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學生?
教育思考:教師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學生?
王營
據《中國教育報》報導:前段時間,南京六朝博物館想尋找一名小觀眾,上月底這個孩子跟著班級春遊來博物館參觀時,悄悄拿走了展廳裡用於布展的兩塊鵝卵石,幾天後他又帶著道歉信和鵝卵石,回來承認錯誤。據了解,孩子是在媽媽的鼓勵和陪伴下來到博物館歸還鵝卵石和道歉信的。事情一出,網友紛紛為孩子和媽媽的行為點讚。
孩子犯了錯,身為家長,採取的方法可能會千差萬別——有的震怒非打即罵,有的和聲細語講道理,也有的父母甚至會幫著孩子掩蓋,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這起事件中,孩子的父母不僅敦促孩子送回鵝卵石,還教育孩子要為此事道歉,其母親更是親自將孩子送到博物館,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值得點讚,對教師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學生也提供了借鑑。
教師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學生?對此,陶行知先生有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兒童不但有錯誤,而且常常有著許多錯誤。由於兒童年齡上的限制,缺乏經驗,因而本身便包含著錯誤的可能性。」顯然,陶行知先生把犯錯看作兒童的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有正反兩種不同方向,問題是教師的態度和方法的選擇。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者的任務除了積極發揚每個兒童固有的優點之外,還要根據事實,肯定他們的錯誤,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
教師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學生?
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當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出現偏差時,許多老師要麼大發雷霆,要麼講一番空洞的大道理,結果學生或者是對老師的憤怒產生逆反心理,或者是陽奉陰違,表面上承認錯誤,實際上把老師的話當作耳旁風,左耳聽進,右耳飄出。這樣的教育方式難以把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更不會使學生改正錯誤。
有時,在課堂教學中,也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有的教師要麼發火,當著全體同學的面,將犯錯的學生狠批一頓;要麼神情沮喪,難以把控自己的情緒,影響了教學進度。此時,需要老師靜下心來,想一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能不能利用其中有益的成份,使事件朝好的方向發展?
於漪老師的在講一堂語文公開課時,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場景:在講到課文中「一千萬萬顆行星」時,甲同學發問:「老師,『萬萬』是什麼意思?」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甲同學猛然醒悟過來,滿臉通紅,頭耷拉下來,垂頭喪氣地坐下了。
於漪見狀並沒有嘲笑、責備甲同學,而是順便問大家:「大家都知道『萬萬』等於『億』,那麼這裡為何不用『億』而用『萬萬』呢?」
教師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學生?
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沒有人再發笑,大家都認真地思考起來。乙同學站起來答:「大概『萬萬』比『億』讀起來更加順口吧。」
於漪表揚了乙同學,接著問:「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眾生沉默不語。於漪便順著乙同學的答案總結了一下:「是漢語言的疊詞疊韻之美影響了此處的用詞。」接著,於漪又問了一句:「那麼請大家想想,今天這一額外的課堂『收入』是怎麼來的呢?大家要感謝誰?請讓我們用掌聲表達對他的謝意。」 大家的目光一齊射向甲同學,對他鼓起掌來。此時,甲同學又抬起了頭,有了自信,不再垂頭喪氣了。試想,如果於漪老師也隨聲附和,去嘲笑那位同學,後果將會是如何呢?
面對犯錯的學生,我們能理解老師「恨鐵不成鋼」的憤怒心情,但是老師是否能夠把心情平靜下來想一想:學生為什麼會犯錯?正確的行為應該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學生認識到錯誤,並下決心改正錯誤?
對於教師來說,面對犯錯誤的學生,不僅需要教師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而且考驗著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師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理智地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只有心態平靜了,才便於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其次,要像事件中媽媽一樣,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理性分析,讓學生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及錯誤可產生的嚴重後果。再次,要因勢利導,與學生一起尋找彌補錯誤的辦法,讓錯誤也變成一種教育的資源,使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我,進而超越自我。
本文來源於作者新浪博客(已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