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家說語文| 賴瑞雲:用傳統文化滋養學生心智

2021-02-08 京師書院BigData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綱要》既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取得了顯著成效」,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強化(主要是增加比重)的要求。就語文教材(本文指常規課本)而言,其成效、問題和強化主要體現在選文和設計兩方面。 

  首先談選文。 

  最主要的成效是人選了大量優秀古詩文以及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當代名篇,並且二者構成了比較合理的比例。優秀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之一,但正如《綱要》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時代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要「與學習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亦即選文應兼顧古今中外,涵蓋上述三個「教育」、一個「借鑑」;同時,文言並不是今天的主要交際工具,現代語體文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比重應高於文言詩文,學段越靠前自然越高。就現行語文教材來看,小學正式課文基本是語體文,古詩詞主要用於背誦;初中正式課文的古詩文比例在40%左右;高中略高些,人教版必修、選修課本合在一起有50%強,其他版本總體接近50%。以上比例應基本合適。如果按照《綱要》提到的那些關鍵詞,如愛國主義,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以及團結一致、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匹夫有責、崇德弘毅等,各版教材蘊含此類傳統文化精髓的古今名篇至少佔百分之六七十;若再包括《綱要》提到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民族藝術的激賞,比例又當擴大。 

  那麼,選文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呢?《綱要》中涉及選文的主要是這句話:「適時啟動課程標準修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轉化為選文角度,具體而言是:第一,古詩文的比例可以適當提高,但調整的空間不大,原因就是如前所述的我們兼顧三個「教育」、一個「借鑑」,這個特色不宜削弱。第二,選文是否足夠優秀,足夠體現優秀傳統文化?雖然各版教材經過多次送審,層層把關,但新形勢下精益求精,也是強化之道。以上所述都不是問題的重點,第三才是重點,即現行教材沒有規定必選必學篇目,課標中最具「規定性」的表述就是推薦了背誦篇日,但這畢竟只是推薦,只要求背誦而不是深入學習,且明確說「不必都編成課文」,仍然不是硬性規定的必選必學篇,例如課標推薦了《阿房宮賦》,語文版必修有選,人教版必修就沒有選。再者,推薦的篇目,古詩多於古文,而古文的文化內涵比古詩豐富、深刻;高中推薦的古文太少,只有6篇,給人隨意之感。總之,課標和教材都沒有「規定必選必學」的意識。我認為,這才是強化傳統文化教育最可做文章的地方。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就很講究規定篇目。所謂傳統,就是既要傳承,又要有某種統一,一盤散沙、缺乏綿延不絕的核心文化是形不成強大文化傳統的。「四書五經」就是古代語文教材最終選擇的規定篇目、核心經典,必教必學。無疑,這其中不無糟粕,但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也是這樣被傳承的,其最核心的《論語》《孟子》至今仍是我們的文化瑰寶。 

  當年,葉聖陶、朱自清就十分明了一定的必讀經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葉聖陶特別讚賞朱自清從現代人的需要出發編了一本包括「四書五經」、史記漢書、辭賦名篇在內的《經典常談》。葉聖陶在該書的序中強調朱自清的觀點:「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裡,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目的,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葉聖陶進一步說:「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才不至於無本。」有「本」,有「文化」,「一脈相承」,說的就是不能丟了中華傳統文化;「必要項目」說的就是規定必學篇目。朱自清還擔心學生讀了他的「導引」就不去閱讀經典本身了,於是在白序中強調說:「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20世紀90年代末那場語文大討論中,施蟄存、錢理群、王寧、劉錫慶、王富仁、許紀霖等許多學者也都對選編一定典範篇章提出過真知灼見。施蟄存說:「我認為首先要有一個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組織全國最有權威的學者來編,選的篇目必須是適宜中學生讀的、眾所公認的名篇……使全國的青少年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語文水平。」倪文錦當年主編的《語文教育展望》就提出了著名的「定篇」說,認為這樣的定篇「不俯就任何學生」,「每個學生都應該按同樣的要求去學習它、掌握它」。 

  如能按上述學者說的,在確保一綱多本的前提下,為各版教材確定一個最具語文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因素的基本的必選必學古今名篇,那麼,篇數、比例都不必動,而名篇的教育權重增加了,核心形成了,《綱要》希望的強化傳統文化教育也就實現了。

  臺灣就是這樣做的。其課程綱要(相當於我們的課標)就規定了各版高中教材有30篇文言文必選必學,而這30篇幾乎都是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範篇章。其篇名為:《師說》《左忠毅公逸事》《廉恥》《項脊軒志》《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晚遊六橋待月記》《鬱離子選》《燭之武退秦師》《<世說新語>選》《出師表》《嶽陽樓記》《赤壁賦》《諫太宗十思疏》《唐傳奇·虯髯客傳》《始得西山宴遊記》《(裨海紀遊)選》《禮記·大同與小康》《(臺灣通史)序》《漁父》《馮諼客孟嘗君》《典論·論文》《(聊齋志異)選·嶗山道士》《諫逐客書》《蘭亭集序》《勸學》《勸和論》《鴻門宴》《與陳伯之書》《原君》《過秦論》。 

  這30篇差不多都是大陸課本中的熟面孔。臺灣整個中學的古詩文也和大陸差不多(課文總數少於大陸,古詩文比例高),如人教版112篇,臺灣康軒(含康熹)版108篇(文言文前者67篇,後者78篇),不同在於臺灣有必選必學規定篇,亦即關鍵在質變而不是量變,多幾篇少幾篇不是要害,要害在更有地位。 

  再來說設計,也就是教材怎麼處理人選課文。 

  最明顯的成效就是前文提到的背誦。我們的課標推薦了眾多優秀古詩文背誦篇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推薦背誦120篇(段),其中小學70篇,初中50篇(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分別上升為136篇(段)、75篇、61篇(段)。從背誦的角度,各教材都會將其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篇目錄入(不一定將其作為正式課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提法為「建議誦讀的篇目」,雖然只提出了14篇詩文,但都加以「等」字,如說「《詩經》,如《氓》等」,各版教材由此落實的背誦篇日都明顯多於14篇,如人教版五冊必修課本共要求背誦30篇(段)古詩文。背誦對於培養語文功底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好處眾所周知。巴金能背《古文觀止》,錢穆能背《史記》,茅盾能背《紅樓夢》,魯迅小時候就能背史書大著《綱鑑》,張恨水14歲前就能背誦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十幾種典籍。如果不是有史料記載(或是他們自己的作品,或是他人的親歷見聞,如鄭振鐸對茅盾的親自檢驗),這樣的事,簡直不敢想像。正是這樣難以置信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爛熟於心,才造就了大學者們為人、為文的傑出成就。我們不可能要求一般學生像大學者那樣記憶力那麼好,背誦那麼多,但列出那些最基本的篇目,無論是培育語文素養,還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樣做都很對頭。背誦也可按《綱要》的要求「增加比重」,那就是和上述規定篇目結合,改為「規定必背篇目」,再另推薦一批背誦篇目,由各教材白選。   

其次有成效的就是各選文的練習設計。課改十幾年,文本解讀成為語文界的熱點、重點乃至核心理念,大量選文被眾多大學專家和一線教師解讀,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被闡發,並且以各種形式轉化為課文後的練習及其相關的教參、教輔資料。這方面的成效要專文闡述。按理,這是最大成效之一,然而,現在卻是最大問題之一。我們面臨的現實是高考指揮棒,現行高考卷基本上只考背誦(默寫),一種考法是出上句(下句),要求填出下句(上句),這只要死記硬背即可;另一種考法較好,如去年全國卷I中一題「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並因此流淚嘆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就涉及理解,光死記硬背不行。真正理解這些經典名篇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必須分析,必須運用當今最熱門的武器「文本解讀」;換言之,教師必須上課,學生必須聽課,師生還要互動深入討論。這方面我們做得並不到位,原因就在於考試不考——現行高考卷的文言文閱讀題、詩歌鑑賞題、現代文閱讀題這三大閱讀大題用的都是課外材料,於是正式課文的常規閱讀教學被棄之一旁,其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就這樣被弱化,這就是《綱要》批評的「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的典型例證。趙志偉提到阮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讀文不考試(當時只考作文),故學生每以其他功課忙迫,放棄讀文。讀文既可放棄,聽講亦不認真……則國文一科等於學校虛設之課程矣。」這簡直說的就是今日之事。   

前文提出了規定篇日,所謂規定,就不光是必選,自然也是必學必教,但如果不考,這些都會落空。因此,《綱要》還有一句強化的話:「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臺灣高考卷的閱讀大題、小題,50%左右的材料取自課本。不僅最重要的三十篇文言文必考(指必從中出題,但任一篇的被考率都很高),而且同樣列為規定篇目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中的《論語》《孟子》等四書近百選段也必考。如此落實「規定」,如此剛性要求,豈敢忽悠經典?傳統文化豈能不進頭腦?福建卷也一直指定《論語》《孟子》為必考對象(考其文義理解)。當然,我們的背誦也是必考,中考、高考卷的默寫部分一律是以課標推薦背誦篇目為其出題對象的。背誦的好處自不待言,但這不夠,要考讀書,關鍵是吃透,至少認真讀原著,以做題代讀書的現象要儘快改變。 

沒有經典的滋養,不會有心智的高度;沒有文化的浸潤,不會有文明的新人。中考、高考必須面對,否則上述有關教材的一切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舉措都可能落空。考試命題應下決心把課文,尤其是規定篇日列為三大閱讀題的出題對象。當然,具體實施,還有如何突顯考查能力、如何防止猜題等種種問題,這當另文討論。

相關焦點

  • 湖北推行"朝讀經典"教育活動--讓傳統文化滋養心靈
    新學期伊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金心然的爸爸金洋收到了一份驚喜。 9月7日,湖北省中小學「朝讀經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正式啟動。湖北省教育廳要求,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省中小學每周用3個朝讀時間,每次20分鐘,組織學生誦讀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典作品;每兩周用一節課專門講析經典作品。
  • 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積澱,代代流傳下來的,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 眾家說語文 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
    為了弄清語文的功能,才有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於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
  • 中國傳統文化下談語文教師的職業理想
    一時間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創新產生了異常濃厚的興趣。立在傳統文化發揚陣地最前沿的語文教育這面旗幟是否仍在迎風飛揚,護旗手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趁著《唐宮夜宴》的熱潮,今天來談談語文教師的職業理想。 [摘要] :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徹底改變原來的功利主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切實打好語文基礎。
  • 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部編本教材的創新教學
    我國國家領導人曾提出:"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從教材和課程入手,讓傳統文化回歸中小學教育,既是對'去中國化'現象的糾偏,同時也能使中小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小編理解的"從教材和課程入手",就是挖掘教材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此為載體,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讓課堂成為學生走近、走進、走入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 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其實,所舉臺灣中學的國文試題,並不是很難,多 屬傳統文化方面的常識,只要大體接觸過一些古代典籍,讀過不少詩文名篇,具有一定的閱讀和領會能力,是不會被難住的。   博士答不來中學國文試題,除了我們多年來對傳統文化重視不夠、學生讀古代經典太少的緣故外,還與教育部門的失誤以及命題者的思路、水平有關。即 就古典詩詞知識而言,臺灣鳳山國民中學某次月考便舉出首句不入韻且有的韻腳讀音與今之讀音已不同的唐詩名篇《遊子吟》,要學生指出韻腳是哪幾個字。又如高 雄市立前金國民中學某次月考,有兩道題為:一首「五絕」加上二首「七絕」共有多少字?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激發學生興趣和提升學習能力
    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的精髓。教師必須激發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的中國文化知識,將中國文化知識與漢語課程相結合,優化課程的教學設計,並更新其教學觀念。通過各種漢語教學方法,將漢語課本知識與漢語學習傳統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寬視野,增強學生的漢語學習素養和積累,使學生的德育知識分子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 【智趣語文】用「心智圖」撬動小學應用文習作教學
    應用文習作具有一定的格式與框架,以「心智圖」優化應用文寫作格式教學,通過教師示範繪製「心智圖」,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通過微課動態呈現「心智圖」的「前世今生」,解決學生的疑惑,理解本次習作的內容及形式;最後通過學生動手模仿繪製「心智圖」,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創作出富有個性的應用文習作導圖。這一系列教學過程,旨在促進學生記憶應用文文種內容要素,寫出更多細節的應用文文本,優化習作的表達。
  • 高考語文分值將增加 傳統文化如何教?
    原標題:高考語文分值將增加 傳統文化如何教? 北京高考語文將提至180分,這一變革讓一線語文教師在欣喜的同時又倍感壓力。欣喜的是長期以來學生普遍「怠慢語文」的情況會有所好轉。然而,讓一線教師感受更多的還是各種壓力,一方面是分數提高,教學內容和方式該進行何種改變,目前沒有頭緒。
  • 在儀式感中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早晨課前誦讀,放學路隊背誦,微信群裡晾曬,各種場合展示已成為學校詩詞學習積累的亮麗風景和特色文化。每學期,各校區、各年級組還會組織不同形式的經典誦讀展示活動。「誦讀經典,既陶冶了學生的智慧人生,引領學生走進經典、品味經典,在學習中豐富內涵、滋養生命,又培養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裡綻放出新時代的活力。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大眾文化滋養人的心靈
    一個文化人的離世,引發如潮感懷,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文化現象。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過、感染過,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過自己的青春,人們不會對他如此感念。「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人們記誦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後,正是金庸武俠作品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生的對讀者心情怡養、心智啟迪、心靈溫潤的影響。
  • 重拾傳統歷史文化,可以找到滋養身心的東西!
    我們已經不再討論學習,不再討論經典,不再討論文學文化,不再討論傳統的文化藝術魅力,不再討論個體的心得,似乎他們都無用,不值錢。或者雖然有人在研究也有成果也有創新,但他們的研究和成果封閉在象牙塔,或者存在有償商業課題項目中,新的研究成果得不到更廣泛更有效的傳播、分享和普及。
  • 「學經典·愛祖國」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集微電影正式開機
    本次活動緊緊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三大領域,計劃拍攝微電影100集,劇中的小演員全部是來自瀋陽市的中小學生。確定拍攝的100個主題,涵蓋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三字經故事、抗戰故事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
  • 大語文時代,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
    「大語文」的概念下,語文科目中高考分數從150提到180,試題向閱讀理解、古詩詞等傳統文化大幅度傾斜。今年全國的語文試卷一共涉及11道作文題,其中3道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被稱為「一次不折不扣的回歸——回歸傳統文化。」
  • 優秀文化傳承呼喚大語文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在教學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是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應有之義,在語文教育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 文化隱喻:重構語文教育
    、更加豐富,它猶如基因會進入學生的血脈,會幫助學生打開宇宙之門,以獨有的方式聯繫整個世界,乃至會在實踐中逐步構建起語文的文化哲學。  這三個「永遠」的基本意思是:語文應該堅定地走在文化之路上,不知道它準確的起點在哪裡,更不知道終點在哪裡,抑或說不知道它有沒有終點。正是這「永遠」的狀態讓語文洋溢著無限的魅力,彰顯著神秘而又美好的張力。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育要讓師生處在「永遠」的狀態中,在文化中站立起來,在文化中發展起來,長成好大一棵樹,庇蔭和滋長心智,安頓好心靈。文化與語文的關係,可以作以下一些概括。
  • 讓學生用英語講解傳統文化
    ■ 時報記者 趙路暢 報導  「您的孩子能用英語講述端午節嗎?您的孩子能用英語給您介紹中國建築嗎?您的孩子能用英語表演皮影戲嗎?我們一小的學生能!」自豪地講出這番話的是開發區第一小學英語組教師楊世欣。
  • 陳春燕——用文字滋養學生心靈
    九十團學校語文教師陳春燕從教20多年來,不僅教給孩子們課本上的知識,而且給學生傳授為人處事的道理,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語文教學,寫作是學生的一大難題。多年來,陳春燕在作文教學中不斷摸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傳統文化特色課程
    他在《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中說:「只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才是原創的。」還說,「沒有傳統,哪來的原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原創精神成果,也是滋養現代學生健康成長的課程資源。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統文化課程建設。
  • 推敲漢字之美 語文老師應保護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東方網11月16日消息:寫作文錯字連篇,詞彙貧乏,用語不規範……中小學生對於自己每天都在寫、在用的漢字如今變得既熟悉又陌生,由此而引發的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淡漠,則讓不少教師感到憂心。語文課,能不能多加一點傳統文化的內容?能不能讓孩子在增加識字量的同時,更多地了解漢字背後的那些充滿魅力的語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