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書法有美的一面,那美在哪?是形式美還是形象美?

2021-01-11 書法網

文/一者

書法的美,究竟是形式的?還是形象的?

在以往只為保存信息而書的時代,怎麼認識,關係不大。從審美效果上說,它是藝術形象;從實用上說,它確是表音表意的文字形式,因為人們首先需要的是為實用,才創造了這種文字形式。但是當書法只為審美而存在,作為書家,卻不知書之美是什麼,何以產生,以為書之美只在不知何據、不知何以構成的「純形式」,則只會毀了書法,而不會有成功的藝術創造。

從當今的事實看,一些作了一輩子書的老書家,腦子裡已根深蒂固地形成了「書法就是寫字」的觀念,心中認定:作藝術追求與不是作藝術追求,都是一回事,反正要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寫字,寫好了就是藝術,鍾、王、顏、柳都是這麼來的,因此也能做出不違規範的成績。可是對於一些有書法興趣卻又不真識書法之為藝術根本的新人,正趕上要創新的新時代,得悉書法之為藝術,既無所謂以漢字書寫創造形象,也無所謂作為書者的修養與功力,而只在以「書法元素」進行「組合、對比」,「反映內心世界」,就有了形式美,就是書法創新,這就太好辦了。

不守籃球規則,球不向籃裡投,的確是一種「創新」。不過這樣已不是籃球比賽,也不再有籃球比賽的魅力,也沒人欣賞了。

書法之為藝術,之所以為人所美,就在於分明只是為保存信息的書寫,因為有書家對自然規律的感悟,有對漢文字特性的把握,有書契工具器材性能的充分利用,竟然使分明只是以抽象的筆畫書寫文字之事,能出現一種宛有生動的自然之象的意味。在人們發現這種意味後,喜愛它,就總結經驗,尋找規律,更加努力,於是所成者不只是越來越熟的文字,而且一個個都成了有神氣、有筋骨血肉的形象。正是出現了宛有生命的審美效果的形象,書法才得以成為藝術。

如果時下的書法創新,抓不住這一根本,不能朝著這個目標走,決不可能取得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創新。

如果書法美學研究的人,認識不到書法之為藝術、之產生審美效果者,也在形象創造這一根本。任你說書要反映這個美、那個美,也與書理無關。

沒有一種不善勞動出現的姿態(如挖土、挑擔等),人會以為美;也沒有一種嫻熟的勞動姿態,人會不以為美。這美,絕不是勞動者在現實中發現了什麼美的勞動姿態,學取來反映在自己的勞動中,就產生了美的效果。實踐使人感識到把握了規律,能按規律勞動,才使勞動形象產生審美效果在書法中,更不是由於在點畫結構形式上反映了現實中什麼抽象的形式美,而僅僅是由於漢字體現了自然生命形體構成的規律。書寫中,書者充分利用書法的物質條件和人的精神修養,作體現生命形象規律的創造,創造出了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形象。它喚起了具有生命意識的人的共鳴,人們才會有美感產生。

與歷史上為實用而作的書法比較,時代的純藝術書法,無論「純」到何種程度,在所據文字、所用工具方法等上,沒有不同(除了物質條件的改善)。在書為實用時,所產生的審美效果,成為純藝術以後的作品也難以企及,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但是,書法確已進入到只能為藝術創造存在的時代。就是說,必須抓住書法作為藝術存在的根本,它才可能有健康、長足的發展,否則,別看表面上轟轟烈烈,都只是形式上的熱鬧,不會有真正的藝術生命,時代的書法不能這樣發展。

形象是藝術之為藝術的根本。藝術所反映的現實、所用的手法、所做的審美效果追求等等,都可以變化,甚至可以說就是在這些方面求變化。

但是,就書法這一藝術形式說,它必須是以文字為據,以書寫之功,作形象創造書法當然是一種形式,一種藝術形式。但是它必須是為有生命、有個性面目、有精神內涵的形象創造服務,否則沒有意義,更不是書法藝術。

書法也沒有孤立自在的「形式美」。

處今之世,從傳統留下來的藝術形式,幾千年了,不發展、不從新」「變」上有所考慮,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必須要它仍是「書法藝術」,必須仍是「寫」了幾千年的、今後仍須寫下去的「字」。凡打算改變這兩個字的本意以求新變,只知求形式而不抓形象創造的,也絕不是「書法藝術」。

求新求變,只能從作品精神氣息、個性面目上打主意,時刻想到:

我該如何尋求形象面目的個性。處今之世,出現許多盲目求新而無效果之事,原因大多在不是真識傳統、它的內涵本質。這時候,不妨回頭看看,以新目光看「老東西」,視角不同,心態不同,常可能有新發現。看似「舊」,換一種心態,可能恰是創變的營養。書法之事,不怕當「保守派」,只要不盲目,有真識。倒怕當盲目的「革新派」。入鮑魚之肆久,反而不聞其臭,倒是最可怕之事。書法之事,該「保」的還一定要「保」。相反,時風相互感染,彼此薰陶,反而是一種淺薄。世事是複雜的:蔬菜講新鮮,酒卻不怕陳,凡事要具體分析。書不怕「舊」,卻怕薄、怕假、怕做作。問題想深一點,功夫做足一點,書法美的是修養與功夫凝成的「形象」,不是挖空心思做出來的形式時代在飛速發展,書法作為古老卻又要求有時代氣息的藝術形式,走完其為保存信息的發展階段,成了具有特殊審美意義和價值的藝術形式。

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意識、哲學思想,要求以極為直觀的形式表露,表達出深厚的審美內涵。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在其完成為實用的歷史任務後,又作為時代的藝術形式向今天的人們提出了如何才是對它最好的把握運用的命題。

時代不容許我們盲動,時代要求書人們有認真甚至是嚴峻的思考。我們不能不在認真思考後作合情入理的回答。

越認識到它是一種文化底蘊和哲理含量深厚的藝術,就越要深識形象才是這一特定藝術形式存在的根本。不據漢字,不以書寫,不作有生命的形象創造,不是書法藝術。真實的情性,紮實的功力,崇高的精神修養,平實的自然規律感悟和時代的生活激情,綜合為嚴謹的形象創造和優美的境界追求,成就時代的書法藝術。有了這一切,作品形式縱然不「新」,氣味也是新的,意味也是雋永的。

相關焦點

  • 書法作品有很多的美,形象美、藝術美、造形美,你喜歡哪一個
    是故遠而望之,若翔風厲水,清波漪漣,就而察之,有若自然。」(衛恆 《四體書勢》)另一方面,對於不懂漢字的西方人,他們更不可能認識我國書法作品所書寫的文字內容,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也能欣賞我國書法藝術的美。這說明,我國的書法藝術能給人們以美的愉悅。正如沈尹默所說,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的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示出驚人的奇蹟,無色而有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使欣賞者心暢神怡。
  • 漢字有何美感?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
    有人問我,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首先,我們還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那就是:漢字有何美感?漢字的美感是只有書法才能創造出來的嗎?如果書法創造了漢字獨特的美感,那麼它創作了漢字哪方面的美感呢?我認為,漢字的美感可以概括為形、音、意這三個方面的美感。
  • 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文字在不斷的發展,原有的表現外物美的因素在逐漸消退,點畫的抽象形態逐步被固定下來,擺脫了直接體現自然形態美的原始要求,開始借重於意象,把人們從自身和大自然中獲得的美感,概括到書法形象中來,表現反映物物之間、物我之間的種種內在規律美,以便更切合文字符號的抽象特徵。
  • 中華書法藝術的內涵美是什麼,都有哪些影響因素
    書法藝術的形式美和內涵美關於書法的形式美,一般就是指筆畫、結字、章法、墨法等形式因素,從古到今都有長篇巨著來剖析,我們就著重聊聊其內涵美及影響。如將他所說的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當於目而有據)「形質」比作形式美,它是屬於「能」的範圍;而把他所說的「性情」比作內涵,則它是成於人的內心、又不太容易說清楚(得於心而難名),但它是屬於比「能」更高的「妙」的層次。內涵或說內容比較起形式來,的確是外表不易看清,至少不是一目了然,也不易說清;但它又不是不可捉摸。
  • 藝術美與形式美 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什麼是藝術美。難點:從形式美的角度鑑賞美術作品。三、教學過程環節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展示一組繪畫作品,分別是《蒙娜麗莎》與《戴帽的婦人》,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不同。並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組,為什麼?引出馬蒂斯的一句話「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畫」。
  • 一切藝術都具有形式美,圖案形式美有三大基本法則
    圖案形式的表現,不論平面構成或是立體構成,都必須在物質和工藝的特殊手段以及人們對生活不斷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運用美的形式法則。工藝美術中構成圖案形式美有哪些普遍性的規律呢?圖案的表現必須要以想像為前提。想像屬於一種高級認識過程。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在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中,這四個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每個方面都必須達到完美的要求。用專業術語來說,即線條要具有立體感、力量感、節奏感、動勢感。一、立體感任何一門藝術都希望在平面規定之中要塑造出立體,拉出三度空間。書法也是二度平面,它要求線條表現出縱深立體感。從直覺上說,線條的立體感也就是給人一種圓厚感、沉著感。
  • 淺談美術的抽象美,「具象」概念不能混同於「形象」
    如果我們對這類情況都從詞面上膠柱鼓瑟地去追究,那還了得繪畫中也講「色調」,眼睛又怎能看到只有音樂才有的「音調」呢?豈不都成了「反審美」而且簡直是昧於常識了由此而言,「抽象美」這個名詞,是用來指稱種不描摹現實物象的藝術形象—例如工藝美術中的抽象的幾何圖案、建築藝術、書法、抽象繪畫及雕塑等等。因此「抽象美」這個名稱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書法
    但練習不僅僅是「錯誤的嘗試」和機械地重複,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活動。老師在上第一節書法課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學習書法需要練眼,練心和練手。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過:「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而我們的書法老師也經常說:字帖就是最壞的書法老師。
  • 什麼是書法的「中和」之美?
    王鐸的這段話實際上把學習和創新這兩個問題轉化成了書法學習中的入帖和出帖問題了。這兩個講法其實很形象,也為人們所廣泛採用。入帖,基本上屬於我們說的第一個階段,是學習階段。入,就是要深入,要像大樹一樣,紮下根來,到一定的深度才算入,否則不能稱其為深入。這樣鑽研了之後,還要能夠跳脫出來,也就是做到「出」。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深入淺出」。
  • 《書法美學》之四——書法的空間美、有力美
    書法的空間美書法的空間美指欣賞作品時所獲得的藝術空間感受。書法裡線條的枯溼濃淡,長短粗細、正斜俯仰以及結體、布局,給人以立體、深度、流動、虛靈之感,造成一種東方情調的空間之美。形美書法藝術造型美的簡稱,指字的結體形態優美多姿。中國書法的創造意識,是博採眾美,因物構思,是在生活感受的基礎上,對字的藝術加工和美化。許慎《說文解字》序中作為造字原則六書之一的依類象形與謝赫《古畫品錄》作繪畫六法之一的應物象形,是不謀而合的。但書法的造型美,不能機械地模仿客觀物象而去描鶴畫龍,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轉化,是一種無形之相的抽象和造型運動的美。
  • 「形式美」和《建築形式美的原則》的故事
    」的文章,有幾句話,真讓我開竅,那話的意思是:人們喜歡整齊,但過於整齊會導致死板;人們也喜歡變化,過於變化又會導致紊亂。吳先生使我對形式美及其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美是科學」,美的研究就是科學研究;二,擴大了對形式美要素中「體」(mass)的認識,要認識到「體」中的「量」感;三,深化形式美為現代藝術概念,對抽象及抽象美開始有些認識。1979年,我歸隊天津大學土建系設計院(轉年改為獨立的建築設計研究院),這時已經有書可看。
  • 美術作品的形式美
    法國 雅克·路易·大衛 《馬拉之死》 布上油畫 縱162釐米×橫125釐米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藏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作者:佚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內容和形式,沒有無形式的內容「形式」是指將自然形態經過人為加工而成為一種新的美的形式。作為內容存在方式的形式,包含兩方面的聯繫,首先是內容諸要素的內部結構和排列方式,稱為內形式,它是尚在美術家頭腦中的反映形式、精神形式。其次是與內部結構相關聯的外部表現形態,即呈現於感覺形象的外觀,稱為外形式。內形式直接體現事物內在要素的構成關係,因而與事物的內容緊密相關。
  • 「無聲之音」與「無形之象」,淺談書法藝術之美
    如能身臨其境,領略書法家揮亳潑墨,更是一種美的享受。如果你能精通這門藝術,那更是一輩子享用不盡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成熟的書法家,運筆自如,得心應手;提按轉折,盡如人意;輕重緩急,動作適度;起伏跳躍,從容不迫;如舞蹈演員的輕歌曼舞。
  • 他的作品兼顧了情調美、色彩美、構圖美、形象美,好看!
    他的作品兼顧了情調美、色彩美、構圖美、形象美,好看!文/文涓黃幻吾,一個在讀書時期便展現出超凡繪畫才能的畫家,名罕,字幻吾,號罕僧,祖籍位於廣東新會。他曾經在蘇州美專學校和上海輕工業學校擔任教師,後來才進入了上海中國畫院擔任畫師一職。
  • 為何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韻猶未也?
    ,孔子以為一個東西內聖配外王才算盡美盡善,莊子則說得更直接些,外在的可以統統不計較,內在的「德全」即大美。文質彬彬,內聖外王,提是這樣提,但孔子更重視的其實也還是內質這一塊,以此,後來孟子得出過「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結論。一個人內心澄明,性靈圓滿,底子充實,便是美。
  • 什麼是書法結構美?
    中國書法藝術裡這種空間美,在篆、隸、真、草、飛白裡有不同的表現。在書法美的固定思維裡常常以線條及運筆為美、為書法的本質,對結構美的研究似乎較少關注, 甚至書法被理解為 「 線條 的藝術 」,這種理解太偏面,書法除了用筆外,結字同等重要,而且從某種意義講,結字還是首要的。
  • 形式美的六大法則
    「參差」是指在形式中有較明顯的異和對立的因素,如差異色調等。「齊一」是一種整齊劃一的美,即形式是以特定形式因素組成一個單元,按照一個統一規律反覆重複組成的。按照「參差齊一」法則構成的形式能夠給人以次序感受、條理感。
  • 都說漢語美,到底美在哪?王力先生談了這三點
    語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為它有整齊的美、抑揚的美、迴環的美。這些美都是音樂所具備的,所以語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說是語言的音樂美。在音樂理論中,有所謂音樂的語言;在語言形式美的理論中,也應該有所謂語言的音樂。
  • 【通識課堂】鏡湖的美與美的形式——柏拉圖形式論四個層次的自覺
    ……個別事物分有的究竟是形式的整體還是形式的某一部分?如果分有的是形式的整體,那麼,作為一的形式怎麼可能同時被各種各樣的具體事物同時佔有?如果分有的是形式的部分,那就沒有用形式來謂述該個別事物的可能。……後來亞里斯多德也說,分有是空洞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