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一期用品新科技欄目為大家介紹了一款充氣安全帶的新科技,作為汽車內最與駕駛者接近,也最簡單有效保證駕駛者安全的安全帶,也更多的被重視,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新科技,就是最近由歐洲公司和研究機構組成的團隊正在研發的智能安全駕駛技術。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最近研發了一款能夠監測駕駛者狀態的智能安全帶,在安全帶上加裝可感應心電圖的感測器,一旦感測到駕駛要睡著了,就會發出警告。如果呼叫不醒駕駛者,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此時汽車會自動切換到巡航模式,以自動防撞與防偏離車道系統來讓駕駛不至於會發生重大車禍。
之前在許多媒體上的報導裡都稱這個計劃隸屬於歐洲一個被稱為HARKEN的計劃,不過就小編搜集的資料來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所研發的這個智能安全帶並不屬於HARKEN計劃(http://harken.ibv.org/)。不過具體歸屬問題這裡不多解釋,咱們只聊技術。兩者設計的智能安全帶的理念類似,都是通過對人體各種指標的監控,來對駕駛者是否睡著進行判斷,隨後進行警告。
HARKEN計劃正是一個研究防止駕駛者開車睡著的研究團隊,在首頁上直指其研究目的,「想不想要一個開車打瞌睡的警報器?(Wouldn't you want an alarm to go off if you fall alseep driving?)」。HARKEN計劃的正式稱呼是:HARKEN(Heart and respiration in-car embedded nonintrusive sensors)車載內置心率呼吸無妨礙傳感器系統。
HARKEN計劃中的成員來自歐洲各國:包括葡萄牙的汽車紡織品製造商Borgstena集團、西班牙智慧紡織材料商Sensing Tex、德國安全帶生產商ALATEX Narrow Webbings、葡萄牙人體生理資訊監測器製造商PLUX Wireless Biosignals、西班牙的瓦倫西亞生物力學研究會(Instituto de Biomecánica de Valencia,IBV)、愛沙尼亞的創新研究所(Eesti Innovatsiooni Instituut)、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加泰隆尼亞首府巴塞隆納的後視鏡製造商Fico Mirrors。
HARKEN 介紹
這套系統中的工作原理來自於人體生理學:當人們逐漸入睡的時候,心跳和呼吸都會逐漸減緩,瓦倫西亞生物力學研究所的Jose Solaz表示,心跳和呼吸速率是否減緩是判斷是否疲勞駕駛的很好的依據。利用這個原理,他們在安全帶的左胸靠近心臟位置安裝了可以測量心跳的感應器,與椅背上的輔助呼吸感應器配合使用,一旦發現司機心率降低,便會震動座椅,將司機搖醒。但如果司機睡得太死,也無法保證就一定能被搖醒。
這個系統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在安全帶胸部位置裡面的傳感器負責監測心率,而內嵌在座椅靠背的傳感器則負責監測呼吸速率,還有座椅底下的信號處理單元(signal processing unit, SPU)負責分析傳感器發送的數據。如果結合傳感器的讀數後發現駕駛者處於非常危險的疲勞狀態,系統會發出警報提醒駕駛者。為了最低限度減少錯誤警報,SPU可以過濾汽車移動或者駕駛者引起的「噪音」。
安全帶裡的感應器、座椅靠背內部的感應器以及座椅下方的震動單元都是由無線傳感的方式集合到一起,兩個感應器測量到座椅上駕駛員的心臟和呼吸信號,並一旦檢測到駕駛員的信號進入睡眠狀態的信號範圍,就會隨即發出警報,座椅上的振動裝置隨即震動,喚醒駕駛者。目前該團隊已製作出了技術原型,但仍需提高數據的持久性和可靠性,目前這套系統已經開始上路測試。
目前除了前面所說的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和HARKEN團隊之外,也有許多科研人員開發出多種檢測司機疲勞狀態的技術。來自斯波坎市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研發出一種檢測司機昏昏欲睡的系統,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只需監測方向盤的轉動情況。研究人員發現,方向盤的轉動情況和車道位置是檢測司機疲勞的兩個最好指標。此外,在司機將車開出車道線以前,相對輕微的方向盤轉動就已經足夠預測司機是否疲勞。
Hans Van Dongen教授表示「我們想要找出是不是有一種更好的技術,能用來檢測司機疲勞,在司機達到臨界疲勞值,可能會發生車禍之前拯救他。」Dongen希望,他們的發明能為早期司機疲勞檢測系統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據研究人員稱,這個系統可以內置在新車中,或作為售後配件安裝在汽車內,價格也相對合理。
這些用來防止疲勞駕駛的新科技都能讓我們的車生活變得更加安全,不過小編覺得這些科技產品只是輔助而已,最重要的還是在開車前保證良好的休息,同時不長途駕駛,不疲勞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