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今年高考浙江卷作文,涉及對人生的思考。不知道坐在考場中答題的考生們,都是如何回答這道人生試題的。場外,我們邀請了作家、醫生、律師、編輯和大學生,他們職業不同、年齡不同,對人生坐標的思考也不盡相同。
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社會人和準社會人,是如何在家庭的期待和社會的洪流中定位人生坐標的。
不畏浮雲遮望眼
陳效平 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 49歲
羅曼羅蘭說過,沒有理想的現實主義是毫無意義的。每個人都該有理想,這種理想或是自己的人生坐標,或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然而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難免產生落差或錯位,這便是通常所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很多時候,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猶如厚厚的浮雲,遮避了我們投向理想的望眼,使我們迷失目標,止步不前。對此,該怎麼辦呢?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寫道: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所以,當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時,應該繼續勇攀高峰,如此才能不畏浮雲遮望眼。
首先,要坦然正視「浮雲」的存在。我們喜歡澄澈的碧空,希望遠望的視野裡一覽無餘,但浮雲的出現常常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所難免,我們應該也必須學會正視浮雲的存在。林肯立志從政,他的理想是有一天成為白宮的主人。可是,在競選州議員、州議會議長、國會議員和副總統的過程中他屢戰屢敗,其中競選國會議員環節就連續失敗了三次。面對無休無止的挫折,林肯沒有氣餒,他說:「失敗很正常,如果隨隨便便就到達目標,那才不正常。」此後他客觀冷靜地看待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不斷積聚再次衝鋒的力量,最終於1860年成功當選為美國總統。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們應該像林肯一樣,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只有正視「浮雲」的存在,不驚訝,更不驚慌,把它看作一種自然現象,我們才會堅定遠望的信心。
其次要積極探究「浮雲」的成因。想解決問題,先得找出問題出在哪裡。理想和現實存在較大差距,一般來講,或者是因為目標定得太高,脫離實際;或者是因為起點太低,以致目標遙不可及。當前,有些網文大神年入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這讓不少文藝青年非常豔羨,他們僅憑著一腔熱情,在文字功底還很淺薄、結構能力還很孱弱、生活積累還很匱乏的情況下,就一頭扎進了網文創作,其結果自然是碰得頭破血流。這些網文新手應該靜下心來,一方面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功力,抬升起點,另一方面把奮鬥的目標調整到合理位置。只有從根本上弄清了差距的形成原因,方可琢磨出縮短它的良策。
再者,要努力掃清惱人的「浮雲」。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掃清「浮雲」的行動就是王安石所說的「身在最高層」,只有勇敢攀登,到達足以將浮雲踩在腳下的高處,我們才能徹底排除它的幹擾。合抱之木,生於毫未;九成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向著理想的目標前進,要以現實為出發,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
為了清晰地看清理想,彌合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們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氣魄,更要努力培養這樣的修為!
天地有盛意 山水總相逢
馮濟業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鄞州人民醫院)肝膽胰普外科副主任醫師 39歲
1825年,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在獄中寫下了那首家喻戶曉的名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詩人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他隱去悱惻的繾綣,用寥寥數句促湧起生命的哲理,洋溢出飽滿的鬥志,給人以奮發向上豁然開朗的通透。此詩一經面世,近兩百年來便為全世界人民傳誦不息,許多人吟念著它堅信光明的到來,見證正義的勝利!這種心靈的共鳴,值得我們探究。
人之所以有別於普通動物,鑄就文明,書寫歷史,就在於人類有思想。思想一方面促成了百家爭鳴、天人合一的黃金時代,一方面又孕育著弱肉強食、竊國誅心的黑鐵法則。思想也因此成為了人類痛苦的根源之一,和情感疊加在一起,有時候可以讓人跌宕於在天堂和地獄之間,易如反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有思想的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立德立言抑或立功立命,但不同的成長環境和學習條件會導致認知的改變,影響原本的規劃。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慘絕人寰的災禍疾病,還有大幅的時代變遷、劇烈的局勢動蕩,都會讓美好的期望瞬間落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人生多歧路,處處有錯位,面對有形和無形的艱難旅途,拔劍四顧還是乘風破浪?關鍵只在一字:「心」!
大儒王陽明曾用八個字來概括他的哲學精髓:「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裡的「心」指的就是光明之心,天理聰敏之心,知行合一之心;指的就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仁愛之心,義理之心,先憂後樂之心!王陽明是舉世公認的天才神童,少年得志,看似前途無量,但事情的發展並非如你我所想,他22歲考進士不中,25歲再次落第而歸,相當於連續兩次高考失敗,糟糕透頂。親朋好友都來安慰他,他卻非常平淡地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看,一個以天下為己任、視蒼生疾苦為本初的心學志士,是不會為功名利祿得失而斤斤計較茶飯不思的!相反,在最艱苦的貴州龍場亂石窟中,他卻可以迸發出震古爍今久久不衰的宇宙最強音:心即理,每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潛質!修齊治平良知天理,才是我們不變的志向!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一代巨子李斯,稱他從一個街巷平民遊歷諸侯,以智謀輔佐秦始皇,完成統一天下的千秋帝業,可謂居功至偉,原本是可與周公、召公比美,安邦定國,流芳百世。可惜他雖然通曉儒家六經宗義,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施行賢明的政治來彌補君主的缺陷,貪戀高官厚祿,只顧阿諛奉承,最後禍國殃民,被滅門夷族,臨刑前才發出「黃犬之嘆」,落得悽慘下場。時局變化看似是李斯命運改變的關鍵,他內心的偏移才是悲劇的根源。26歲的普希金被幽禁時,俄國革命正值如火如荼,身陷囹圄的他毅然選擇堅定地站在革命黨人一邊,熱愛生命,追求自由,反對農奴制度,哪怕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迫害依舊不改初衷,在獄中寫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為人民發聲,為戰友吶喊。此情此景,此詩此心,交相輝映,不禁讓人想起了革命家毛澤東17歲時寫下的《七絕》:「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初心所守,處處皆為青山桑梓,砥礪前行,幸福終會不期而遇。親愛的朋友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灰心,不必喪氣,無非是多一點歷練,多一些成長,天地有盛意,山水總相逢!有道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蠅營狗苟,英雄好漢也低頭;為生活計,為稻粱謀,芸芸眾生,爭先恐後;千帆過盡,百舸爭流,黃粱一夢,白髮蒼首。試問天下,青梅煮酒,幾人功成,幾人名就?得放手時須放手,且將舊曲新彈奏,牢騷太盛防斷腸,少年壯志不言愁!
理想光明 道路曲折
馮皓 浙江金道(寧波)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45歲
每一個律師在進入法律行業時都懷揣著自己的理想,對未來有著美好期望。但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個人理想與家庭期待、社會現實之間的落差和錯位是難免的。
許多年輕律師都會感受到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眾所周知,想成為一名中國執業律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學院的學生們要背最厚的書,通過最難的考試,才能換來進入這個行業的入場券。開始工作後,又要在律師事務所裡從實習律師開始做起,積累了若干年的實踐經驗後,才能成為一名成熟的律師。律師是世俗眼光中的高薪職業,許多年輕人也都是懷揣著高薪的理想而投身到這個行業當中,但律師是需要經驗積累和人脈積累的長線職業,在事業起步的前幾年裡,律師的薪水都是較為微薄的,我見過許多青年律師掙扎在溫飽線上。對這個職業高薪水的美好期待和貧瘠的現實就會形成一種落差,此時,如果家庭不支持自己的事業,年輕律師的職業生涯就更顯艱難了,生活中來自家庭的期待有時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來源。
除了薪資,另一個可能使許多律師感到個人理想與社會角色之間的落差問題是:律師一定是代表公平正義的嗎?當初,我們都有著一腔熱血,懷著堅守公平與正義的理想。但律師作為一個社會角色,在現實中的作用往往是為當事人爭取最大的利益,而一旦律師的活動全部圍繞著為當事人爭取利益而開展,有時便可能與大眾所期待的公平正義背道而馳了。當然,對於什麼是公平正義,理論上也尚有爭議。我認為,律師在具體案件中的角色就是窮盡法律允許的一切手段為當事人爭取最大的利益,這其實也是一種程序上的正義。
要成為一名成熟的律師,需要經歷過現實的磨練,也免不了經歷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與錯位。但付出終究會有回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現實生活不斷變化,唯有不變的是自己的初心。個人理想、家庭期待、社會角色——每個人都會面臨這三者的矛盾關係,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地尋求這三者的平衡,這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人生課題,與君共勉。
女兒是個中不溜
張亮 編輯 36歲
我的女兒,是個中不溜。
沒考證過,這個詞是哪裡的方言。但仔細咂摸半天,挺喜歡。
她剛到我們家那天,說實話,不醜,但也不美。隨著眉眼一天天長開,我看了看妻子,照了照鏡子,還好,綜合了一下,耐看型。
一開始,和大多數為人父母一樣,我們希望她聰明,美麗,善良,恨不得將世間所有優點都攢一塊,一股腦兒都給她。但是,理想總歸是理想。
學習上,她不是學霸,雙百分對她是一道坎,偶爾能邁過一次,回家就跟個驕傲的小公雞一樣,滿臉「你們快來問我啊,快來問我啊」。你要是問,她會「啊,我真的得了雙百」,好像自己不知道似的。這時,我和妻子不會戳破她的小心機,陪著演一場,因為這也是我們的快樂時刻。
如果沒考好,她會有點癟嘴,但下次考試,該錯的還是會錯。如果說其中有能讓我們開心的,就是附加題每每能做對。為了她的粗心,我們曾生氣、威嚇、苦口婆心講道理,貌似都沒什麼用。直到有一天我母親看不過去,一句「真像你小時候」,把我和妻子都逗樂了。
這樣一個貼不上學霸標籤的孩子,生活上也不講究。
都可以,是女兒的口頭禪。
每逢周末,一家人想出去轉轉或打個牙祭,問她有什麼想吃的想玩的。一句「都可以」,讓我們很難選擇,是不是現在的孩子都這麼佛系,問了相熟的家長,並非如此。問她為什麼,她說反正在一起,去哪都行。這個答案,讓我們不知是暖還是喪。暖是覺得孩子很注重親情,喪是覺得這孩子怎麼沒一點目標。捫心自問,希望孩子選哪個方向,大人的貪心是都想要,但如果非要選一個,我們還是想要她選擇暖。
還別說,就這樣一個「都可以」的孩子,在學校反倒朋友不少,小姐妹經常約著要去彼此家做客,互送些小卡片小零食當禮物。這點,比她爸爸當年在學校裡可強多了。
慢慢的,這個成績中不溜,遇事「都可以」的孩子,在我家已經生活了八年。我們曾有過彼此都不想理睬的生氣時刻,也曾有打鬧一團的溫暖時光。從最初開始的想要她光芒萬丈到如今的都可以,我們和生活做了和解。
就這樣,中不溜,也挺好。
定位自我 方可抵達遠方
葛齊芬 浙江萬裡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17級新聞學專業學生 21歲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不如意是常態,明確自身的角色,調整心態,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未來,方能抵達遠方。
庫利的鏡中自我理論中提到,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正如人是社會性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時刻擁有一個社會屬性和社會角色,在家中你是父母的孩子,在學校你是學生,在社會你是公民。而在他人對自己的期待、評價和態度中自我會產生一種落差,這種落差可能會造成偏激的後果,因此需要對自我有清晰的認識、重新明確定位。
網紅博主李子柒在成名前從事過非常多的職業,擅長傳統美食、傳統工藝等製作,她結合自身特長將職業定位放在古風田園短視頻,完成了從「打工仔」到「網紅博主」的蛻變;飛人劉翔初涉田徑選擇的是跳高,然而成績平平,在認清自我價值後轉入跨欄實現飛人夢。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道分水嶺,志願的填報對未來人生走向有重大影響。猶記得我當年高考完填報志願時,父母滿心期待我填報師範專業,未來成為一名教師。「師範好就業,又穩定,女生選這個再合適不過了。」這也是許多家長的理由。而我並不喜歡相對安穩的工作,希望能成為一名「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記者。所以,我選擇了新聞學,自己真正熱愛和喜歡的專業。儘管自己的選擇和父母的期待產生了落差,但我清楚自己人生的定位,父母的建議可以適當聽從,但已然成年的我,需要自己做出決定。
即將大四的我,已開啟了實習生活,提前踏入了社會。從「大學生」到「社會人」、「職業人」的轉化,是人生角色轉換的重要轉折。離開象牙塔,我們或許會發現社會現實是殘忍的,不再有老師和同學的包容,不再有室友同學的幫助,這時候就需要重新定位自己,調整自我的心態,調整期望值,根據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的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改變。反之,如果我沒有做好定位,畢業後對自我認知不清楚,沉浸在學生校園的美好時光,對工作一通抱怨,就會成為被生活壓抑的木偶人。
有人說,長大是在與世界與自我和解。其實,這也是對自身角色的解構與重塑,不斷地認清自我,轉換角色;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擁有更多的角色與身份,學會調整心態,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未來。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