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詩以歌,傳唱經典
這些詩詞中
有什麼樣的故事?
蘊含著怎樣的啟示?
跟隨CCTV-1《經典詠流傳》
一起賞析詩詞,品味經典
經典·詩話
詠螢火
雨打燈難滅,
風吹色更明。
若飛天上去,
定作月邊星。
------------------------------
這首詩的作者一直有待商榷,有人說是無名氏之作,也有傳說是李白所作,但大家願意相信這就是李白寫的。因為它清麗童真、通俗易懂,但立意高遠,很符合李白那種浪漫、天真,同時又驕傲、灑脫的性格氣質。
關於這首詩,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相傳李白10歲那年,隨父親李客去拜訪一位朋友,和其他賓客的孩子一起在花園裡捉螢火蟲。晚宴的時候有人以螢火蟲為題,請小李白作詩,李白略一思索,非常從容地詠出了這首小詩,比曹植七步成詩還要快。大家願意把這樣美好的故事和這位偉大的詩人結合起來,在浪漫中尋找光明。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
李賀的這首詩對色彩的描寫極為出色,例如「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將戰場上的鮮血比作燕脂,卻因為臨近黃昏而發紫。
李賀能寫出這樣的詩,和中唐時期的歷史環境有關。安史之亂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時期,戰火此起彼伏。李賀身為唐朝宗室後裔,雖然已經家道中落,但仍然非常關心各地的戰事,在詩中彰顯出心繫國家命運、渴望建功立業的理想。這是李賀在離開京城,離開風光秀麗的家鄉,來到山西潞州一帶,經過雁門時,寫下的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
這首詩是杜甫在遊三峽時,看到三峽一帶留下的昭君村的古蹟,有感而發的。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反映出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
昭君的「怨恨」儘管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更主要的,是表達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懷念鄉土的憂思,詩人也藉此表達出愛國之情。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
戰爭時期,黃河流域的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渡江南遷,遷徙過程中進入粵東一帶,皆編入「客籍」,是為客家人,唐朝大詩人張九齡就是被稱為「嶺南第一人」的客家人。
開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張九齡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罷相。這首詩應是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所寫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雄渾闊大,可謂千古名句。
關注CCTV-1《經典詠流傳》
欣賞詩詞,品味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