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就是克制自己無處不在的控制欲。
——虎媽
﹏
﹏
﹏
﹏
作者丨媽小咪
來源|男孩派原創
◐
為了孩子的學習,你使過哪些招?
最近,一條「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新聞,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男孩的父母每天忙著做生意,男孩沉迷遊戲,成績下降,為了督促孩子學習,爸爸就在孩子的房間裝了攝像頭。
孩子十分不樂意,便報警了,表示爸爸侵犯了他的隱私權。
當民警到達現場後,父子倆依然對峙,爸爸質問兒子:「你有多少隱私?」
通過此事,相關媒體就「裝攝像監控孩子」的現象,進行了街頭採訪。
原來,許多家長很支持通過這種方式對孩子進行管教,既能工作,又能管孩子。
孩子們的想法,則與父母完全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像個「囚犯」一樣,被父母監視著,稍微離開一下,父母就開始喊,到最後,連上廁所都要報備。
而網友們支持和反對的意見,幾乎各佔一半。
有人表示:父母這麼做,根本沒有把孩子當人看,既沒有尊重孩子的隱私,也沒有給予孩子人權,把孩子當寵物養。
也有人認為,能逼到讓父母裝監控,孩子肯定不好管。
管得太松,怕孩子學壞,管太得嚴,又說侵犯人權,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
其實,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管教孩子,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成年又成人,能夠為自己的人生,打下厚實的基礎,在未來的路上走得輕鬆一點。
然而,從父母採取監視的方式,忽視了孩子的人權開始,就已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這也正是許多父母的矛盾之處,一邊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一邊又用種種行為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明明希望孩子長大
卻又不願放手讓孩子幹
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和媽媽之間,有兩段情節特別值得深思:
一次是,齊明月和媽媽一起去買衣服,媽媽先問她想要什麼顏色,齊明月先後挑了黑色和白色,都被媽媽否定了。
最後,媽媽選擇了粉色,問齊明月的意見,齊明月想都沒想,直接答應了。
這時候,媽媽卻怪她,和她爸爸一樣,什麼都還行。
另一次,是齊明月和媽媽一起請同學吃飯,媽媽責怪齊明月不知道點菜、招呼同學。
當齊明月開始點菜後,媽媽又搶過菜單,一邊自己點,一邊怪女兒,每次只會點「老三樣」。
在齊明月後來的成長和生活中,媽媽幾乎是無縫滲透她的生活。
哪怕她搬出去和同學合租,媽媽也會隔三差五來查崗,給她打掃衛生、送吃的;女兒想去北京工作,她卻堅持讓女兒考公務員。
齊明月的媽媽並不是個例,也不是編劇簡單虛構出來的人物。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
一邊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未來操碎了心,恨不能替孩子走完他們的人生,一邊又渴望孩子能早點獨立,能讓他們省點心,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
一邊希望孩子懂得感恩,體貼父母,幫助父母分擔一些,一邊又捨不得讓孩子插手家裡的任何事,哪怕做飯洗碗拖地這樣的小事,都不讓孩子伸手。
久而久之,十幾歲的孩子,不知道煮熟的雞蛋要剝著吃;成年的孩子,不會做蕃茄炒蛋;上了大學,父母還要請保姆幫孩子收拾。
甚至到了已婚年紀,竟然將自己活活餓死在家;亦或年過不惑,依然在家啃老。
一個人的成長和能力,從來不會從天而降,在沒有具體實踐的情況下,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父母一手包辦孩子的生活,就好比以已之矛,攻已之盾。
既想往外推,又要往裡拉。
身體在逐漸成長,心靈卻依然是父母懷抱裡的嬰兒。
作家盧勤說過:「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真的是這樣。
綜觀身邊那些捨不得用孩子的父母,無非兩種原因:
要麼,真的心疼孩子,只想他們好好讀書,十指不沾陽春水。
要麼,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做不好,即便做了,也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收拾爛攤子。
無論哪一種,都不是真正的愛孩子。
健康的愛,應該建立在彼此舒服、促進成長的基礎上。
這樣的愛,才有他的意義。
曾國藩也曾說過:「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怎麼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未來。
明明希望孩子自控,卻又忍不住控制
已經成年了的你,正在洗澡,父母突然推門而入,是什麼樣的尷尬?
對於已經快30歲的公關精英天天來說,這樣的事,在他身上經常發生。
他表示,尤其在母親面前,幾乎沒有隱私可言。
小的時候,他的房間從來不能鎖,後來鎖了,門鎖就拆掉了;
長大之獨居,在母親的一再要求下,也將她的指紋給錄進去了;
小時候寫的日記,長大了的手機,母親都會偷偷去看;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由於擔心他的工作,母親會跟蹤他,來了解他的工作。
當他沮喪的表達這一切時,母親也很不滿,質問他:「我想知道兒子在做什麼,難道不該那樣去做嗎?」
面對媽媽的質問,哪怕在外面八面玲瓏的天天,亦是無可奈何。
在這樣的父母面前,孩子的心裡大概每天都湧動著這樣的潛臺詞:
「身體裡流動著母親的血液,成長中滲透著母親的艱辛,她不過是想了解孩子的生活,哪怕再痛苦,也不能去拒絕。」
相信沒有哪對父母,不希望孩子懂得自控,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懂得選擇什麼樣的人生,然而,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後,父母又會以愛的名義,無縫滲透,強行幹預。
越控制,越失控。
與其說,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照顧,不如說,父母離不開孩子。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這樣的父母,給予了孩子健康的身體,卻忘記了給他們健全的心靈。
給了孩子鮮活的生命,卻不願意給孩子充足的信任。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其實,無論父母願不願意接受,孩子終有一天要擁有屬於他的生活。
想讓孩子生活得好一點,就應該早一點鍛鍊孩子的自理自控能力。
為什麼用了那麼多教育方法,
就是教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韓國知名老師李柳南用10年時間,把自己與一雙兒子的真實經歷寫成了《媽媽的悔過書》,來懺悔和警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
李柳南老師,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就讀重點高中,前途無量,女兒在學校表現優異,兩個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為了將兩個孩子培養成長,李柳南放棄了自己所有的生活,不再與朋友聚會,不再為自己買衣服,家裡的一切都圍著孩子轉。
孩子的生活起居、學習安排,都必須按照她的要求進行。
在她的高壓政策下,孩子就像被設定好程序的機器,按照她的要求,生產出她想要的產品。
終於有一天,機器不堪重負,兩個孩子視她為仇人,兒子女兒都突然退學,在家裡什麼也不幹,只會打遊戲,女兒還出現了自閉和自殺傾向。
反思之後,李柳南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對孩子們好好說話,幾乎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想法,孩子更像是她炫耀的資本,一心要把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孩子。
而她將一切心力,都傾注到孩子身上,很多都來自於自己成長中的遺憾,那些她未能實現或得到的東西,她都希望藉助孩子的人生獲取。
當她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後,重新花了10年時間,通過尊重孩子的想法,信任孩子的選擇,才逐漸化解了孩子對她的仇恨,讓孩子走上了人生的正軌。
喬伊斯·布拉澤斯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好的教育,源自於尊重;
成功的孩子,源自於父母的信任。
當父母開始尊重孩子時,便不會被高高在上的父母威嚴所控制,而走進教育的誤區。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時,才有了更多的成長機會,在一次次嘗試中,開闢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每個內心富足、陽光積極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信任他的父母。
有了父母的信任,就像拿了「綠色通行證」,乘風破浪也好,平步青雲也罷,他們始終堅信,有人相信和支持,成功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先有獨立的父母,再有獨立的孩子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特別經典的名言:「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真的是這樣。
為人父母,養育子女,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產生影響的過程。
沒有好父母,自然不會有好孩子。
孩子的問題,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何炅曾在節目裡說過:「你得有多不會教育孩子,才會用監控的方式。」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問題,也不是天生。
大多數不當教育的背後,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夠過好自己的人生。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人生無法重來,當孩子失敗後,父母害怕自己無法給孩子託底。
先有獨立的父母,再有獨立的孩子。
父母應該清楚,為人父母的責任,而不是通過限制孩子的人生,去維護自己人生的平穩。
每個成熟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都需要具備成長型思維,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讓孩子去過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無論對錯,由他自己去承擔。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親子》雜誌介紹
國家新聞出版署推薦的全國優秀少兒期刊
20年品質保證
親子雜誌社官方抖音號
喜歡請給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