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該如何定義自己的天賦?是伴隨著家庭和更多社會責任到來的拋棄,還是義無顧的追求自我的價值實現?最近在家,重溫老電影《賢妻》,再一次看到了女性在個人和家庭的夾縫中難以清晰定位自我的悲哀。
一位原本籍籍無名的作家喬,因為有了妻子瓊在背後的默默幫助,人生猶如開掛般順利。出書、籤約、甚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藉助「影子寫手」——自己的妻子,登上了人生的巔峰。
在這部劇中,妻子瓊才是那個真正妙筆生花的人。雖然比同為作家的喬入行晚,但超人的寫作天賦讓她可以隨心所欲的駕馭自己的文字和角色,只要經過她的改造,喬所有平淡無奇、沒有靈魂的角色都會變得立體而豐滿,緊緊的抓住讀者的目光。
每天八小時坐在寫作臺前的是她,承受寂寞的也是她,然而,享受著豐收果實的永遠是喬。喬甚至借自己的名氣出軌、偷腥,並且在被發現以後對瓊解釋:「你的寫作靈感全部來源於我的愛。」
婚姻裡的多少傷害,假以「因為我」之名。
因為我給了你一個家,你應該感激你有了避風的港灣;因為我掙錢的能力比你強,你應該放棄你的事業專心在家養娃······
婚姻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互相庇護,因為互相需要,彼此才走到一起,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你強我弱,只是因為每個人擅長的方面不一樣,才會有家庭的責任分工。但即使是這樣,看起來合理的分工也不能成為綁架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的枷鎖。
瓊當然很委屈,也曾經想過揭露這一切,但每一次都被「家庭」兩個字所限制,她一直默默承受著這份委屈,可當一位記者真正猜到了喬的成功全部都是藉助瓊的力量之手時,瓊卻最終放棄了這個這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電影的結局極富諷刺意味,喬因為突發興髒病去世,瓊在回去的飛機上威脅記者不要將自己的猜測公布出去。
縱然內心有過千軍萬馬的奔騰激蕩,在最後一刻,她依然選擇了低頭,也永遠將自己的才華隱藏於內心和那一本本署著並不是自己名字的小說。
最讓人不爽的不是女主甘願犧牲自己的才華為男主披荊斬棘,而是男主自以為是和理所應當的嘴臉,讓無數人為女主惋惜不已。
01
女性為男性的成功讓路,這絕對不止是電影中的劇情,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著。
可能是職場上,本來很有前途的女性因為婆婆家一直催著要孩子,不得已中斷了一份即將籤訂的大合同。於是,丈夫的工作成了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妻子只能看著自己千辛萬苦談妥的合同成為別人升職加薪的跳板。
可能是生活中,妻子對插花情有獨鍾,終因為家庭的開支、孩子的學雜費和爸媽的按摩椅還沒有買而放棄了那個心儀了很久的花藝班,可能也就永遠的失去了一項在未來可能成為國內頂尖花藝大師的機會。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未知的我們會怎麼樣,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否換來成功,但在這件事上,女性的選擇權比男性窄的多。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是這些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和家庭枷鎖讓女性主動的選擇了放棄自己可能的未來,在不甘和委屈中慢慢的適應了這樣的自己。
外界對女性的定義有失公允,但對於女性自身來說,有多少人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環境中慢慢的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呢?
雕塑大師羅丹曾經有過一個很有才華的情人,她叫卡蜜兒。當1882年他們初次相遇時,羅丹就被她無法掩蓋的雕刻才華所震驚。他說她根本不需要老師,她可以邊做邊學。也正是這個女人,給了羅丹無盡的幫助和靈感的源泉,此後他的創作得到了卡蜜兒的幫助,加入了她的構思和手筆。卡蜜兒全心全意的愛著羅丹,甚至愛著他的一切,甘願在羅丹的影子下生活著,可是兩人的決裂也最醜陋不堪。卡蜜兒深夜衝到羅丹家門口,用石頭砸羅丹的窗子,在門口倒滿垃圾,她在雲集的賓客前徹底失態,她的難堪、她的落魄都是因為她發現她再也找不回原來的自己了。
婚姻生活像是一條僅有兩人的大船開出,女人可以享受歲月靜好,也可以專心於柴米油鹽,你安慰自己說這也是一種生活,當然是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你無法確定成為你依靠的那個人,是不是會中途退票下船。
02
舒婷在《致橡樹》中寫到了愛情最好的樣子: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我有我紅碩的花朵,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只有讓自己的人生先結出花朵,才能芬芳整個世界。
妄想依附於男性的存在而存在,只會失去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只有自己不斷的變好,才能不斷的為對方的生命注入新的東西,讓對方驚喜,更加離不開你。
真正聰明的女人,不會等待幻想的幸福,她們毫不掩藏的展現著自己的天賦,不斷的挖掘著可能存在的潛力,即使是嫁為人妻,跌入鉛華,也依然保有著那顆追求自我提升的心境。像一根根努力高豎的天線,不斷的接受著來自豐富多彩世界的信號。
這樣的女人也是最有魅力的女人,她們不僅為自己帶來了光彩,也能成為別人生活中耀眼的存在。
我的一個大學老師,前不久剛剛給我發來消息,她成功的被評上了副教授。
在恭喜她的同時,我真的酸了。她不過三十三的年紀,丈夫在部隊工作,一個人承擔起所有家庭瑣事的同時,還要照顧只有兩歲的小女兒,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她告訴我,她每晚一邊抱著孩子哄著入睡,一邊準備著第二天的課稿,並利用每個周末休息的時間,自學心理學課程。在學院裡,凡是她開設的課程,都是大家搶學的目標。我們都開玩笑:上她的課程從來都不會睡覺。只要她站在講臺上,你就不能不被這個小小的身影所吸引,她的每一句金句、每一次講解,都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真是「若有詩書藏心間,歲月從不敗美人。
正是因為總能帶給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在她的身上,我們永遠看到的是一個少女般充滿著魅力的人。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止步於平淡歲月,就永遠無法帶給別人已知之外的驚喜;只有不斷的挖掘自身上的未知,才是最好的保鮮劑。
女人的青春易逝,不應該甘於平庸,勇敢的釋放自己的才華,在即使最瑣碎的生活中,也要努力去尋找那就些讓自己不斷破繭成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