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米菜:學名薺菜。是一種長得翠綠翠綠的,有白白的根須,開著星星點點的小白花的野生植物。
野生地米菜有全國性分布比較廣泛,田園間、路邊、荒地、河灘、林下、山坡隨處可見。
地米菜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人工培育後新鮮的地米菜嫩葉和嫩莖更加美味,一般用來清炒,還可以用來包餃子,做湯等。
地米菜屬耐寒性植物,冷涼和晴朗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良好。生長於適溫為12~20攝氏度,低於10攝氏度或高於22攝氏度時生長緩慢。但可耐-5的低溫。
地米菜喜歡肥沃、疏鬆的土壤,但在較貧瘠的土壤也可以生長,不過品質較差而以。
在中藥裡,地米菜的藥用價值很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三月三、蛇出洞」荊楚地區的農鄉。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用地米菜煮雞蛋,而且雞蛋數量還必須是單數的。
因為用荊楚方言話,講藥方又名「單方」;所
以雞蛋數量要放單數的。
中國自古就採集野生地米菜食用的傳統,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食地米菜的記載。
相傳,在這一天吃上一碗地米草煮雞蛋,既可以交財發運,又可以防止頭痛頭昏病。
據說這個風俗因神農而來;在遠古時期荊楚地區,人們因為風吹雨淋,在當時頭痛病很常見。
話說三月初三神農路過雲夢澤,見鄉民頭疼難耐,他找來野雞蛋和地米菜,煮給人們充飢。當人們吃了以後,頭不痛了。
「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不頭疼」的習俗也延續至今了。
還有一個傳說是:在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陽城採藥。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症,痛苦難堪。
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採來一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依方照辦,服蛋三枚,病即痊癒。
此事傳開後,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熱潮遍及城鄉。
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這天,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就在沔陽形成了風俗。以後逐漸傳開,在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
地米菜文化
據說地米菜是一味靈藥。
諺語: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傳說!
民謠說:「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
民諺曰:「三月三,地菜子煮雞蛋」。
南宋詩人陸遊詩吟:「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還有「春來薺香忽忘歸」等。
三月三是漢民族歷史上的傳統節日,舊稱「上已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
地米菜的功效
1、地米菜可使胃腸道清潔,還可以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同時降低血糖。
2、地米菜含有乙醯膽鹼,谷甾醇和季胺化合物,不僅可以降低血液及肝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而且還有降血壓的作用。
3、地米菜所含的登皮甙,能夠消炎抗菌有增強體內維生素C的含量,還能抗病毒,預防凍傷,對糖尿病、白內障病人也有療效。
4、地米菜中胡蘿蔔素含量較高,所含的維生素C也能阻斷亞硝胺在腸道內形成,可減少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機率。
地米草煮雞蛋的做法
1、將連稈的地米菜,用小刀將根須部分刮乾淨,清理掉枯黃葉子。
2、稍加浸泡後,用流動清水反覆掏洗乾淨。
3、將洗淨的地米草放入鍋中,鍋內注入適量清水。
4、將雞蛋外殼擦洗乾淨放入鍋中。
5、將鍋架在灶上開煮,雞蛋煮熟後用鍋勺將鍋裡的雞蛋撈起。
6、輕輕磕破,以便入味,接著再煮約15分鐘左右熄火;直接食用或者依各人口味調一點鹽或糖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