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即狐狸,在傳聞神話中,狐狸透過修煉,吸收日月精華,能夠化身成為人形,最終達至不死狐仙。
在我國北方地區狐仙信仰曾經十分興盛,狐仙廟也在北方地區分布甚廣。特別是清朝時期,無論是民間百姓亦或是官員,他們在信奉狐仙上都十分虔誠,如給狐仙設立牌位、大小節日祭祀狐仙、日常拜狐仙等,以此向狐仙祈求,來保佑食物年年不斷。
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民間也多有狐仙下馬的說法,即指七竅全開之人被狐仙附身後,可預測兇吉,除妖滅鬼。古代文學名著中,狐仙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蒲松齡《聊齋》中,狐仙多以美女的形式出現。神話傳說中,大禹的妻子就是出自塗山九尾狐家族的狐女。長篇小說《封神榜》中,狐妖化身為妲己娘娘魅惑紂王,是最讓人痛恨的「狐狸精」。在戲曲《劉海砍樵》中,胡九妹則是人們喜歡的狐仙形象。直至現在,狐妖狐仙,在各種小說及趣聞中已然形成一種獨有的妖精文化。
我們一般所說的狐狸即紅狐、赤狐或曹狐是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動物(ps:狐狸是犬科動物,和狼、狗、豺同科不同屬)。它們用靈活的耳朵對聲音進行準確定位、嗅覺異常靈敏,修長的身姿有利於速奔快跑,主要以魚蝦蟹蚌、鼠類、鳥類、昆蟲類小型動物為食,偶爾也採食一些植食性食物。
實際上狐狸是民間對這一類動物的通稱,它們種類繁多,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帶均有分布,分北極狐、赤狐、銀黑狐、沙狐等等。我國最常見的狐狸是赤狐,主要天敵有虎,狼,成年猞猁,熊等。
「「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顯財神」,分別指: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和灰仙(老鼠),民間俗稱「狐黃白柳灰」。這些信仰曾在我國北方地區傳播發展,它們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民間信仰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同時,裡面還蘊藏著更多民俗文化價值等著我們繼續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