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不是一邊做著英雄的夢,一邊扯下孩子的尿布?」

2020-12-22 宇小白的魚

女性該如何定義自己的天賦?是伴隨著家庭和更多社會責任到來的拋棄,還是義無顧的追求自我的價值實現?最近在家,重溫老電影《賢妻》,再一次看到了女性在個人和家庭的夾縫中難以清晰定位自我的悲哀。

一位原本籍籍無名的作家喬,因為有了妻子瓊在背後的默默幫助,人生猶如開掛般順利。出書、籤約、甚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藉助「影子寫手」——自己的妻子,登上了人生的巔峰。

在這部劇中,妻子瓊才是那個真正妙筆生花的人。雖然比同為作家的喬入行晚,但超人的寫作天賦讓她可以隨心所欲的駕馭自己的文字和角色,只要經過她的改造,喬所有平淡無奇、沒有靈魂的角色都會變得立體而豐滿,緊緊的抓住讀者的目光。

每天八小時坐在寫作臺前的是她,承受寂寞的也是她,然而,享受著豐收果實的永遠是喬。喬甚至借自己的名氣出軌、偷腥,並且在被發現以後對瓊解釋:「你的寫作靈感全部來源於我的愛。」

婚姻裡的多少傷害,假以「因為我」之名。

因為我給了你一個家,你應該感激你有了避風的港灣;因為我掙錢的能力比你強,你應該放棄你的事業專心在家養娃······

婚姻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互相庇護,因為互相需要,彼此才走到一起,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你強我弱,只是因為每個人擅長的方面不一樣,才會有家庭的責任分工。但即使是這樣,看起來合理的分工也不能成為綁架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的枷鎖。

瓊當然很委屈,也曾經想過揭露這一切,但每一次都被「家庭」兩個字所限制,她一直默默承受著這份委屈,可當一位記者真正猜到了喬的成功全部都是藉助瓊的力量之手時,瓊卻最終放棄了這個這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電影的結局極富諷刺意味,喬因為突發興髒病去世,瓊在回去的飛機上威脅記者不要將自己的猜測公布出去。

縱然內心有過千軍萬馬的奔騰激蕩,在最後一刻,她依然選擇了低頭,也永遠將自己的才華隱藏於內心和那一本本署著並不是自己名字的小說。

最讓人不爽的不是女主甘願犧牲自己的才華為男主披荊斬棘,而是男主自以為是和理所應當的嘴臉,讓無數人為女主惋惜不已。

01

女性為男性的成功讓路,這絕對不止是電影中的劇情,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著。

可能是職場上,本來很有前途的女性因為婆婆家一直催著要孩子,不得已中斷了一份即將籤訂的大合同。於是,丈夫的工作成了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妻子只能看著自己千辛萬苦談妥的合同成為別人升職加薪的跳板。

可能是生活中,妻子對插花情有獨鍾,終因為家庭的開支、孩子的學雜費和爸媽的按摩椅還沒有買而放棄了那個心儀了很久的花藝班,可能也就永遠的失去了一項在未來可能成為國內頂尖花藝大師的機會。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未知的我們會怎麼樣,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否換來成功,但在這件事上,女性的選擇權比男性窄的多。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是這些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和家庭枷鎖讓女性主動的選擇了放棄自己可能的未來,在不甘和委屈中慢慢的適應了這樣的自己。

外界對女性的定義有失公允,但對於女性自身來說,有多少人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環境中慢慢的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呢?

雕塑大師羅丹曾經有過一個很有才華的情人,她叫卡蜜兒。當1882年他們初次相遇時,羅丹就被她無法掩蓋的雕刻才華所震驚。他說她根本不需要老師,她可以邊做邊學。也正是這個女人,給了羅丹無盡的幫助和靈感的源泉,此後他的創作得到了卡蜜兒的幫助,加入了她的構思和手筆。卡蜜兒全心全意的愛著羅丹,甚至愛著他的一切,甘願在羅丹的影子下生活著,可是兩人的決裂也最醜陋不堪。卡蜜兒深夜衝到羅丹家門口,用石頭砸羅丹的窗子,在門口倒滿垃圾,她在雲集的賓客前徹底失態,她的難堪、她的落魄都是因為她發現她再也找不回原來的自己了。

婚姻生活像是一條僅有兩人的大船開出,女人可以享受歲月靜好,也可以專心於柴米油鹽,你安慰自己說這也是一種生活,當然是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你無法確定成為你依靠的那個人,是不是會中途退票下船。

02

舒婷在《致橡樹》中寫到了愛情最好的樣子: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只有讓自己的人生先結出花朵,才能芬芳整個世界。

妄想依附於男性的存在而存在,只會失去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只有自己不斷的變好,才能不斷的為對方的生命注入新的東西,讓對方驚喜,更加離不開你。

真正聰明的女人,不會等待幻想的幸福,她們毫不掩藏的展現著自己的天賦,不斷的挖掘著可能存在的潛力,即使是嫁為人妻,跌入鉛華,也依然保有著那顆追求自我提升的心境。像一根根努力高豎的天線,不斷的接受著來自豐富多彩世界的信號。

這樣的女人也是最有魅力的女人,她們不僅為自己帶來了光彩,也能成為別人生活中耀眼的存在。

我的一個大學老師,前不久剛剛給我發來消息,她成功的被評上了副教授。

在恭喜她的同時,我真的酸了。她不過三十三的年紀,丈夫在部隊工作,一個人承擔起所有家庭瑣事的同時,還要照顧只有兩歲的小女兒,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她告訴我,她每晚一邊抱著孩子哄著入睡,一邊準備著第二天的課稿,並利用每個周末休息的時間,自學心理學課程。在學院裡,凡是她開設的課程,都是大家搶學的目標。我們都開玩笑:上她的課程從來都不會睡覺。只要她站在講臺上,你就不能不被這個小小的身影所吸引,她的每一句金句、每一次講解,都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真是「若有詩書藏心間,歲月從不敗美人。

正是因為總能帶給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在她的身上,我們永遠看到的是一個少女般充滿著魅力的人。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止步於平淡歲月,就永遠無法帶給別人已知之外的驚喜;只有不斷的挖掘自身上的未知,才是最好的保鮮劑。

女人的青春易逝,不應該甘於平庸,勇敢的釋放自己的才華,在即使最瑣碎的生活中,也要努力去尋找那就些讓自己不斷破繭成蝶的機會。

相關焦點

  • 當媽後,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治癒
    當媽後,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治癒生孩子是件特別糟糕的事,當了媽以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委屈,委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 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有時候就在想原來的自己已經S了,,因為我得趕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 有多少父母,一邊催孩子長大獨立,一邊扯著孩子後腿不肯放手?
    部分網友則認為,平時父母們總說希望孩子加強自理能力,但是在日常中的每件事又要牢牢地掌控著話語權。只能無奈嘆息,有多少父母,一邊催孩子長大獨立,一邊扯著孩子後腿不肯放手?①孩子缺乏自覺性許多孩子由於年齡還小,在學習時缺乏應有的自覺性,很容易被網路遊戲、手機遊戲等娛樂方式誘惑。
  • 踏著荊棘,誰不是一邊掙扎,一邊偉大?
    在痛苦中還能堅持學習並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的魏祥完成了「心勝」,而她的母親則是用行動履行了母愛的承諾,扛起了魏祥成長的天空,母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活成了讓我們都尊重和崇拜的樣子」。世上縱有千萬條道路,對魏祥和她的母親來說,唯獨沒有退路,所以在他們眼裡和心中,痛苦從來都不是只有一面,希望也必在其中,再苦,也必然昂首挺胸,一往無前。
  • 成年人,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一邊崩潰一邊自愈。一會能想通,一會又想不通。不管是否只是路過,我都會在終點等你。成年人的喪,到最後總要靠自己治癒。成年人的世界裡,誰不是深夜一個人崩潰到痛哭,白天又鬥志昂揚,笑容燦爛。總是想對誰訴說著什麼,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最後連說都懶得說了。習慣了一個人獨來獨往,突然有個人想闖進自己的生活,就會滿身是刺的防備著。
  • 誰不是一邊說著別人人心不古的話,一邊自己卻做著用人朝前不用人朝...
    一邊一邊這個套式最近用的比較多,我發現這個套式還的確好用。有的人一邊辛苦的勞作一邊收入卻少的可憐有的人一邊人前無限風光一邊背後又無限哀愁有的人一邊在外面溫順的像只綿羊一邊在家裡兇猛的像頭獅子有的人一邊在講臺上批判吃喝嫖賭一邊又明目張胆的包養小三
  • 誰不是一邊沮喪崩潰,一邊努力堅持?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兩隻老虎》:誰不是一邊遺憾,一邊成長的大人?
    遺憾的是,範志剛在一次行動中,踩到地雷,彈片插進腦袋壓迫神經,退役了後實在是沒辦法了,問當時已經功成名就的張成功借5000塊做手術,張當時沒借,怕還不上。最後,範志剛就瞎了,做起了盲人按摩的生意。因為這件事,張成功一直內疚,想補償,所以去看範志剛。
  • 為人父母,誰不是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
    父母一邊付出一邊遭嫌棄的主要原因是:兩代人持家、帶孩子的觀念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很容易引發爭執。但所有的觀念又都沒有對錯,認同的人覺得是對的,否認的人覺得是錯的,就看各自的認知了。大人可以與孩子一起玩,不但可以引發他多說話,還可以在旁指導他的用詞和表達技巧,加強他掌握語言運用的能力。好奇心可以鼓勵孩子用感官去接觸世界,同時刺激他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幫助他配合身上各種感官的反應,來接觸和認知外界新奇的萬事萬物。奶奶不願意聽小貝媽媽的「教導」,責怪當媽的不管孩子還放縱孩子。
  • 初中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做作業,是不務正業嗎?
    可是如果一名初中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做看書作業,開始就要議論了,尤其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好好學習是不務正業,還有可能認為孩子是蹉跎歲月。初中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做作業,不能一概而論是不務正業或者是蹉跎歲月,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看待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 汐文七丨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成長,誰不是一面流淚一面努力奮鬥
    #勵志語錄#看不到的傷痕最痛苦,流不出的淚水最辛酸,默默隱藏的委屈才叫委屈,笑著笑著哭了的才叫心疼而成長的代價,是一份美麗的痛,總要陪伴我們一起去成長,抬起頭,看著刺眼的光芒,好像一切又開始了看著你的臉頰,帶著風的路,誰能知道你膝蓋上的淤青
  • 當攝像頭裝進14歲兒子房間:多少父母,一邊催孩子獨立,一邊扯孩子後腿
    然而,從父母採取監視的方式,忽視了孩子的人權開始,就已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這也正是許多父母的矛盾之處,一邊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一邊又用種種行為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當齊明月開始點菜後,媽媽又搶過菜單,一邊自己點,一邊怪女兒,每次只會點「老三樣」。在齊明月後來的成長和生活中,媽媽幾乎是無縫滲透她的生活。哪怕她搬出去和同學合租,媽媽也會隔三差五來查崗,給她打掃衛生、送吃的;女兒想去北京工作,她卻堅持讓女兒考公務員。齊明月的媽媽並不是個例,也不是編劇簡單虛構出來的人物。
  • 當攝像頭裝進14歲兒子房間:多少父母,一邊催孩子獨立,一邊扯孩子後腿
    然而,從父母採取監視的方式,忽視了孩子的人權開始,就已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這也正是許多父母的矛盾之處,一邊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一邊又用種種行為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當齊明月開始點菜後,媽媽又搶過菜單,一邊自己點,一邊怪女兒,每次只會點「老三樣」。在齊明月後來的成長和生活中,媽媽幾乎是無縫滲透她的生活。哪怕她搬出去和同學合租,媽媽也會隔三差五來查崗,給她打掃衛生、送吃的;女兒想去北京工作,她卻堅持讓女兒考公務員。齊明月的媽媽並不是個例,也不是編劇簡單虛構出來的人物。
  • 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呢!想明白了,你就不會那麼累了
    特別想找個地方大喊幾聲,發洩一下心中的壓力或對生活的不滿,想拋下一切,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安靜的呆幾天,可心裡又有那麼多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做,又總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和身不由己。我們都習慣了每天扮演一個有穩定情緒的成年人,但心裡到底有多少苦和累,只有自己知道。回頭想想,幹嘛把自己逼得這麼緊呢?
  • 23歲寶媽,每天一邊帶娃,一邊做手工掙錢,家裡還收拾得乾乾淨淨
    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家裡真的無法保持乾淨整潔,也沒有時間收拾,真的不是我不想收拾啊!生活中聽到太多寶媽這樣吐槽過,但其中也有例外的,我身邊有個朋友23歲就當了寶媽,每天一邊帶娃,一邊還做點手工活掙點錢,即使這樣,家裡仍然收拾得乾乾淨淨,搞得整個小區的寶媽都想上門取經!
  • 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比誰都差
    原標題:《以家人之名》上演中國式擰巴父母:一邊希望你比誰都好,一邊覺得你比誰都差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話題度居高不下。,一邊就是不給。一邊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一邊卻冷著臉訓得孩子抬不起頭。但是卻常常在公眾場合讓兒子下不了臺。
  • 萌娃一邊吃飯一邊哭,竟是媽媽做的飯菜太難吃
    原來據了解這位萌娃一邊被媽媽們逼著吃飯,一邊大哭,原來是媽媽的做的飯菜太難吃了。  網上看見這個新聞,媽媽正做好的飯菜拿給萌娃吃,萌娃吃了一口就不想要吃了,但是媽媽非要讓孩子吃,還說媽媽給兒子做飯,兒子要感恩,怎麼還不吃了,在媽媽的逼迫之下孩子一邊吃著飯餐一邊哭著,爸爸問孩子怎麼呢,萌娃說媽媽做的飯餐太難吃了,不想吃媽媽做的飯菜,想要吃姥姥做的。
  • 誰不是一邊追求光和熱,一邊被現實按在塵埃裡
    李老師說,她當初也是這麼過來的,甚至有一次比我們想像的還慘。那次,她都到比賽的前一天晚上了,講課的思路都還沒定下來。一直到了凌晨2點,勉強算是敲定了教案,然後趕緊硬記了下來。等到檢查完所有細節都已是凌晨4點。
  • 孩子總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玩,老母親挺住
    「你就不能專心點,好好做作業」「那麼一點點作業,要做這麼久」「你在學校有沒有學習,回家作業做那麼久」孩子總是磨蹭做作業,你頭疼嗎?,婆婆說,女兒還沒有洗澡,還沒有吃飯,兩個小時都在做作業。孩子們需要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完成任務。 有些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排除幹擾,專注於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但是其他人則更困難,需要幫助。1. 頭疼,孩子不專注教育家陶行知說: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按照他的說法,孩子喜歡玩是沒錯的,但是不能一邊玩一邊做作業。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 男到中年,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快到凌晨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沒進來躲雨,只是很傷心地哭了起來,渾身都被淋溼了。我想過去叫他進來,但又沒敢打擾他。也不知道他遇到了什麼事兒,看著他顫抖的肩膀,我也忍不住心酸起來。」如果不是心中太多苦楚,如果不是實在忍不住了,如果不是借著醉酒,誰又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痛哭失聲?
  • 夢想公開課|麼梓鑫:誰不是一邊喪一邊燃
    大一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使我上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課下又不能自主理解課本的內容。而此時的我,還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所謂「刻苦學習」,不過是上課不怎麼聽講,下課自己死記硬背。學起來十分痛苦。後來我迷戀上了追星,不得不說,偶像成為了我當時在黑暗裡摸爬滾打唯一的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