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用心教育孩子的家長時常都會陷入對孩子發完脾氣有後悔的情緒死循環裡。只有懂得打破這個循環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育兒的樂趣,這種情緒心理現象充分說明了我的一個關於家庭教育的觀點:教育孩子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是能力的鍛鍊!
我是心理學和醫學科班出身,所以無論是生理知識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知識方面都是有些儲備的,但是曾經也是陷入對孩子發完火之後又後悔的死循環裡。這裡我想結合我自己的實際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走出來的,以及如何藉助孩子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這個問題剛開始時候我也反思了很多,因為情緒是我學習心理學主要關注的一個方向,自己也做了很多年的自我情緒管理的訓練,但是到孩子身上就感覺自己以前的努力都白費了。我在一次給老師們的情緒管理的講座中問下面的老師「你們覺得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如何?」,有一位老師積極的回答說:「我覺得我的情緒管理挺好的,只要別人不惹我。」在場的老師們於是哄堂大笑。
笑歸笑,但這個老師說的是對的。是這樣的,情緒管理除了自身修煉還要考慮外在的刺激因素,除了方法的學習更是自我修煉的結果。為什麼情緒管理的知識你都懂,但是你就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管理它不是一個方法知識的問題,根據心理學定義的情緒三要素包含主觀體驗、生理反應和行為表現,正是因為情緒的生理性使得情緒管理變成肌肉鍛鍊一樣是一個能力的修煉。如何修煉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擺脫這種發脾氣又後悔的死循環。我給朋友們分享一個快招和一個慢招。
在對孩子發完脾氣又後悔之後,很多家長朋友們會跟孩子道歉,道歉過程中會給孩子分析很多原因講道理,例如「為什麼媽媽爸爸對你發脾氣,是因為你做什麼什麼事情等等」。這是通常的套路也是潛意識很好的自我減負,也是讓你始終陷在這個死循環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在道歉過程中已經把所有的問題責任都推卸到孩子身上了,你的潛意識已經告訴自己:「我發脾氣是對的,只要孩子下次還這樣,我發脾氣就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你就卡在這個死循環裡了……
如何打破這個循環,我的快速見效的方法是在跟孩子道歉的時候沒有「但是」,只有「是爸爸脾氣不好,發脾氣不對,我跟你道歉。」經過幾次這樣的練習,我發現我基本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夠做到不動「真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人都是有「臉皮」的,不過是薄厚的差別,當你能夠真誠的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此反覆再厚的臉皮也會被擊穿,你的潛意識不能給自己找理由於是只能配合你進行自我控制。讓人意外的是這種教育方式更容易讓孩子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孩子犯錯之後也慢慢的學會了主動跟我道歉,或許這就是以身作則吧。
慢招雖慢,但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教育孩子還是情緒管理都是一種能力,需要長期的修煉才能夠掌握其中的要領。家長朋友們需要進行長期的自我打磨。
關於自我打磨,有兩個方向:接納情緒和調整狀態。
一、接納情緒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非常缺乏情緒的內容,大多數人從小都是被告訴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要哭,不許哭,不許害怕,不許緊張」等等。我們這些正常的情緒反應都是被長期壓抑著,導致了我們後來的情緒認知的混亂。如果自己情緒都無法看清楚,那談再多的情緒管理都是枉然。
孩子犯錯爸媽會生氣,這是完全正常的情緒,不正常的其實是生氣之後的情緒的宣洩。何以會出現這種情緒宣洩,因為很多家長朋友們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到自己是生氣了,只是本能感覺到不舒服,然後就想把這種不舒服的生理壓力宣洩出去。因此家長朋友們需要在日常中更多去做識別自己情緒的練習,例如,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告訴自己「我現在非常的生氣」,你也可以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告訴孩子「爸爸現在非常的生氣」。我們要允許自己生氣並且接納自己的生氣,因為壓抑情緒只會讓情緒不適的力量倍增,最終導致情緒的宣洩。因為脾氣再好的人,終究也有忍耐的極限。
正因為你能看見自己的情緒,後面才能夠在掉入情緒懸崖、喪失理智之前懸崖勒馬。
二、調整狀態
情緒的生理性決定情緒不只是一種主觀體驗,當你困了、累了、疲乏了是容易情緒爆發的。那些日常生活習慣不好的爸媽就容易對孩子發脾氣,晚上熬夜白天看孩子哪能有好脾氣?家長朋友可能也會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狀態好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哪都可愛,相反你情緒煩躁的時候孩子逗你玩你會很容易情緒爆發。
情緒管理必須懂得自我狀態的覺察和調整,這是一項需要練習的能力。一旦掌握了不單是教育孩子時情緒能夠可控,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情緒也會變得更好。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會說陪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情緒管理的修煉。
關於認識孩子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你更容易對自己親近的家人發脾氣,尤其是容易對孩子發脾氣。因為孩子即是你親近的同時又是弱小的,因為親近,所以你時常不自覺的就把孩子當做你的一部分,不自覺的會認為很多事情孩子應該都懂;因為弱小,你就理所應當對孩子存在著固有的偏見和各種的看不順眼。
「明明那麼簡單的算術題,還會算錯!」那是因為你覺得簡單,而那一刻孩子他的心理狀態可能是很難受的,是疲憊的,所以他自然而然就不願意做。因為家長時常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和狀態,然後以自己的不自覺的想法進行替代,潛意識裡堅信孩子就應該是如何,繼而孩子做不到就開始發脾氣!
生活中你還會發現,你很少對那些你所欣賞的、所崇拜的人發脾氣,而相反的對那些你看不順眼的人,你不管怎麼看都覺得人家礙眼。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們要學會欣賞孩子,學會尊重孩子,甚至是崇拜孩子,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從根本上改變對孩子的偏見,從根本切斷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才能夠與孩子幸福的相處……
最後,我還需強調的是:教育孩子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能力的修煉。
關於我:資深心理諮詢師,二娃奶爸,以自身心理諮詢經歷和帶娃實踐,用通俗語言解構育兒心理本質,定期介紹好經驗。歡迎關注@家庭心理學,一起和孩子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