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永嘉,蒼坡古村。
位於永嘉縣巖頭鎮北面,背依蒼山,面朝楠溪江,始建於五代後周時期,為唐朝後裔李姓聚居地。現存的蒼坡村是1178年南宋時設計,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蒼坡村村落布局體現「文房四寶」的人文內涵,以村為紙、以池為硯、以街為筆、以石為墨,營造了楠溪江「耕可致富,讀可榮身」的耕讀文化人文地景。
蒼坡村為李氏宗族聚居之所,原名蒼墩,因避諱宋光宗(趙惇)而改為蒼坡。相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蒼坡始遷祖為避閩亂,從福建長溪遷居於此。蒼坡背依筆架山,面臨楠溪江,其建築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濃縮。
「文房四寶」的設計理念是蒼坡古村的點睛之處。歷經千年風雨的滄桑,古村仍保留有宋代建築,處處顯示出濃鬱的古意。蒼坡古村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先後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浙江省「美麗鄉村」示範村等。
蒼坡,有著極美麗的名字。筆架山、墨池、硯臺、筆街、紙村,整個典雅村落就如同文房四寶,靜居山水。
進木結構的村落大門,一條直線的石板道縱貫全村,通向筆架山,為筆;石道中間過一橋,硯池和筆街之間幾塊長長的條石,為墨;
整而呈長方形的村子,為紙;整座村落佔地面積最大的為石道兩側的蓮池,為硯。
蒼坡古村村民皆為李姓,始祖李岑為避戰亂於福建長溪遷此,五代時期開始營建,至今愈千年。南宋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請國師重新設計規劃。
歷經千年風雨的滄桑,格局基本保持南宋時期的規劃原狀與建築風貌,其寨牆、路道、水池、古柏猶見當年風韻!
桃源般的村莊,出門即碧綠湖水、抬頭是楊柳依依,古典的建築和庭院,木的雕花和石的雕刻,泛著歲月的光澤和美麗,流露著典雅和大氣,一切那般錯落有致!
這裡的每一處景致都有著歷史留下的故事和痕跡,讓我們慢下腳步,用心探尋一番。
| | 蒼坡溪門
此門始建於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全由木料構築而成,六層鬥拱沒有用一枚釘子,屋頂為重簷懸山式結構,顯得端莊古樸。
蒼坡溪門四字由溫州已故書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題。在封建時代,這種代表著權利與身份的大門是不可以隨隨便便建造的,只有噹噹地出現一定級別的官員後,才能由皇帝下詔賜建。
| | 三試階、七級石階
三試階,取意縣(府、院)試、鄉試、會試,分別為考秀才、舉人、進士,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入仕為官的必由之路。三試過關後才算躋身進士之列,所以緊接著「三試階」的是長約20米的「進士坦」,走過「進士坦」便到了車門的過處,這裡共有七級石砌臺階。
| |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是蒼坡村的禮教中心,也是宗族聚會、重大族事慶典的地方。這是大戲臺,平時是村民文化娛樂的場所,每到祭祀先祖、重大節日之時,這裡熱鬧非凡,經常連夜演戲,臺下人頭攢動。這面大鼓叫祠堂鼓,是重要的禮器,是不可輕易敲響的,一敲則全村集合。
| | 古柏
800多年前,宋朝蒼坡寨主李西齋親手種下,並留下了護樹佳話傳頌至今。栽樹後為使古柏不受破壞,立下禁約:「凡拴於柏樹之牛,立殺不赦。」有一天他家的長工貪圖方便,將耕牛系在這柏樹上,他當場就將牛殺了。從此村中就不再出現損壞這些古柏的現象。
| | 望兄亭
初建於1128年。站在亭子裡往村外東南方向眺望,對面就是蒼坡的「同胞村」方巷村。方港村頭也有一座造型和「望兄亭」一摸一樣的亭子,名叫「送弟閣」,兩個亭子隔著阡陌縱橫的田野遙遙相望。
望兄亭的精緻在楠溪江沿岸的古亭中是少有的,特別是披簷,曲形的弧度放足,簷角飛翹,十分輕柔。
當年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嘉木分家後遷居到方巷,兩兄弟感情很好,每每必促膝長談到深夜,哥哥離開回家時,弟弟就送哥哥到方港村頭,弟弟回來時哥哥又要送弟弟回來....
於是兄弟倆商定在蒼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閣,在亭子裡掛上燈籠。每當探望分手後,見到對方亭中燈籠亮燈,就知道對方已平安到家,兄弟倆才各自安然收燈回家歇息。
| | 仁濟廟
這座三面環水的帶有宮廷風格的古建築就是著名的「仁濟廟」。仁濟廟簷角微翹,屋簷面稍呈弧形,屋脊線條平緩卻充滿張力,象是要展翅起飛,舒展大方,特別優美,避免了一般廟宇建築通常所透射出來的肅穆。現在仁濟廟已被闢為「楠溪江民俗館」,擺放著楠溪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器具,比如古老的翻水車、水桶、水杓、磨盤、織布機、紡紗機、千斤石、石鎖、石水缸、石香爐、梨耙的器具。
| | 水月堂
水月堂初建於北宋,北宋徽宗八世祖李霞溪見胞兄李錦溪為國捐軀,這個把親情悌愛看得比入仕為官更為重要的弟弟,他再也無心於官場了,傷痛仿佛一柄利器一下一下刺痛他。他返回蒼坡村,並在東池上建造了水月堂,每當月亮升上來時,他都孤寂地坐在水月堂,望著池中的那輪月亮,他覺得唯有這池上的月亮,能寄託他的思念胞兄之情,「寄興殤詠,以終老焉」。水月堂現為象棋博物館。
轉載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