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供圖
專題撰文/羊城晚報記者 許方華
隨著無錫問題邁騰被判整車調換一案塵埃落定,汽車「三包」再次成為業界和消費者的熱議話題。而整車更換屬於「三包」當中的一環,在今年2月10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二次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汽車三包』第二稿」)當中,整車「三包」有效期延長,由原來「整車三包有效期應不低於2年或行駛裡程4萬公裡」改為「不低於2年或行駛裡程5萬公裡」,整車包退換時間則由30天延長為60天或3000公裡;並將「第三方鑑定機構」加入其中。
由於三包有效期直接關係到消費者能否對有問題的車輛進行維修、更換和退貨,因此這次期限的延長,也引發各方爭論。
主流品牌國內保修期一覽
註:以上數據僅供參考,實際情況以廠家規定為準
大眾 2年/6萬公裡
本田 3年/10萬公裡
豐田 3年/10萬公裡
雪佛蘭/別克 2年/6萬公裡
馬自達 3年/6萬公裡
日產 5年/10萬公裡
三菱 2年/5萬公裡
長安(轎車) 3年/10萬公裡
奇瑞 4年/12萬公裡
奔騰 2年/不限公裡
雪鐵龍 3年/8萬公裡
沃爾沃 2年/10萬公裡
雷克薩斯 4年/10萬公裡
寶馬全系 2年/不限公裡
奔馳 2年/不限公裡
奧迪 2年/不限公裡
消費者
三包期延長至5萬公裡意義不大
事實上,從網上各種調查當中可以發現,網友普遍認為三包期延長至「不低於2年或行駛裡程5萬公裡」不給力,有效期和裡程應該更多。據調查機構一份近萬名網友的調查樣本顯示,有80.9%的網友對草案中「整車三包有效期不低於2年或行駛裡程5萬公裡」不滿,希望能延長期限。日前汽車之家聯合國內八大媒體就汽車三包問題面向廣大消費者、廠商、經銷商、媒體展開了大範圍調查。據總數為11412個線上總樣本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三包」及退換貨期限延長的條款修改並不買帳,有93%的消費者覺得此項改動進步不大。大多數參與調查的消費者認為,在許多汽車品牌都已將整車質保期定為2年/6萬公裡甚至4年/10萬公裡的大趨勢下,「整車三包有效期不低於2年/5萬公裡」中這1萬公裡裡程的延長,毫無意義。
在「第二稿」三包期限中,還有一些比較細化的規定,如整車包退換時間由30天延長至60天或3000公裡,因產品同一質量問題累計修理超過5次的,消費者可以換車,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計進行了兩次修理,仍未排除故障,或者又出現新的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等情況,消費者可以選擇退車。對此,車主龔先生表示,60天的免費退貨時間明顯不夠,一輛新車從購買到真正上路要經過辦理手續、驗車、裝飾等一系列過程,需要花費的時間少說也要一周,許多故障還來不及發現,尤其新手司機更是體會不到問題何在,最好將60天的期限延長為4個月。車主劉小姐則認為,即便是小毛病,反覆維修對於車主來說也是一種折磨。同一質量問題修理5次太多了,一般來說,修理兩次以上的故障就已經很嚴重了,而且大家對重複修理的容忍度只有3次,應該修理兩次就可以退換汽車了。
專家
「10萬公裡」
比較合理
記者了解到,在汽車售後服務上,許多汽車一線品牌其售後車輛保修期大多為3年5萬公裡或3年6萬公裡。其中,發動機、變速箱作為汽車組成最重要、最昂貴的部件,也和整車實行同樣的保修期。一些常用的汽車消耗品零部件,許多一線品牌也採取不保修或有限保修的政策。「如果保修期能達到5年10萬公裡,那麼消費者購車就更有保障了。」廣州市寶利捷二手車交易市場的銷售員屈先生告訴記者。因為10萬公裡可能是汽車質量的一個坎,他向記者講述了一位客戶之前的親身經歷:客戶張先生去年在他們賣場購置了一輛二手車,購車的時候該車行駛了8萬多公裡,張先生當時覺得車子還比較順暢,各方面性能還比較穩定,但駕車行駛一年之後,當行駛裡程接近10萬公裡時,車子的很多部件就相繼出現問題了,張先生最後在維修更換配件上共花費了將近2萬元。在張先生看來,如果車子的保修期能達到10萬公裡,那麼車主就可以在車子行駛到10萬公裡之前做全面的檢測和維修,自然也不需要花費那麼多維修費了。另外,很多車型在行駛到一定裡程後都會出現一些部件的損耗,那麼合理地延長車子保修期裡程對於車輛的質量就更有保障了。
汽車售後服務專家餘佑平表示,目前國家「汽車三包」尚未出臺,保修期的制訂以及解釋權完全掌握在廠家手中。「第二稿」對三包有效期的規定,無疑是會對廠家有誘導作用,不利於國內汽車保修標準和國際接軌。業內評論師賈新光認為,在目前的國內汽車保修規定中,保修時間差距最為明顯,與歐美普遍的4到5年的質保期相比,國內很多廠商都約定俗成執行著差不多2年6萬公裡的質保期,而「第二稿」的三包期限竟然比目前絕大多數汽車企業提供的質保期還短,這是不合理的。此外,賈新光表示,他在2004年參與修改過「汽車三包」草案,當時制訂的退換條件是「嚴重質量問題出現不超過三次,一般質量問題不超過五次。」這樣的條例比較適應國內當時的情況,但就現在看來,本次提出的徵求意見稿仍與2004年討論前的草案差不多,沒有太大變化。
【編輯: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