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的學科格局,工程學呈繁榮之勢,人文學科出現衰退?

2020-12-16 睜眼看教育

中國的崛起導致了工程學研究的激增——儘管該學科在其他國家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一項針對2000年以來趨勢的新分析顯示,中國作為一個學術強國,其21世紀以來的爆炸式發展,已經使全球研究中心偏離人文科學,轉向工程學。

根據法國的科技觀察機構——研究和高等教育高級評估委員會(Hcéres)的報告分析,就發表的文章數量而言,工程學已經超過物理、化學和基礎生物學,成為僅次於醫學的第二大研究學科。

根據該報告,工程學和社會科學在全世界出版物中的比重增加了近50%,而基礎生物學和物理學的比重則大幅下滑,化學略有下降。

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西蒙·馬吉森(Simon Marginson)說:「從科學論文數量上可以看出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工程和物理學、計算等相關領域,這一趨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

研究和高等教育高級評估委員會的分析報告——《2000-2016年全世界、歐洲和法國科學成果動態》分析了各國的學科專業化程度,結果發現:中國專注於化學、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但人文社科領域的產出成果相對有限。2000-2016年間,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增加到12倍。

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更專注於人文社科和醫學研究。法國、日本和韓國的優勢學科分別為數學、物理和化學。在所分析的所有國家中,德國的學科發展最為平衡。

馬吉森教授說:「中國國內的國家研究經費分配很明顯有利於工程學,這一做法而且已經持續很多年了。」

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的中國科技政策專家韓雪瑩表示,中國的研究道路是由交織在一起的經濟和政治動機所引領的。

她說:「在中國,人文社會學科可能會帶來各樣的問題」並補充說,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研究被視為保持經濟增長,從而保持社會穩定的一種方式。

俄勒岡大學專攻科學、技術和美中關係的榮譽退休教授理察·薩特梅爾(Richard Suttmeier)表示,中國的研究方向也有「路徑依賴」的傳統。

他說:「化學和工程學等領域在中國近代史上根深蒂固。例如,化學領域已經確立地位,並一直由國際知名研究人員牽頭。」

薩特梅爾教授說,中國的政策也非常注重發展——而不是更基礎的研究——這意味著它更傾向於工程學等應用領域。

馬吉森教授說,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工程學在推動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促進了交通、建築、通信和能源領域的改善。

研究和高等教育高級評估委員會的分析稱,假如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話,世界將「明顯不同」。醫學研究將佔全部出版物的四分之一(而如果把中國包括在內,這一比例為23%),而基礎生物學的比重仍將超過化學。

儘管如此,「在這個假想的世界裡,自21世紀初以來,工程學仍會上升到第二位」。

馬吉森教授表示,工程技術的崛起不僅在中國顯而易見,而且在東亞國家——新加坡、韓國和日本——以及伊朗等其他「新興研究體系」也是如此。

他表示,這種情況也開始蔓延到美國等研究體系更成熟的國家。他指出,哈佛大學佔地50萬平方英尺的科學與工程新綜合樓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明年開放。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的一名發言人說,研究和高等教育高級評估委員會得出的結論與其它研究結果相呼應,即工程學重要性與日俱增。

根據研究和高等教育高級評估委員會的分析,與此同時,人文學科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自2000年以來落後於社會科學和計算機科學。

然而,作為回應,人文學科的代表質疑,由於人文學科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書籍中而非期刊上,該報告是否能夠準確衡量人文學科的重要性,還有待商榷。

這些數據來自科睿唯安旗下的科學網(Web of Science),這是一個不斷更新的資料庫,該資料庫納入新創建的期刊以囊括新學科,它同時還納入現有期刊,以更好地反映英語世界以外的學術研究狀況。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人文學科主任羅伯特·湯森德(Robert Townsend)說,使用這個資料庫來跟蹤發表的期刊文章的變化「對科學學科來說意義重大」,但對人文學科來說卻沒有意義。

他說,人文學科發表文章數量的相對減少,仍然可以說明其他學科的學者面臨的不斷變化的壓力。 湯森德博士說:「一個潛在的問題是,研究報告結果是否與文章的長度成正比。」

在科學領域,學者的壓力越來越大,哪怕是有了部分的發現,他們也會急於發表,以成為第一個發現者;相反,他認為「人文學科沒有這類現象」。

湯森德博士說:「它有一種自我強化的效果,因為在科學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是以發表的文章數量來衡量的。」而在人文學科,至少在美國,著作對於學者晉升仍然更重要。

他說:「這引發了許多關於科研經費如何分配的有趣問題。」

湯森德博士繼續說,鑑於一些國家削減了人文學科的資助,「資助情況的變化當然有可能對學科研究產生一定的影響」。

根據美國藝術和科學院的數據,2007年至2010年,美國人文科學研究經費持平,然後再次上升。

然而,資助水平和出版物數量之間可能不存在絕對的相關性。湯森德博士指出,一方面,資助決策和科研產出變化之間會存在滯後期,而人文學科的滯後期尤其漫長。

此外,他說:「做科學研究要花很多錢,而從事人文學科研究不需要大實驗室。」

英國國家學術院負責在英國推廣人文社科研究,學術院高等教育和技能政策部負責人哈麗特·巴恩斯(Harriet Barnes)表示,在研究報告所關注的時間段裡,加入科學網資料庫的期刊「更有可能是社會科學領域,而不是人文領域,這很可能是社會科學出版物在整體中所佔比例增加的原因所在」。

研究和高等教育高級評估委員會分析計算出,自2000年以來,社會科學論文增長的三分之二歸因於資料庫中增加了新期刊,而不是現有期刊的出版量增加。然而,還不清楚這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真正的」增長:這些新納入的期刊可能是新成立的,也可能已經存在多年,但只是最近才被納入科學網。

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在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的表現是否會比統計數據顯示的要強勢得多。

巴恩斯表示:「人文學科的出版物最有可能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撰寫,通常不會被標準資料庫收錄,因此即使發展中國家正在提高其人文學科的研究能力,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在這類研究中得到反映。」

薩特梅爾教授補充說:「要想對中國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工作做出最終評估,需要對這些領域的中國期刊進行深入的審查。」

By David Matthews,來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9-9-10.

相關焦點

  • 人文學科陷入又一輪衰退?其實從來都很尷尬
    人文學科陷入了又一輪衰退之中?或者僅僅是又一輪對衰退的恐慌之中?過去十年來,歐美國家裁撤公立大學人文學科、減少人文學科科研經費的報導不時見諸報端,歐盟的博洛尼亞高改革計劃更是整體上將就業和應用作為高等教育的導向,放棄了洪堡所推崇的以自由研究為追求的歐洲大學理念。
  • 中國民俗學呈多學科融合發展趨勢
    在中國民俗學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前民俗學界關於學科方向、學科屬性與學術範式的爭論一直不斷,民俗學也在爭論中探索前行。近日,記者圍繞民俗學學科建設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傳統民俗學研究偏重人文學科  民俗學在西方誕生之初是從搜集民間文學開始的。
  • 人文學科存在危機嗎?
    在中國,至少從1993年開始,一直有學者不斷表達這種危機感,但是不是在客觀上有這樣的危機,是另一回事。    人文學者的危機感一般來自他們所觀察到的人文學地位的衰落變化,從而產生強烈的失落感。但人文學科地位的降低和衰落,是一個相對的變化,是相當於自然科學或其他學科的變化,其本身不一定就構成人文學生存的危機。人文學科比起以前興盛時代,當然不甚景氣,但這與人文學科的危機還是不同的。
  • 人文學科落伍了?面向未來的人文教育應是這樣的
    本文作者認為,跨學科是當前人文教育的大勢所趨。在他看來,目前大學人文教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面向全校所有學科的通識教育,培育人文素養,養成健全人格;二是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人文學科,尊重學生學習興趣,組織跨學科課程模塊。這兩種形態的人文教育,全都採用跨學科的組織形式,是當前大學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基礎,也是人文學科教育在時代的新動向。
  • 劉青峰 金觀濤:中國最先現代化轉型的兩門人文學科
    這一時期,由中學的一元獨霸、獨尊,開始轉變為中學、西學分立的二元格局。其間,科舉制廢除,新知識潮水般湧進,新型教育及學術體制迅速普及。正是在第二階段,歷史學和文學開始向現代學科轉化。第三階段是廣義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即從民國初年到1920年代中後期。在這一被稱為全盤反傳統、或者說是對學習和引進的西方現代觀念進行重構的時期,中國傳統人文學科的核心——儒學的義理,終於成為哲學研究的對象。
  • 智能時代下,人文學科過時了嗎?
    從歷史上來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精英文理學院平分秋色。但是過去十年中,文理學院的人文專業已經從三分之一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我國政府公布了將42所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理工院校的計劃。研究型大學人數也下降到了70%左右。少數人文學科入學率沒有下降的學校,往往是區域性綜合性大學,從一開始就沒有多少人文學科的專業。
  • 人文學科在人工智慧時代的作用-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是,面對正在到來的、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人文學科該何去何從?文理交叉融合是人文學科發展的新方向。關於這個問題,教育界已經率先給出了答案。2019年4月底,教育部宣布正式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全國高校開始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其中「新文科」涵蓋心理學、經濟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和歷史學等學科,而其「新」之所在就是要把握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文理交叉融合的核心內涵也指出了人文學科擁抱新技術時代的必由之路。
  • 劉青峰 金觀濤:中國最先現代化轉型的兩門人文學科|雙體實驗室
    中國現代人文學科的建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這半個多世紀,是西學被納入儒學經世致用的時期;人文學科中與實用密切相關的地理學和語言學,最早向現代學術轉型。第二階段是1895年到民國建立的近二十年。這一時期,由中學的一元獨霸、獨尊,開始轉變為中學、西學分立的二元格局。其間,科舉制廢除,新知識潮水般湧進,新型教育及學術體制迅速普及。
  • 東華理工大學「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根據科睿唯安ESI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2020年1月9日的數據顯示,東華理工大學工程學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前1%,成為學校繼化學學科後第二個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是東華理工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取得的重大突破
  • 蘭州交通大學「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每日甘肅網訊 11月16日,科睿唯安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省ESI學科建設取得新突破,蘭州交通大學「工程學」(Engineering)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
  • 爭創一流,人文學科靠什麼突圍
    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鄭宗義看來,人文學科面臨的處境可謂「內外交煎」,社會外部對人文學科冷漠且輕視,學校內部又以理工科的邏輯量化考核,發展受掣肘。文史哲是現代大學建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學教育的靈魂和立身之本。如今,部分人文學者對當前人文學科發展邊緣化傾向表示憂慮,尤其是在「雙一流」建設已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背景下,人文學科如何走出困境,成為高校人文學界亟待破解的命題。
  • 學人文學科真的無用且奢侈嗎?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宣稱人文學科即將滅絕。1964年,暢銷書《Crisis in the humanities》說,一個以科學為中心的世界,沒有人文追求的空間。對人文學科的討論,似乎總集中在它們即將滅絕的問題上。
  • 大學為何要加大對人文學科的投入?
    換言之,諸如文化研究、媒體研究、創意產業、數字人文或歐洲研究等學科的出現,吸引了很多學生,其數量彌補甚至超越了傳統人文學科所流失的學生人數。二另一個有趣的發展是人文學科的教學,儘管瑪莎·努斯鮑姆的書名是《非盈利》,但事實上當前人文學科的發展就是為了利潤,這與傳統的人文學科的教育有些相似之處。
  • 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召開學科建設研討會
    2018年4月20日,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在人文學苑舉行人文學部學科建設研討會。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副校長王博,人事部、社會科學部、學科建設辦公室負責人,學部班子成員、人文學部部務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成員、各院系分管科研副院長等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共同探討如何解決人文學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面向未來,布局重大學科前沿領域。
  • 中國學科評級:上榜學科最多的中國大陸高校是誰?
    中國大陸表現最好的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他們所有學科的平均成績均達到「A」以上。在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上,可以看到一些知名中國大學名列前茅。中國大陸的高校中,學科平均評級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則排在第三位。這主要是因為,北京大學的研究重點更廣泛,包括藝術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則專注於工程學等領域。
  • 疫情之下,人文學科有多「慘」!
    2020年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深刻改變了全球高等教育格局。課堂教學不得不改為線上,校園活動幾近絕跡,這些變化有目共睹。
  • 人們對人文學科喪失了信心
    人文學科完蛋了嗎?它們瀕臨消亡了嗎?當然有很多理由這樣認為。很多人相信人文學科畢業生不容易找到工作,人們對人文學科的政治支持似乎已經煙消雲散,我們都知道很多專業的招生人數大幅度下降。即使處境的最後結果並沒有那麼致命,但的確出現了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困惑、迷茫和去道德化現象無所不在。幾百年來的傳承和遺產已經被割斷。
  • 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出爐,中國礦業大學12個學科上榜!
    據了解,此次排名的對象為全球4000餘所大學,共有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餘所高校最終出現在各個學科的榜單上美國大學在各學科排名上仍然佔據絕對優勢,在31個學科中奪冠,上榜總次數達到4826次。中國內地共有253所高校上榜,上榜總次數2220次,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
  • 人文學科創新發展無窮期
    各國都在大力建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STEM),以期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在此背景下,人文學科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人文學科如何發揮自身價值?本報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英國劍橋大學現代文化史教授彼得·曼德勒(Peter Mandler)表示,人文學科「市場需求」下降具有多方面原因。事實上,STEM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未必比人文學科更有「銷路」。有數據顯示,與所學專業相比,僱主更看重畢業生是否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否具有靈活性和訓練潛力。人文學科向我們傳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形式的人類經驗,幫助提升自身的「僱傭價值」。
  • 教育關注:爭創一流,人文學科靠什麼突圍
    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鄭宗義看來,人文學科面臨的處境可謂「內外交煎」,社會外部對人文學科冷漠且輕視,學校內部又以理工科的邏輯量化考核,發展受掣肘。  文史哲是現代大學建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學教育的靈魂和立身之本。如今,部分人文學者對當前人文學科發展邊緣化傾向表示憂慮,尤其是在「雙一流」建設已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背景下,人文學科如何走出困境,成為高校人文學界亟待破解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