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坡古村,墨池硯臺筆街紙村,文風沐浴千載

2020-12-23 騰訊網

浙江溫州,永嘉,蒼坡古村。

位於永嘉縣巖頭鎮北面,背依蒼山,面朝楠溪江,始建於五代後周時期,為唐朝後裔李姓聚居地。現存的蒼坡村是1178年南宋時設計,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蒼坡村村落布局體現「文房四寶」的人文內涵,以村為紙、以池為硯、以街為筆、以石為墨,營造了楠溪江「耕可致富,讀可榮身」的耕讀文化人文地景。

蒼坡村為李氏宗族聚居之所,原名蒼墩,因避諱宋光宗(趙惇)而改為蒼坡。相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蒼坡始遷祖為避閩亂,從福建長溪遷居於此。蒼坡背依筆架山,面臨楠溪江,其建築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濃縮。

「文房四寶」的設計理念是蒼坡古村的點睛之處。歷經千年風雨的滄桑,古村仍保留有宋代建築,處處顯示出濃鬱的古意。蒼坡古村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先後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浙江省「美麗鄉村」示範村等。

蒼坡,有著極美麗的名字。筆架山、墨池、硯臺、筆街、紙村,整個典雅村落就如同文房四寶,靜居山水。

進木結構的村落大門,一條直線的石板道縱貫全村,通向筆架山,為筆;石道中間過一橋,硯池和筆街之間幾塊長長的條石,為墨;

整而呈長方形的村子,為紙;整座村落佔地面積最大的為石道兩側的蓮池,為硯。

蒼坡古村村民皆為李姓,始祖李岑為避戰亂於福建長溪遷此,五代時期開始營建,至今愈千年。南宋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請國師重新設計規劃。

歷經千年風雨的滄桑,格局基本保持南宋時期的規劃原狀與建築風貌,其寨牆、路道、水池、古柏猶見當年風韻!

桃源般的村莊,出門即碧綠湖水、抬頭是楊柳依依,古典的建築和庭院,木的雕花和石的雕刻,泛著歲月的光澤和美麗,流露著典雅和大氣,一切那般錯落有致!

這裡的每一處景致都有著歷史留下的故事和痕跡,讓我們慢下腳步,用心探尋一番。

| | 蒼坡溪門

此門始建於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全由木料構築而成,六層鬥拱沒有用一枚釘子,屋頂為重簷懸山式結構,顯得端莊古樸。

蒼坡溪門四字由溫州已故書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題。在封建時代,這種代表著權利與身份的大門是不可以隨隨便便建造的,只有噹噹地出現一定級別的官員後,才能由皇帝下詔賜建。

| | 三試階、七級石階

三試階,取意縣(府、院)試、鄉試、會試,分別為考秀才、舉人、進士,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入仕為官的必由之路。三試過關後才算躋身進士之列,所以緊接著「三試階」的是長約20米的「進士坦」,走過「進士坦」便到了車門的過處,這裡共有七級石砌臺階。

| |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是蒼坡村的禮教中心,也是宗族聚會、重大族事慶典的地方。這是大戲臺,平時是村民文化娛樂的場所,每到祭祀先祖、重大節日之時,這裡熱鬧非凡,經常連夜演戲,臺下人頭攢動。這面大鼓叫祠堂鼓,是重要的禮器,是不可輕易敲響的,一敲則全村集合。

| | 古柏

800多年前,宋朝蒼坡寨主李西齋親手種下,並留下了護樹佳話傳頌至今。栽樹後為使古柏不受破壞,立下禁約:「凡拴於柏樹之牛,立殺不赦。」有一天他家的長工貪圖方便,將耕牛系在這柏樹上,他當場就將牛殺了。從此村中就不再出現損壞這些古柏的現象。

| | 望兄亭

初建於1128年。站在亭子裡往村外東南方向眺望,對面就是蒼坡的「同胞村」方巷村。方港村頭也有一座造型和「望兄亭」一摸一樣的亭子,名叫「送弟閣」,兩個亭子隔著阡陌縱橫的田野遙遙相望。

望兄亭的精緻在楠溪江沿岸的古亭中是少有的,特別是披簷,曲形的弧度放足,簷角飛翹,十分輕柔。

當年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嘉木分家後遷居到方巷,兩兄弟感情很好,每每必促膝長談到深夜,哥哥離開回家時,弟弟就送哥哥到方港村頭,弟弟回來時哥哥又要送弟弟回來....

於是兄弟倆商定在蒼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閣,在亭子裡掛上燈籠。每當探望分手後,見到對方亭中燈籠亮燈,就知道對方已平安到家,兄弟倆才各自安然收燈回家歇息。

| | 仁濟廟

這座三面環水的帶有宮廷風格的古建築就是著名的「仁濟廟」。仁濟廟簷角微翹,屋簷面稍呈弧形,屋脊線條平緩卻充滿張力,象是要展翅起飛,舒展大方,特別優美,避免了一般廟宇建築通常所透射出來的肅穆。現在仁濟廟已被闢為「楠溪江民俗館」,擺放著楠溪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器具,比如古老的翻水車、水桶、水杓、磨盤、織布機、紡紗機、千斤石、石鎖、石水缸、石香爐、梨耙的器具。

| | 水月堂

水月堂初建於北宋,北宋徽宗八世祖李霞溪見胞兄李錦溪為國捐軀,這個把親情悌愛看得比入仕為官更為重要的弟弟,他再也無心於官場了,傷痛仿佛一柄利器一下一下刺痛他。他返回蒼坡村,並在東池上建造了水月堂,每當月亮升上來時,他都孤寂地坐在水月堂,望著池中的那輪月亮,他覺得唯有這池上的月亮,能寄託他的思念胞兄之情,「寄興殤詠,以終老焉」。水月堂現為象棋博物館。

轉載編輯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以「筆墨紙硯」、「七星八鬥」布局的古村你見過嗎?
    芙蓉古村芙蓉古村始於唐末,是楠溪江眾多古村落裡歷史最悠久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不過這座村落也是多災,從南宋至清卻經歷過數次劫難,村子幾成廢墟,又不斷重建,猶如那涅槃重生。芙蓉村的規劃也是挺獨特的,它是按照七「星「八」鬥」 的布局而建的,村內道路交匯點為「星」,村內水池為「鬥」。
  • 《溫州永嘉古村》之埭頭古村越千年,風情人文鄉愁長
    清嘉乾以來,這裡文風鼎盛,入太學、府學、書院和私塾者眾多。在這裡,我們可感受到到士子學習風氣和耕讀傳家的深邃文化底蘊。埭頭航拍2005年以來,埭頭村曾相繼被授予「市級生態村」、「溫州市首屆十佳魅力村莊」、「溫州市首批『農家樂』休閒旅遊特色村」、「省級綠化示範村」、「省市級環境教育基地」和「國家級生態村」等稱號。
  •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墨池硯賞:此石得時 天下可理
    硯臺長期以來以文房佐物的形式出現在拍場中。2007年,西泠拍賣推出中國首屆歷代名硯專場,以硯之形式,展現文人雅趣,獲得業內關注。2009年,西泠秋拍一方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雲硯以548.8萬成交,創文人硯拍賣的世界紀錄,自此文人硯不再是式微的小門類,得到藏家的珍視。
  • 吉安此地文風鼎盛,又出狀元,一古村「水木清華」比清華大學都早
    而近幾年的高考中,吉水人更是多次奪得吉安本地狀元,此地歷史上也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盛舉,可謂文風鼎盛。而這些盛況的出現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尋找文脈基因的最好辦法就是訪古尋幽了。燕坊古村天椒不改初衷,依舊對古村情有獨鍾,現代化建築大都一個模樣,而古村則不一樣,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建築,體會也不一樣。一直對吉水燕坊古村嚮往已久,遲遲未能成行。
  • 筆墨凝心  紙硯頌雅 ——墨池小學教師「書法專題」培訓隨記
    「一代書聖近,千載墨池香。」墨池小學是浙江省百年老校,溫州市知名書法特色教育學校。長期以來,學校引源校本文脈,致力於書法特色教育研究,創建了「藝文講壇---特色教育」平臺,以豐富適切的研修活動,提升教師的書法藝術修養和教學水平,進一步豐厚師生的文化涵養和人文氣韻。秋雨初霽,藝文堂窗明几淨,清風習習,一條條長桌上鋪氈研墨。
  • 千載人境幽,萬代古風存——九江三中老師同學遊安義古村群記
    歷時兩個多小時漫漫長途,抵達九江三中老師同學們期盼已久的目的地——安義古村群。安義古村群由羅田、水南、京臺三大古村組成,距市區六十多公裡。此地萬壑溪谷,地勢錯落有致,贛風淳樸,古建神工意匠。一入古門樓,宛若羽化登仙,越千載,古村盛極一時,富商巨賈,門庭若市,穿梭於青石牌坊;香樟樹下,先民們焚香祈福,寄寓最原始、樸素的企盼……如今這些美好的光景業已消逝,令人扼腕興嗟。穿過后街,走至盡頭,一座古樸的清朝宅邸赫然在目。主人黃秀文是羅田村開基先祖黃克昌的第二十七代世孫,也是位聞名遐邇的富商。
  • 探村浙江仙居|高遷古村,仙人居處吳氏人家文風靜美
    浙江台州,仙居,高遷古村。位於仙居縣白塔鎮東2裡處,與神仙居景區和皤灘古鎮近在咫尺。村南傍老鷹嘴山和景星巖,西臨白水溪,整個古村落規模宏大,至今文風蔚然,熠熠生輝。古村自西向東可以分為古街區、綠荷池區、月鹿河區等幾個區塊,高遷古民居大都集中在這一區塊。
  • 清代墨寶齋龍鳳紋硯臺
    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臺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臺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臺是石硯。
  • 書桌上擺著這麼奇葩的硯臺,難怪古代文人愛讀書寫字
    硯臺不僅是書寫工具,也是可藏可賞的藝術品,一個書齋玩伴。酷愛硯臺的紀曉嵐,曾在一方螭紋端硯上寫下廣東巡撫和庵先生贈與他家鄉「特產」端硯的經過,將這方硯大大誇贊了一通。清代一位蘇州知府吳雲也深愛端硯,他曾在一方有「活眼」的端硯上寫下「無上神品」和「平生秘珍",足見其對這方硯臺的珍愛程度。
  • 探村麗水遂昌|獨山古村,烏溪江畔天馬山下書香傳家
    位於遂昌西南的焦灘鄉,距縣城48公裡,一個沐浴千百載文風墨香的葉氏人家古村落。「棲靈巖下碧泉分,石戶天窗時出雲。夜踏仙梯滿霞氣,海光初映武夷君。」明萬曆年間曾任遂昌知縣的湯顯祖,曾寫過遊遂昌天馬山詩句。而獨山這個古村落,正因為天馬山獨立於烏溪江東岸而得名。
  • 墨池學院第二期,開始招生!
    墨池學院簡介墨池學院是墨池開辦的網絡和線下課堂,針對千萬書畫愛好者想要提升書畫欣賞,臨摹和創作水平的意願,我們邀請部分墨池入駐書家通過墨池手機軟體和微信進行網絡授課
  • 四川發現|剛剛才知道,成都七中的前身竟是紀念揚雄的墨池書院(二)
    草玄大啟天人奧,池色猶關翰墨場揚雄曾在成都城區住過一段時間,天天寫啊寫啊,寫完就在家旁邊的水池裡洗筆硯。揚雄後來出名了,這個水池跟著沾了光,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墨池(洗墨池),並成為一個蘊含深厚文化的歷史符號。
  • 「硯臺控」的米芾抱著硯臺方能入睡?他有哪些故事與詩詞?
    趣聞:有一次,皇上想請米芾寫字,看見皇上的硯臺米芾十分喜歡,看到皇上高興,見機將皇上心愛的硯臺裝入懷中,墨汁四處飛濺。並告皇帝: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請您就賜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愛此硯,又愛惜其書法,不覺大笑,將硯賜之。
  • 墨池記·曾鞏
    作品鑑賞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於闡釋成就並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一,寫法新穎別致,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說教空洞。
  • 如何選一塊實用的好硯臺?用抹布擦一下就行!
    實用性的硯臺一般在一千塊錢以下,手工肯定沒問題。但是太便宜的話,原材料一定也便宜。原材料不好,發墨就有問題,手工再好也沒用。所以想買實用歙硯,得花幾百塊錢。個人推薦大小3-5寸左右,價格300-800之間。
  • 杏花千載詩人地,水村山郭酒旗風
    杏花村裡憶古人飲酒作詩  池州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曾令無數文人雅士為之傾倒:李白五遊秋浦,杜牧留詩杏花村……一千多首吟詠池州的名詩,讓她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千載詩人地」。杜牧的《清明》,千古傳唱。杏花村悠遠的意境,令不少人神往。如今,杏花村已從「牧童遙指處」,演變成了一座國家4A級景區,並被列為省級文化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