經混為一體,都成為婀娜多姿的歌舞伎,這種演變也是受佛教的飛天和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所影響。飛天源於印度,但是敦煌飛天是多種文化交融而成的藝術形象,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經歷了一千多年,洞窟的建築、塑像和壁畫其實就是一本藝術和社會文化的編年史,不同的朝代、不同社會風貌、不同國家文化都匯聚一窟。在近千個窟之中,歷朝歷代的畫師們超越時空同臺競技,觀眾們也是超越時空品頭論足,這種錯亂而神聖的穿越時空的感覺也只能在莫高窟能深切地體會到。
榆林窟--敦煌石窟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原安西縣)城南70公裡處。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榆林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創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於隋唐以前。從現存壁畫風格和遊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榆林窟壁畫內容和風格與敦煌莫高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又稱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莫高窟相比,我更喜歡這裡,這裡相較於莫高窟在交通區位上並不那麼有優勢,名氣也並沒有那麼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側方面的對榆林窟內的壁畫和塑像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著彩塑272身、壁畫5650餘平方米。第6窟高約25米的彌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莊嚴雄偉。第11窟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餘身,壁畫約5000餘平方米,約佔莫高窟壁畫總面積的九分之一。如果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居於全國石窟之冠,那麼,榆林窟就是僅次於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寶庫。壁畫多為唐代至元代800年間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有場面宏大的巨幅經變畫,形象生動的單幅佛像畫、裝飾圖案和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有一定數量的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科技等現實畫面。從唐到元,歷代都有佳作,其中第25窟的唐代壁畫,更是世所罕見的珍品。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各類窟形均始於唐代,以後成定式沿用。但東西兩崖上層洞窟前面多有較深的甬道,且橫開連通毗鄰各窟的長穿道,不同於莫高窟。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圓塑、浮塑等。
榆林窟的塑像雖有不少佳作,但它還不能代表榆林窟的價值。榆林窟的價值主要表現在精美的壁畫上。榆林窟的壁畫內容十分豐富,有精美的佛和菩薩畫像,有場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畫,有種類繁多的花卉禽獸,有極為精緻的裝飾圖案。自唐至元,歷代留有不少佳作,其中二十五窟盛唐壁畫,是世所罕見珍品。
鎖陽城--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和農田水利灌溉系統
原名苦峪城,鎖陽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在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裡的戈壁灘上,始建於漢,興於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
絲綢之路的重鎮鎖陽,扼守在河西走廊西陲,是通向西域的樞紐。千年時光逝去,此地已了無人煙。但歷史會記住,這裡經歷過無數烽火狼煙,走過川流不息的僧人商旅......這裡曾是極旱荒漠中的一片珍貴綠洲。從祁連山脈發源的疏勒河,古名籍端河。「疏勒」之名,源於古突厥語, 意思是來自雄偉大山的河流。湍急的河流在湧出昌馬峽口後,進入走廊平 原,河道呈現放射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衝擊扇面。玉門位於扇面的東端. 鎖陽城便在西端的古冥水(疏勒河的舊稱)綠洲上。古人在乾旱的西北行走,水源最是不可或缺。所以,勢必會沿著這個衝積扇面外緣的綠洲,一直向西,到達鎖陽城。而後,再向北、向西抵達現在的瓜州和敦煌。
鎖陽城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多種文化為一 體的古文化遺存地;這裡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範本;古墾區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統,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標本;其滄海桑田的沙漠化演變過程,也是中國西部最典型的活標本。
鎖陽城雖保存完好,但也只是徒有殘垣斷壁。城分內外。內城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城牆採用夯土版築,長四五百米不等,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一道500米的隔牆,將內城分成了東西兩城。其中,東城較小,是子城,為衙署駐地;西城較大,是羅城,為商業區和居民區。外城面積則數倍於內城,多達80萬平方米。
此城其所以改名為鎖陽城,是因為有一段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奉命西徵,一路順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後,中了埋伏,被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圍困在城中。唐軍雖然多次衝擊,仍然衝不出重圍,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過去了,城中糧草快要斷絕,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召將士節衣縮食,並親自帶人挖草根樹皮充飢,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貴發現城周圍田地裡生長的一種植物和紅蘿蔔一樣,名叫鎖陽,可以食用,便命令將士挖出來充飢,這裡遍地都有鎖陽,將士們挖吃鎖陽一直堅持到程咬金救兵到來。以後為紀念鎖陽解救全軍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為鎖陽城。
中國第二座塔爾寺,唐僧在此講經半月,還在那裡遇到了孫悟空
聞名世界的青海塔爾寺始創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河西走廊的瓜州,同樣也有著一座塔爾寺,雖說如今已是殘垣斷壁、黃沙茫茫,但卻為人們還原了一段《西遊記》的傳說故事。
玄奘627年申請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628年,29歲的他開始西行,途經蘭州到涼州(姑藏),至瓜州,再經玉門關,進入今新疆境。《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在這座寺院講經說法半月有餘。專家學者推測,這座寺院正是瓜州塔爾寺。
今天的瓜州塔爾寺位於瓜州縣城東南80公裡的鎖陽城鎮橋子村南約10公裡處,遺址周圍紅柳、駱駝刺、芨芨草等沙生植物在風中搖曳,遺存的圍牆、院落、土臺、塔群、瓦礫等建築,無聲地訴說著曾經興盛的歷史。塔爾寺所在的區域相對保存較好,由外部圍牆和內部主院兩大部分構成。外圍牆呈東西向長方形,院落東西全長約175米,南北寬約126米。內院主寺院呈南北向長方形布局。西牆保存較好,牆基痕跡殘存明顯,南北長85米,東牆僅殘存南端的牆基痕跡,殘存部分長35米,最高處僅1米。考古專家由此計算出主寺院全長85米、寬41米,佔地3485平方米,規模較大。
今天的人們對於有關塔爾寺的建造年代眾說紛紜,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趙建龍經勘探研究表明,塔爾寺現存白塔的建築樣式,類似於北京天壇、頤和園、武威白塔寺、高昌古塔等元式古塔,接近於寧夏西夏王陵的土塔形狀。又曾在小土塔中出土過泥版印刷的西夏文「六字真言」,遺址中或遺址周圍發現比較多的西夏時期米黃色青釉瓷片和黑色釉雕刻花紋瓷片,唐代寬厚圈足底瓷碗殘片及兩晉時期陶片等。同時,根據山門下80釐米處的原地面上有鋪地磚的殘存,推定瓜州塔爾寺在西夏之前,初建寺廟,可能是唐代瓜州開元寺。另外,《重修肅州新志》記載:瓜州塔爾寺「唐朝斷碑,在寺基內,字畫不甚剝落。一面逼真唐體,雖未為唐人之極佳者,而斷非唐後之書」。在瓜州塔爾寺,玄奘遇見同樣也來禮佛的胡人石槃陀。據說,此人就是《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原型。
烽燧陽關,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誌》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蹟」列敦煌八景之一。
曾經的交通關隘,如今已是一片荒蕪,只有漫漫黃沙似乎還在訴說著曾經輝煌的曾經。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裡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裡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裡盡收眼底。墩墩臺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
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和睦關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于闐國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帶了好多嫁妝,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送親隊伍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夜裡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颳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後,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裡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裡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緻的將軍劍。這個傳說是野史還是正史,不得而知。
長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亭柳依依,傷懷傷懷,祖道送我故人,相別十裡亭。情冣深,情冣深,情意冣深,不忍分,不忍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擔頭行李,沙頭酒樽,攜酒在長亭。咫尺千裡,未飲心已先醉,此恨有誰知。哀可憐,哀可憐,哀哀可憐,不忍離,不忍離。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堪嗟商與參,怨寄絲桐,對景那禁傷情。聁徵旌,聁徵旌,未審何日歸程。對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無窮無窮。傷懷,楚天湘水隔淵星,早早託鱗鴻。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從今別後,兩地相思萬種,有誰吿陳。
絲路花雨--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
《絲路花雨》是中國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劇,由《絲路花雨》創作組編劇,是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創作的。《絲路花雨》曾先後訪問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好評,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2017年5月,大型情景舞劇《絲路花雨》在敦煌大劇院常態化演出。
絲路花雨分兩個版本,即電影版本,和歌舞劇版本。不管是電影版本或歌舞劇版本,它的故事情節都大同小異。其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絲綢之路上一場沙塵暴過去之後後,敦煌畫師張師傅救起了奄奄一息的波斯商人伊努斯,而就在這時,神筆張的女兒英娘卻被惡霸竇虎虜走。好幾年過去以後,長成美女的英娘被搶走後淪為舞伎(此處似乎有點公孫大娘的味道)在街頭賣藝,伊努斯為報答恩人神筆張贖回了英娘。此時在莫高窟裡,神筆張以英娘舞姿為原型繪出了一幅幅精美壁畫。市曹看到後想把英娘佔為己有。情急之下,神筆張把女兒託付給伊努斯。伊努斯把英娘帶回波斯的路上,市曹帶著同夥企圖殺害他們,神筆張點燃烽火呼救後死去。然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在敦煌多國交易會上,英娘在伊努斯的幫助下借賣藝進入會場並揭露了市罪惡,大唐節度史聽後一怒之下下令殺掉市曹為英娘報仇雪恨。
絲路花雨不僅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場舞蹈的盛宴,以歷史為背景,將長綢舞、反彈琵琶舞、盤上舞、印度舞、刺繡舞、波斯酒舞、彎刀馬鈴舞、霓裳羽衣舞等舞蹈傾注於一臺演出之上,令人嘆服。
六大特色,讓《絲路花雨》歷久彌新
一、華服美景配以高科技聲光電,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覺衝擊
絲路花雨的華麗服裝,是它演出的第一大看點。舞劇中的服裝,是經過臨摹經典壁畫和雕塑中人物的造型舞姿、衣著配飾而來的,所以樣式、顏色等非常考究,做工也在演出中算及經得起推敲的。而且,我覺得僅衣服,就完全撐得起舞臺效果,顏色的豐富程度及色彩的搭配融合程度都非常高,絕對讓你眼前一亮。
二、精彩絕倫的舞姿構成一支支令人陶醉的舞蹈《絲路花雨》的舞蹈種類也非常多。由於劇情需要,這裡面還有大量的異域舞蹈,音樂一響,動作一出,就讓人瞬間身臨其境一般。在《絲路花雨》中,融合了十幾種不同的誤導,包括大名鼎鼎的霓裳羽衣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馬鈴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盤上舞、新疆舞等等。由於有些舞種難度高,造型精妙獨特。因此,幾乎是每一幕,都會給你驚喜體驗。
三、情節引人入勝,故事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絲路花雨》是以故事為基礎的。而且,故事與情景舞劇融合完美,你會隨著布景、音樂、人物等的變化,完全地投入至場景中。整個劇目一共有六場,劇情悲喜交加,層次明顯,感染力強。
除此之外,演出在劇情的設計上也十分巧妙。它雖然講的是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講親情,講感恩。但編劇將故事的場景,設立在了多國溝通與敦煌歷史文化的背景上,使得小故事能凸顯出大主題。看起來不會感到枯燥,看完不會覺得無聊。這就是它的精彩之處。四、多元化融合,增加異域風情,凸顯國際性不同於一般的表演,《絲路花雨》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它的國際性。整個演出有大量的異域元素,對於看慣了普通舞劇的觀眾來講,這一點非常有特色。當標誌性的波斯音樂與動作出現,以及一些異域的妝容、服裝出現,滿滿的民族風與神秘風就凸顯了出來。上圖的舞蹈,就是全劇中極為精彩的一幕。
五、主創功力深厚,舞者功底了得,演出震撼人心《絲路花雨》還有一大特點,是它的主人公,表現能力都極強。這不僅僅體現在舞蹈功力上,整體的表演素質也十分過硬。劇中的幾個關鍵人物:英娘、畫工張、波斯商人,真的是通過表情、眼角眉梢以及一個個細微的動作,充分表現出人物的特點,給人極大的心靈震撼。香港《大公報》社長就曾評價——「我讚揚這個舞劇故事好,舞蹈更好,音樂也好,演員個個功夫到家。」六、立意鮮明,內涵豐富,再現絲路歷史盛況作為絲路文化、敦煌文化的縮影,《絲路花雨》的走出去,讓這段古老的歷史,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被人們所銘記。演出能夠滿足所有敦煌迷和莫高窟迷的嚮往。千手觀音、敦煌壁畫、反彈琵琶、敦煌伎樂天……這些特色元素應有盡有。劇中的場景,也是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唐朝內政昌明,對外經濟、文化交往頻繁的盛況。夢回唐朝,相信無數人都對這段過往充滿嚮往。所以,能夠看到再現的真實場景,也是一大震撼。
千年的風霜過去,亂世的硝煙不休化成一抔黃土,往來的商隊不見蹤影,曾經虔誠的善男信女只留下壁畫上淡淡的影像,而敦煌,卻在這無垠的荒野裡,穿過厚厚的歷史,烙下一片紋印。
文化不會憑空而來,文化是承襲和發展,而只有更好的承襲和發展,文化才是文化。所以,我們才擁有永遠的《絲路花雨》,才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和復興的氣質。
邊塞文化自古就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酒泉邊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與各少數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東西方文化、宗教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處在不斷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中而發展,成為一種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酒泉邊塞文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標準進行自主選擇,吸納來自於異質文化的精髓,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因此,酒泉邊塞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變化著的系統,它的發展、壯大,永遠離不開與其他文化的交流、溝通和傳播。在融合的過程中,相互滲透、對話、融合和不斷競爭,吸收借鑑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文化得以更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