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聊聊孩子學習中的那些事》的會心團體中,一位家長的發言說「要總是堅持積極正向聚焦孩子的學習,孩子就會越來越積極正向的成長。」
在這段話中,我被「積極、正向、聚焦、堅持」幾個詞而觸動。我感覺自己的正向聚焦還不夠積極,也沒有很好的堅持,我的潛意識裡是否總是抱有期待,我忽然意識到這應該是我最近在孩子陪伴中時常迷茫的原因。
需要在自己認為不對的行為中去找到值得肯定的部分。
如何理解積極正向聚焦?我以前的理解是看到孩子的優點,並不斷去肯定孩子,去強化孩子的優點意識,進而促進孩子的積極行為。
我所認為的優點是孩子做了我認為對的事情,如果孩子的行為我認為不對我則不去關注或也會告訴孩子我的看法和想法。
我意識到我認為的真的就是對的嗎?我好像還是在用我的看法去測量孩子,我心裡的這把尺子來自哪裡?我的經驗、我的觀點、還是我的規則。
回看我給孩子寫肯定清單的歷程,我發現每個月都會有幾天是空白的,為什麼沒有寫的原因是那些天我好像真的沒有看到孩子值得肯定的行為。
一個孩子一天做的所有事情都沒有值得肯定的一點嗎?這個答案讓我感覺到自己有意識的看見和有選擇性的肯定,我只想看見我認為對的事或對的行為,我不想看的行為被我自動屏蔽了。
比如:我想要孩子每天放學後主動完成學習,所以我希望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進房間寫作業,如果孩子會叫放下書包玩了一會兒才進房間寫作業,我認為孩子還是拖拉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聚焦點在孩子時間問題上,孩子沒有馬上做作業被我扣上了拖拉的標籤,但我沒有看到孩子說服自己跟玩具分開而選擇寫作業的信念,這個行為中孩子的矛盾、不舍和堅定走進房間的行為都是需要被看見和強化的。
好的堅持除了堅持的做一件事之外還需要在堅持中反思和調整。
什麼是好堅持?我一直認為就是把一件事情長期的堅持做下去。但今天我好像否定了自己的理解,我感覺自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了字面意思而不走心。
依然拿自己寫肯定清單這件事情來說吧,這個寫的動作我確實堅持了1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孩子潛移默化的改變我也是能感受到的。
所以,我認為我自己堅持的很好。可為什麼我依然在很多時候不願去寫當天的肯定清單呢?因為我的思維模式限制了我的行為,這不是孩子沒有可以肯定的地方。
這樣的行為我以為是孩子的問題,我並沒有內審自己,也沒有引起我的反思。所以在一年的過程中都不曾被發現,也沒有被調整。
反思和停滯是我迷茫狀態的根源,雖然我堅持寫肯定清單的這個行為對孩子有幫助和促進,但沒有發揮出極致的效果。
期待和傷害
期待應該是每個父母都有的吧,期待孩子能有好的成長、期待孩子有個美好的人生等等,我想每個父母都很難接受自己的期待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說法。
期待是美好的,是帶著父母的祝願和希望,可同時不合理的期待對孩子來說也是壓力和枷鎖。
我認為我是一個成長型的媽媽,因為我堅持學習,每天也都保持愉快學習的狀態,我能感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成長和收穫。
有幾次,墨墨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習了,好累,我想休息下。
」我會抱著孩子說「學習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你看媽媽每天也都在學習,可媽媽覺得學習很開心啊!」
很多人會說你做的很好啊,你沒有對孩子吼叫與說教。我也一直覺得自己做的很好,因為我一直在給孩子營造好的學習氛圍,我覺得這可以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
但同時我潛意識對孩子抱有不合理的期待,我期待孩子能像我一樣去愉快的、主動的、堅持每天學習。我覺得我能做到的孩子也要做到,可我忽略了自己的年紀和經歷。
因為自己的這份期待,我沒有看到孩子說累是想要媽媽看到自己學習的困難與不容易,讓孩子加深了沒有向媽媽一樣就是不愛學習的想法。
我期待孩子能儘快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我就不自覺的要求和引導孩子每天放學第一件事是做作業,如果孩子把作業拖到睡前才完成我就不會給予肯定和鼓勵。
但對孩子來說他已經自己完成作業了,也沒有要求媽媽陪寫,還是得不到媽媽的肯定,因為還是自己做的不好,這也無意識的強化了孩子的消極模式。
期待和傷害,兩者的關係很看似很微小,可卻很微妙,合理的期待可以促進孩子的進步,可不合理的期待也會強化孩子的消極意識。
當下,如果我無法把握我的期待對孩子是否合理,我會先選擇放下期待,沒有期待可能會少了促進但至少不會有傷害吧。
用積極的心態正向聚集孩子的成長。同時,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關注父母自我的成長,而不是關注孩子的問題。
反思,從孩子的行為、學業問題中看到自己,反思這些問題中自己的影響因素,並通過調整與改變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的積極成長。
堅持,孩子的成長中有太多的不確定,堅持自己的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幫助,這是一個拼爹媽的時代,不過拼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生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