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下來,古人到底給我們留下了多少美食?

2020-12-22 七小將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幾千年的歷史沉澱

古人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有史詩,還有美食文化

從古至今,人們對美食的熱愛從未停止

中華美食、中國菜也被世界所熟知

提到蘇東坡會想到東坡肉

提到屈原會想到的是粽子

提到戚繼光會想到的有食餅筒

那麼,古人與美食都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呢?

1、蘇東坡與東坡肉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蘇東坡用詩詞記錄東坡肉的做法以及享受美味的快樂

《豬肉頌》《老饕賦》和《燉肉歌》

即使是異鄉被貶

關於美食、關於生活也依舊自得其樂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獨特的美味,獨到的做法

蘇東坡與東坡肉留存於歷史長河中

2、屈原與粽子

「端午仲夏,端者,初也。」

龍舟喚醒了仲夏,艾蒿染綠了江南

粽子的草木之香帶來了夏天的氣息

口齒間流轉的香甜軟糯

也不忘五月五憶屈原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千年過去,汨羅江畔

粽子傳承的不僅是追憶

也是歷史對屈原的鐫刻

3、張仲景與餃子

「祛寒嬌耳湯」,兩耳生熱

抵禦了傷寒,也治好了凍耳

「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寒冬臘月,溫暖的不只是胃還有心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千年的過往

懷念的是恩情,流傳的是濟世救民的胸懷

4、丁寶楨與宮保雞丁

雞丁、紅辣椒以及花生米

爆炒而成的一道美味佳餚

清正廉潔,報國愛民的丁寶楨

也是一位吃貨呢

或許美食的喜愛

與身份無關,與背景無關

美食的熱愛傳遞的也是生活熱愛

5、戚繼光與食餅筒

天台餃餅筒,便是食餅筒

一筒卷著吃的宴席

承載四百多年愛國情懷的沐浴

戚繼光英勇抗倭寇事跡

也隨著美食而被永遠流傳

美食難忘,曾經的歷史也銘記

這些伴隨著美食流傳的小故事

是我們美食文化生生不息的話題

正是因為有了別具一格的意義

我們的中華文化也更加多姿多彩

食物的美味,不僅是唇齒間的流連忘返

也是人與人之前感情的載體

千年前的古人們留下了世間的美味

傳達了情感的寄託

千年後的我們也跟著前人的步伐

享受美食,傳揚中華文化

美食的意義,讓不同的人生

都享有同樣的舌尖歡愉

本期就分享到這裡了,持續關注我,可以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哦。

聲明:本平臺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繫客服。

相關焦點

  • 幾千年來,誤解最深的5句話!我們到底曲解了多少古人的本意?
    有很多都是我們現代人輕易研究不透的,因為語言是不斷發展的,古時的語言,在不同時期,也存在很大的區別。所以導致現代人理解的很多地方和本來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小編整理了幾千年來,誤解最深的5句話!看完不得不感慨,我們到底曲解了多少古人的本意?第一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 這10句話,凝聚古人精氣神,護佑中華幾千年!
    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培養了安土重遷、熱愛家園、樂天知命的民族性格。不管紅塵中有多少生死離合,我都會像我曾經對你說過的那樣,一定與你緊握雙手,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可以說中國人是最有家庭觀念的民族之一,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幾個兒女,平平安安,這就是中國人的天倫之樂。古人留下了大量表達夫妻分散、親人離別哀傷情緒的詩文,都源於《詩經》中的一個約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什麼科學技術沒有發展?現代人比古人更聰明嗎?
    所以中國人很少學習別人的長處,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科學技術基本上是停滯的。第二:古代中國缺乏科學的氛圍。古人講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的目地是考取功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從來都沒有誰讀書是為了研究科技的。科學技術要不就被認為是「奇技淫巧」,或則認為是巫術一類的東西,研究科技的人也就只能遊走於社會的邊緣。
  • 葉嘉瑩談古詩:是經歷幾千年傳下來的 有它的價值
    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中國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費九牛二虎之力考下來的駕駛證,到底成本價是多少?
    開車必須有駕駛證,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車早已走入了千家萬戶,一家甚至幾輛車也不是稀罕事了,有車必有證,否則警察叔叔會給我們敬禮,帶走,進「大旅館」住些日子。前幾年不管男女老少,大姑娘小媳婦紛紛掏錢去學車,不管已經買車的,還是沒買車的,先學個駕照再說。那段時間造成了學費瘋漲,大城市有到一萬的,二線城市也得七八千,最少的也到四五千。那真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有多少白白淨淨的小姑娘曬得跟非洲旅遊回來一樣。這麼辛苦考下來的駕駛證到底成本價多少呢?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相信很多人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至理名言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古人之所以會發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天幹到底代表著什麼?我們誤解了幾千年!
    誠然,天幹地支被中國古人用來算命算了幾千年。但我們一定要清楚一點:是命理學利用了天幹地支,而天幹地支不是為命理學而產生的。天幹地支的產生恰恰是中國老祖宗們為了研究天文科學而總結出來的寶貴知識。它與我們的農曆幹支紀元、二十四節氣有著直接的關係。
  • 古人所說的「學富五車」到底是多少字,在今天是個什麼水平
    古人常用成語,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那麼古代的五車書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們來就來算算看。這個成語出自戰國時代,那個時候的書客都是竹子做的竹簡串起來書寫文章的。一片竹簡最多能書寫30個字,要知道東方朔當年一次上書就用了3000片竹簡,近十萬字有學者就考證過3000片竹簡大約有12公斤多,平均一公斤竹簡能寫8000字,那五車竹簡有多少斤呢,古代的馬車,一般載重量能達到200公斤,五車就是1000公斤。按每公斤8000字算總共有800萬字這是什麼概念呢,今天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加起來,有355萬字,讀兩部四大名著就差不多了,這在今天也就是中學生的水平。
  • 天安門前的柱子存在五百年,到底有什麼含義?看完秒懂古人智慧!
    天安門前的柱子存在五百年,到底有什麼含義?看完秒懂古人智慧!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也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北京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很多的著名景點,而只要去北京旅遊,那天安門肯定是必須要去「打卡」的地方,去過的人都會發現在天安門前有兩個巨大的柱子,很多遊客就感到很好奇,它們到底有什麼含義?
  • 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古人的智慧
    在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幕,那就是在審理犯人的時候,都會讓犯人籤字畫押,也就是除了籤名之外,還要按手印。除此之外,在很多房契、地契或者是借據上都是如此。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古代時期並沒有指紋識別技術,那為什麼還要按手印畫押呢?」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我國的古人已經掌握了「指紋技術」,只不過使用的方法跟現在不一樣而已。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是多高?古人都比現在的人高嗎?
    說起七尺男兒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咱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經常聽到這個詞,所謂的七尺其實就是在說他們的身高,就跟咱們現在說的釐米和米一樣,都是單位,就是不知道咱們現在這些人和幾千年前的古人在身高方面是不是存在些差距了,到底是幾千年前的人高呢,還是幾千年後的咱們這些現代人高呢,這個問題就值得人深思了
  • 現代人與古人踏青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網友:原來區別這麼大!
    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裡,這是我們踏春的最好時間,很多人們總是會在溫暖的天氣裡找一個空閒的野外呼吸新鮮空氣,或者是在桃樹底下欣賞美景,耳朵聆聽一下鳥鳴之聲。當然若是與自己的好友一起的話,大家在野外一起放鬆休閒,不僅能夠欣賞美景,還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增添碧綠色彩。
  • 古代酒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是真能喝還是度數低?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對武松的酒量感到驚嘆,實際古人在飲酒助興時,常常連續喝下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就算是宴請賓客時使用小酒杯,也都斟得滿滿的,一飲而淨。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是不是古人的酒量普遍比現代人大?其實不然,古代的酒在製作工藝等各方面都沒有現代成熟,因而早期的酒度數大多不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關於我國釀酒的歷史還得追溯到幾千年前。
  • 一般油煙機多少錢? 細談幾千元與幾百元的本質區別
    很多朋友在裝修的時候都會想著「油煙機多少錢?多少預算比較合理?市面上幾千元與幾百元的油煙機到底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據了解,油煙機的價格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機型設計,二是吸菸效果,三是是否智能。
  • 中國美食的魅力:讓外國人硬是把用了幾千年的叉子,改良成了筷子
    文/咖啡小芝士中國美食的魅力:讓外國人硬是把用了幾千年的叉子,改良成了筷子!中國有幾十個民族,卻有幾千種甚至更多的飲食文化,這要說會吃,還真沒幾個國家能有跟中國比試的勇氣。很多人都認為, 若是想體驗中國的美味,怕是花上一年的時間,都沒辦法嘗個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國人,都來到中國後都很不情願離開的原因之一,因為好吃的實在太多了。
  • 美食冷知識:古代居然用「爆米花」算卦?!
    古人居然用爆米花算卦?說起看電影,就不得不提一件必備的美食,爆米花這玩意兒味道酥脆、香甜可口,小孩看了直接停下賴著不走,對於情侶來說更是完美的戀愛神器。可以說電影院裡就算沒有電影,也不能沒有爆米花。那麼今天就帶你看看爆米花背後的故事。
  • 原來古人也會吃火鍋,讓我們一起探秘火鍋的故事吧!
    當代人吃火鍋但你可曾想過,這倍具特色的中國美食是從哪來的?其實啊,千年之前古人就嘗上了鮮,並不斷發展成為我們當代的火鍋。故,今日就讓我們一起探秘古人的火鍋雜事,了解這一股暢快之情背後的故事吧!鮮、香、辣、燙、涮是當代火鍋的縮影,但翻開古代火鍋的發展史,我們發現其與現代的烹調方法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 對老師的讚美和稱頌,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光輝的詩句和論述
    對老師的讚美和稱頌,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光輝的詩句和論述。像李商隱的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白居易的 「令公桃李滿天下, 何用堂前更種花」 等等, 可謂不勝枚舉。在具體行為上,古人尊師的故事, 更是令人動容。
  • 老祖宗留下的戴玉的5大規矩,這是文化,這不是迷信!
    中國戴玉的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幾千年的玉文化裡,留下了很多關於戴玉的規矩,比如玉鐲佩戴左手還是右手,佩戴一隻還是兩隻,什麼樣的人可以戴玉,什麼樣的人該佩戴什麼樣的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但是到了現在,有很多玩家覺得,這都是迷信,玉只不過是一種天然的礦石,內部含有各種礦物元素可能是真的,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不太可能吧,另外就是戴玉就是圖個喜歡,沒有必要講究那麼多,古人之所以講究是因為古人迷信,所以對玉過於依賴,其實這樣說是不對的,老祖宗留下的戴玉的規矩,這是文化,這不是迷信。
  •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就是我們的信仰
    現在我們中華大地各處建造大佛,金箔貼身,舉不勝舉,每一尊大佛都相伴著一個耗資巨大的寺廟,香火不斷。絕大多數人過去也僅是燒香拜佛,保自己家人平安。至於關於每尊佛的來歷和關於佛教內容本身一般人很少關注的。燒了香,拜了佛,心事就了了。出了這個門,平常日子該怎麼生活還得怎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