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當感覺到無能為力時除了選擇順其自然還能怎麼辦?」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回答
生活中,對於一些事情感到無能為力是很平常的,也是很正常的,無論是什麼身份,有多少資源,都會遇到一些事是自己無能為力的。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無能為力的感受呢?
其本質原因是無法實現自己對於事情期待的結果。
如果沒有期待的結果,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能或無能為力,也自然不會產生這樣的感受,而有了期待的結果無法實現,我們才會在這種落差中產生無能為力的感受。
由此可見,知道自己無法實現的原因,才是決定我們該怎麼辦的關鍵。
而至於無法實現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可以由自己是否能夠決定來區分。
首先來看那些自己不能決定的事。自己不能決定的事就是自己沒有最終決定的權力,我能想到的大致有兩類事情。
一類是「事是自己的事,但卻與自己無關」,就像北京機動車號牌搖號,購車的需求是自己的,但要滿足這個需求卻不知道要排隊到什麼時候,自己完全決定不了,這也應了那句俗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另一類則是「他人的事,不讓自己幫忙「,這種事情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就像很多父母操心孩子的未來,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就像你在一些事情上苦口婆心的勸朋友,但朋友仍堅持己見等等,你有心有力,但你沒法做最終的決定。
對於第一類的事情,個人的建議就是放鬆心態、隨遇而安,自己先做好自己能做的、該做的,然後等待機會來臨再迅速做好。再回到在北京買車這件事,沒搖到號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前做好購車的準備和選擇,像選車、保險、停車位、保養等等的事都可以早做準備,這樣才不會在突然搖到號後手忙腳亂。
而對於第二類事情,我覺得瞎操心也是沒有必要的,尊重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不能強迫他人選擇,就更沒有必要「恐嚇」或「威脅」他們不聽話的後果。畢竟如果不是對你重要的人,他過得如何跟你沒有什麼關係,而如果是親人或好友,他們無論出現什麼結果,你不該幫還得幫嗎?這時的你反倒不如提前為了一些不好的結果做好提供幫助的準備,建議要提,但出事了也能幫忙才能建議更深的情感連接。
而對於那些自己能夠做決定但無法實現的事情,我個人覺得從自己能力的角度來分別看待會更有意義,也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自己能力(也包括資源,整合和調動資源也是一種能力)確實不夠,無法支撐自己實現期待的結果,就像你想買一套豪宅,但只夠普通商品房的錢,就像你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要求會什麼技能你不會,要求有什麼證書你沒有。
對於這類事情,個人的建議是千萬不要蠻幹,否則很容易陷入壓力山大的困境,更理性的做法就是選擇「延遲滿足」,用時間換空間,該積累的積累,該學習的學習,該提升的提升,當自己能力足夠的時候,還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如果你還是想儘早得到期待的結果,那麼建議你理性地為自己設置一個突破能力範圍的限制,比如25%,這樣即使超前一些,也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還能督促自己更有動力的成長。
另一類是自己能力足夠,但時間和精力不足的事情,也無法實現期待的結果,就像你想去旅行,但一直加班,就像你和女朋友約好了去看電影,臨時趕上開會。
這一類的事情帶給我們無能為力的感受相對較弱,因為自己可以在後期快速彌補上。但如果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事情,我們就需要重視自己的時間管理了,顯然我們在知道現有環境的情況下,還想給自己安排一些本就知道做不到的事情,或是許下了很多不能及時實現的承諾,這是自己的時間管理出了問題。
而對於如何加強時間管理,我比較認同史蒂芬·柯維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關於時間管理的理念。他在書中指出,我們對於時間的使用方式可以按照緊急與否和重要與否分為四種,而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使用方式是應該將時間用在「不緊急卻重要」的事情上,顯然這些事能夠促進我們有效自我成長。
所以,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無能為力時,一定要透過事情本身,看到其背後造成這種無力感的原因,然後採取適當的行動,要知道順其自然並不是總是最好的選擇,可能只是在「自己的事卻與自己無關」的情況下更有積極意義,在其他的情況下反倒會讓自己錯失成長的機會。
總的來說,無論是什麼原因產生的無力感,我們都要積極面對,將這種感受轉化為自己成長和進步的動力,勇敢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努力改善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才能減少在壓力與日俱增的生活中無能為力感受出現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