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來了!教師們紛紛在朋友圈轉發,大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後的舒緩,有「久旱逢甘霖」的欣愉,更有一種「挺起腰杆,站著教書」的大義凜然!
記得吳非老師在《不跪著教書》中說:「中國首先要有鐵骨錚錚的老師,教育辭典裡才配有『鑄造』這個詞。」
確實如此,一個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直的學生,更談不上鑄造國家的脊梁!為了教出站直的學生,老師必須挺直腰杆教書,中國這一代的教育,理當直立而抖擻。
教育懲戒賦予教師育人的權利,凸顯教師育人的使命。教育懲戒是教育的輔助手段,給教師挺直腰杆育人提供了外力支撐,更有利於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落實。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不管是立人還是興國都離不開育德。學校與家庭、社會一樣,承擔著教育使命,教師的義務不止在教書,更在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務。上推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的教育大師孔子就已經明確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順序。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弟子在家講孝道,出門盡悌職。言行謹慎講究誠信,廣泛愛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些做好之後,有剩餘力量,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可見,「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追求學問放在其次。
周國平說:「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一個人,有德才有善,有才輔之,才能把人從平庸變成高尚;無德就有惡,有才無德,就墜入惡的深淵。荀子在《勸學》中引用君子的話「學不可以已」,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學習可以彌補不足,成就德行,提高修養,使一般人變成君子,使君子變成聖人。不學習,就會停滯甚至倒退。
前不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兩位博士生被學校勸退處理。是因為他們不專心學業,天天混日子。父母得知他們被學校勸退時,肯定有扼腕的惋惜,更有捶胸頓足的心痛。
他們在最好的年齡選擇上學,卻不務正業,是對父母的孝順嗎?長期沉迷學術以外的活動,是躬身自修,見賢思齊嗎?不請假,不參加學校規定的教學,是嚴謹的治學態度嗎?
是什麼讓他們剪斷了騰飛的翅膀?是做人的停滯導致學習的中止,人不立,己不修。
因此,教育的使命在立德樹人,人立,行之遠;人不立,行之止。
教育懲戒來了,讓教師的育人輔助手段從「合情合理走向「合法」。我們做教育,好多孩子與老師合作得很好,好多家長也主動與老師配合,明白老師的教育初衷就是育人。但也不乏個別學生習慣養成不好,紀律意識淡薄,違反學校規定,給教師的教育帶來麻煩和困惑的現象。《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會對減少這些現象起到良好的效果。沒有教育懲戒,不等於老師就束手無措。《規則》中的一般懲戒,如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適當增加運動要求,不超過一節課堂教學時間的教室內站立或者面壁反省,暫扣學生用以違反紀律、擾亂秩序或者違規攜帶的物品,課後留校教導等。恐怕有二三十年教齡的教師,這些輔助手段在教育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多用過,要不然我們現在面臨的「聰明而不成器」者會越來越多。只不過是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靠的不是「法」,而是「情與理」,他們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中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生能接受的教育措施來約束來引導。《規則》中明確了教育懲戒,讓教師的教育手段更「名正言順」,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合法。這一《規則》會讓所有教師尤其會讓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經驗不夠豐富的青年教師更有育人的底氣,助其放開手腳大膽育人。
教育懲戒更增添了學生心中的敬畏。心中無「畏」,「敬」容易落空,但沒有對教師對規則的敬畏,知行難以合一。比如上課遲到,一次兩次是偶然,但常常遲到就是缺少對時間的敬畏,對規則的敬畏,對老師的敬畏。學生不是不懂遲到的壞處、好習慣的意義。單憑說教,遲到次數可能會遞增;但如果輔以教育懲戒,遲到次數可能就遞減。我們理想中的教育是不斷「喚醒」,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若干次。但對於有的學生來說,短時間內很難靠教師專業學識,精神感召,人格魅力喚醒,而是靠教育懲戒喚醒。確切的說,是先靠教育懲戒制止錯誤行為,再靠引導督促養成。
教育懲戒來了,家長不要擔心,您應該看到教師教育的義務與權利的天平平衡了。它不僅可以讓教師安全、踏實、挺直腰杆教書育人,保障教育效果;而且是對學生成長最好的呵護。遇到熊孩子,教師有義務教育他,更有權利教育他,更有措施懲治他。懲治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教師挺起腰杆,教出站直的學生!
作者:馬惠玲北京實中副校長
全國先進工作者
北京市特級教師
河北省首批正高級教師
北京市師德先鋒
海澱區優秀「四有」教師
海澱區優秀班主任
紫竹院學區最美教師
河北省勞動模範
河北省中小學名師
河北省骨幹教師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
唐山市第六批優秀市管專家
唐山市勞動模範
唐山市十大傑出青年
唐山市十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