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走進社會,職場如戰場的感嘆就會如影隨形。在這個光怪陸離的職場圈子裡,充斥著競爭、衝突、利益。看似平靜的職場,實則暗流洶湧,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究竟要做到怎樣的地步才能在這場無硝煙的戰場中生存下來。
你覺得自己畢業於名牌大學,體面風光的工作會在前面等你,結果卻處處碰壁;你覺得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卻不得不與同事攪在一起,讓他們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你覺得公司問題太多;你覺得同事關係處理不好;你覺得領導太苛刻……
種種問題,很多人都會遇到,於是職場上的抱怨也就越來越多。抱怨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抱怨老闆對自己不公平;抱怨自己的付出與所得不成正比……總之,我們一直在計較自己的得失,卻從沒有想過為什麼得到這樣的結果。
職場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場地,我們在這裡獲取成就感和幸福感。如若想在職場裡面迅速成長,那你就要永遠銘記關於職場的定律:要麼狠,要麼滾!
何為「狠」?
從傳統意義上來講,「狠」就是指性格或脾氣很厲害。職場上當然不是這樣理解的,所以,職業規劃中把「狠」新解為:打造核心競爭力,必備「自慢絕活(使自己自豪的絕活)」,讓自己成為企業的「關鍵時刻」。
要在職場中生存打拼,要成為組織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者,那麼你一定要有你的核心競爭力。所謂「自慢」,是日文中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有專長的事。這也正是職業規劃中經常提到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企業在選用人才時,最看重的是求職者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所以企業需要自己的員工在關鍵時刻,一旦專長出手,所有人都退避三舍,四方臣服。要「狠」,就得「狠」在競爭力上!
何為「滾」?
不用多說,字面意思就是捲鋪蓋走人。但在職場中,我們將它解釋為:適時、果斷、理性地重新找尋職業平臺。
就拿一般工作來說,如果不論怎麼調整心態,你都沒辦法對眼下的工作提起勁,即便做的是一份高薪工作,也覺得處處不滿意。那麼,也許你是真的不適合這份工作,需要重新進行職業定位,重新開拓新的領域,繼而獲取屬於自己的成就。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史蒂夫·賈伯斯在「蘋果」上獲得的成就,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曾一度離開蘋果公司。關於這件事,他曾說:「雖然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但事實證明,被蘋果公司炒魷魚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好的事情。儘管前景未卜,但從頭開始的輕鬆感取代了保持成功的沉重感,這使我進入了一生中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之一。」
賈伯斯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他在20歲時和沃茲在父母的車庫裡辦起了蘋果公司。10年後,蘋果公司被他們兩個人發展成為一個市值20億美元、擁有4000多名員工的大企業。而在此之前的一年,他們推出了Macintosh(麥金塔)電腦。
但是後來,賈伯斯被解僱了。一個人怎麼會被自己辦的公司解僱呢?原因是,當時隨著蘋果公司越做越大,賈伯斯聘請了一位自認為非常有才華的人與自己一道管理公司。當然,在開始的一年多裡,一切都很順利。可是,隨後兩人對公司前景的看法出現分歧,最後兩人反目了。這時,董事會站在了那個人一邊,所以在30歲那年,賈伯斯離開了公司。
在經過心力交瘁的一段時間之後,賈伯斯覺得自己仍然熱愛著過去所做的一切,他非常喜歡它,於是他決定從頭開始。在此後的5年裡,他開了一家名叫NeXT的公司,並收購了Pixar(皮克斯)公司,Pixar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用電腦製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它現在是全球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室。
所謂世道輪迴,蘋果公司買下NeXT後,賈伯斯又回到了蘋果公司,而NeXT公司所開發的技術成為了蘋果公司重新崛起的重要核心。
試想一下,如果賈伯斯不曾從蘋果公司「滾」出去,我想,他也就不會有機會在NeXT上面發「狠」。這就像是一劑苦藥,苦口良藥利於病。工作屬於我們生活中的一大部分,讓自己真正滿意的唯一辦法,是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而做有意義的工作的唯一辦法,是熱愛自己的工作,這時候需要你有足夠「狠」的決心。你如果還沒有發現自己喜歡什麼,那就不斷地去尋找,不要擔心,你一定會找到的。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你在一定時候果斷地「滾」。
人在職場,雖說身不由己,但只要你掌握規則,就能遊刃有餘。謹記:職業生涯要規劃,遇到變化要靈活調整計劃,打造核心競爭力。這樣一來,職場上求生存輕而易舉,謀得好發展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