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時代,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

2020-08-27 青豆書坊

「大語文」的概念下,語文科目中高考分數從150提到180,試題向閱讀理解、古詩詞等傳統文化大幅度傾斜。


今年全國的語文試卷一共涉及11道作文題,其中3道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被稱為「一次不折不扣的回歸——回歸傳統文化。」



全國Ⅰ卷的作文材料直接來自《左傳》



全國Ⅱ卷的作文題引用了墨子的名言



全國新高考Ⅱ卷要求為《中華地名》寫節目主持詞


一個國家的語文科目,一定繞不過傳統文化。


為什麼提倡「大語文」?


最重大的一個現實是,孩子面對的社會環境變了。


技術和文化的發展,要求孩子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有更高理解和表達能力。


網絡和媒體的發展,讓無數的社會現實湧向眼前,對人性和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才不會在生活中迷失。


國際化的文化環境下,學習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才能在多元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身份歸屬


古詩詞、各種文化典籍的「國學」學習,已經十分普遍,但它們都是精細提煉過的理想化表達,總讓人覺得遠離生活。


這讓一直被低估的民間故事,重新閃現了它的價值。



編輯說


「這兩年在做中國經典民間故事這套書,臨睡前,我總會與孩子讀或講這些故事。


看著故事對小朋友小小心靈帶來的震撼,甚至讀完某個故事,過了大半年後,他還能回憶起故事裡觸動他的內容時,我知道: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的精彩和價值,在當代,被嚴重低估了。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責任編輯魯小彬


其實詩詞這樣的高雅文化,發展到瓶頸時,反而會向民俗文化吸取營養。因為民俗文化有最新鮮和生動的素材、文化觀念的萌芽。


不斷被改編的民間故事


孩子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各種文化產品,也和民間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大熱的動畫電影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聖歸來》,來源民間傳說。



年輕人喜歡的各種古風歌曲,更少不了民間文學的滋養,比如這首《山有木兮》,素材源出《越人歌》。


山有木兮橙光音樂 - 橙光音樂


《越人歌》也和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


90後心中的白月光《仙劍奇俠傳》,甚至金庸等人的新派武俠小說,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一部叫《蜀山劍俠傳》的小說。


這些武俠仙俠小說的背景,也是各種神魔傳奇的民間故事。


(電視劇《仙劍奇俠傳》)


(電視劇《聊齋》)


80後70後更加熟悉的《聊齋》、《梁山伯與祝英臺》、《新白娘子傳奇》等經典作品,就更是直接取材自民間傳說了。


其他國家眾多風靡世界的文化產品,同樣有很多運用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優秀案例。而且,他們通過這些文化產品,完成了優秀的文化輸出。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動漫、遊戲,就是日本像全世界輸出日本文化的最大利器。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千與千尋》,其中的重要象徵,鳥居,和各種神怪,都來自日本的神話傳說。



民間故事

離生活最近的藝術


為什麼民間傳說可以成為這麼多文化產品改編的源泉?


一方面是其中豐富的生活畫面描述、和語言保存,給了各種改編豐富的素材。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插畫)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在民間傳說中,獲得生活上的感悟。


通過民間故事背後的歷史和民族民間個性,了解自己成長的社會環境中,尤其是各種觀念,形成的歷史。


作家張大春評價傳奇小說《三言二拍》時說: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太陽底下多的是故事。這些故事讓你唏噓良久,讓你又哭又笑,細細想來,還可能和你生活有著奇妙的重疊之處。


《三言二拍》裡的故事就像火鍋裡的紅油一樣沸騰著,而你生活的車輪也正滾滾向前,呼應著幾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的人間煙火。」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伊·卡爾維諾說:「民間故事是最通俗的藝術形式,同時它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


大文豪託爾斯泰在創作完幾部曠世名著後,說了這樣一段話:


「將來的藝術家一定會明白:創作一則優美的故事、一首好歌,或是編寫人人能懂的傳奇、謎語和笑話,可能比創作長篇小說和交響樂更重要。」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插畫)


專為學生選編的民間故事


這種文化修養上的積累,呼應了近年日益被重視的「素質教育」,中小學教材和教育部指定課外閱讀書目中,也出現了很多民間故事的身影。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中,就有71個故事入選統編中小學教材和教育部指定課外閱讀書目,有成語典故的來源,有文化古蹟的傳說,有歷史名人的傳奇,有地方風俗的故事。


(部分入選篇目)


並且,民間故事的特色決定,它更適合孩子。


和經典名著相比,經典民間故事短小精悍、意境深遠,「字裡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


我們可以不用擔心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讀和講。


和歷史故事相比,《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中不僅包括帝王將相、謀士名臣的歷史故事,更包括正史中缺乏的文化名流、地方官紳、俠客義士、工匠藝人、普通百姓,以及人與神鬼仙佛之間的故事。


孩子可以更豐盛地體會古代各色人物的生活百態和思想情感,更好地理解身邊的世俗人情,形成更包容、更智慧的心性。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的可貴之處更在於,譯寫忠於典籍原作,尊重故事講述年代的歷史真實性,不按照今人的價值觀隨意刪減、改編;同時照顧到了今天的閱讀習慣和趣味。



比如,在《李寄斬蛇》故事中,李寄自告奮勇應徵祭蛇的原因,和爹娘重男輕女有關,有的版本做了符合今天男女平等價值觀的改動。


但是顧先生保留了李寄的心理描寫:「爹娘有了6個女兒,卻像斷子絕孫似的」。


李寄理解了爹娘延續家族血脈這一深入骨髓的想法,願意把自己賣給官府、應徵祭蛇,盡女兒之心、為爹娘貼補家用。


這個故事會讓孩子感受到,古今女性生活境遇的差異,而這個落差正好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古今價值觀的變遷,感受人性至情至愛、勇敢智慧的光輝。


歷史故事書和民間故事書互補閱讀,孩子對歷史、對現實、對人情世故的理解,不會是空洞的,而是切實的。


從這個例子,延伸出民間故事還有一個錦上添花的特色,是我非常喜歡的特點:對善惡美醜,豐富人性的展現。


故事到頭,無非人性


如何帶孩子看到現實中的醜惡,教孩子面對醜惡保持善良,是讓父母頭疼的問題。


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社會事件常常猝不及防砸到眼前,對缺乏判斷力的孩子,更是考驗。


這些背後都是一個問題:如何認識人性


文明在進化,情感和人性卻始終如一:一千年前的人有著人性的光輝或是致命的弱點,一千年後的人也一樣。


——張大春


如同《李寄斬蛇》中的重男輕女,《文摯之死》中君權對普通百姓的壓迫,皇帝的草菅人命。


這些正史名著中也許不會出現的生動描寫,在民間故事中,以傳奇的形式保留了下來。


也許你會擔心,這些不夠「真善美」的故事,會嚇到孩子。


但通過這些故事,「你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在溫暖的臥房裡勇闖黑森林,實際上是在培養他一顆強大的心,去承受一整天下來他記累積的緊張、混沌的思緒和不安的情緒。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的很多童謠童話,都充滿不公和殘暴,所謂「黑童話」。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浩漫蕪雜,散落在中華大地廣袤無垠的鄉野中,淹沒在汗牛充棟的各種歷史典籍中。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由我國著名民俗學家顧希佳,在數十年如一日的歷代典籍閱讀和研究中,專為青少年甄選、譯寫和編著了從上古秦漢到清朝的200個經典民間故事。


(摒棄了民間故事中暴力、色情等不太合適孩子閱讀的內容)



從1979年起,顧爺爺從浩瀚的歷史典籍中,查閱過兩千多萬字的資料(古人惜字如金,今日的兩千多萬字實在難與典籍的兩千多萬字相比);


整理挑選出348萬字的《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多次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山花獎」與「百花獎」「金鷹獎」等齊名為我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



為了這套專門給孩子打造的《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既有精彩的成語典故和歷史故事;也有名臣將相、名賢隱士、地方官紳、市井百姓和文化古蹟的故事。


既有大唐風貌、俠客豪氣,也有兵荒馬亂的年代,悲壯的氣節和堅守,迷失與悔悟。


我們翻遍了《辭海》《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後,對裡面的生僻字添加了拼音,對古代歷史文化常識做了權威注釋,方便父母和孩子們閱讀。


我們還尋覓了幾十位插畫師和畫家,最終邀請了知名青年書畫家高西浪和插畫師孫萬帥為全書手繪精美插畫75幅。


讀著古老故事,欣賞著融合傳統國畫和現代審美的配圖,圖文相得益彰,故事躍然紙上。


相關焦點

  • 大語文時代,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從漢字到詩詞,從中國結到水墨畫,從泥人張到京劇,無一不是中國人的財富和驕傲。隨著國家教育部對語文、對閱讀的重視,這些傳統文化更應該從小植入孩子們的心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關於傳統文化的繪本,將先輩留下的源遠流長、博大精神的中華文化繼續傳承。
  • 優秀文化傳承呼喚大語文教育
    大語文的教學,基於文字、文學教育,但又不囿於此,應該秉持「知人論世」理念,在教學中大量融入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人物紀傳體的形式,從時代背景入手,引出文化名人;從人物的不同人生階段帶入對於代表作品的賞析,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提升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培養對事對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對美的欣賞和感受能力,從而提升個人修養,培養人文情懷。
  • 大語文時代有哪些「七十二變」
    「大語文」這個詞最早由已故特級語文教師張孝純老師提出,大語文的「大」是相對於傳統語文課而言大語文時代,教材有變化? 使用新教材的語文有什麼值得家長關注的重大變化呢?大量增加古詩文,新的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128篇,增加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
  • 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其實,所舉臺灣中學的國文試題,並不是很難,多 屬傳統文化方面的常識,只要大體接觸過一些古代典籍,讀過不少詩文名篇,具有一定的閱讀和領會能力,是不會被難住的。他們要求學生能 夠掌握傳統詩詞的基本知識和閱讀方法。而內地語文考試關於古典詩詞的內容,往往有些教人摸不著頭腦,甚感奇怪。這裡且以2001年高考全國語文試卷的有關 內容為例來作分析,即可見一斑。   2001年高考全國語文試卷,所出古典詩詞為唐代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命題者同時舉出四首詩,要考生指出哪一首與《賦得暮雨送李胄》 「寫法相同」。
  • 傳統文化回歸倒推語文教學改革 專家:閱讀是語文教育之本
    我認為,最根本、也是最緊迫的措施之一,就是從立德樹人的百年大計出發,重新審視並評估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道德文化教育的價值,並用嶄新的思路重新編撰我國中小學的教育大綱,全面更新中小學歷史文化和傳統道德的教育內容,重點是修訂好中小學語文、歷史和政治的教科書,包括補充教材和課外閱讀的選擇。
  • 歡迎「大語文」時代的來臨
    什麼是「大語文「?其實就是最全面最系統的語文知識綜合能力的學習訓練,並不是單一的字、詞、句,讀、背、寫。學好語文也是成就人生的基本功。我們從小到老都離不開語文。在家庭和事業中的表達如果沒有語文功底可能就收不到好的效果,在實實在在的基礎上還要會把話說到好處,知識需要恰當的表達,能說善辯也是一門語文功課,說的有道理,辯的無懈可擊,都與語文水平有著直接關係。語文素養的積累絕不是一日之功。
  • 高考語文分值將增加 傳統文化如何教?
    原標題:高考語文分值將增加 傳統文化如何教? 北京高考語文將提至180分,這一變革讓一線語文教師在欣喜的同時又倍感壓力。欣喜的是長期以來學生普遍「怠慢語文」的情況會有所好轉。然而,讓一線教師感受更多的還是各種壓力,一方面是分數提高,教學內容和方式該進行何種改變,目前沒有頭緒。
  • 中國傳統文化下談語文教師的職業理想
    一時間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創新產生了異常濃厚的興趣。立在傳統文化發揚陣地最前沿的語文教育這面旗幟是否仍在迎風飛揚,護旗手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趁著《唐宮夜宴》的熱潮,今天來談談語文教師的職業理想。 [摘要] :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徹底改變原來的功利主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切實打好語文基礎。
  • 大語文時代,孩子不可錯過的古文進階課!
    近年來,古文在語文學習和考試中,佔比越來越大。古文本身很容易拿分,可是很多學生家長會關注孩子的現代文閱讀,卻忽略了古文。
  • 小學到高中不可不知的:1000個國學知識匯總,家有學生建議收藏
    小學到高中不可不知的:1000個國學知識匯總,家有學生建議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歷經眾多朝代更替,因此也留下國學知識,這些國學知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集中體現,而學習國學,也是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 大語文時代,語文科目獨大,其他科任教師盡然偷著樂,不怕擠佔嗎
    從近年各地中高考出題趨勢來看,「大語文」概念已非常突出,一是課外拓展內容增多;二是重視傳統文化積累;三是對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求大大提升。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每節課上單獨學一篇文章,做幾個固定練習題,出幾道死板且不能打開學生知識面的語文課已成歷史,被稱為「大語文」的時代已悄然成為一種新生事物矗立在我們面前。
  • 眾家說語文| 賴瑞雲:用傳統文化滋養學生心智
    優秀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之一,但正如《綱要》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時代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要「與學習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亦即選文應兼顧古今中外,涵蓋上述三個「教育」、一個「借鑑」;同時,文言並不是今天的主要交際工具,現代語體文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比重應高於文言詩文,學段越靠前自然越高。
  • 一場語文學習的「能動性」革命,豆神大語文開啟教育體系4.0時代
    豆神教育董事長池燕明,豆神教育副董事長、黨委書記王輝,青年語文教育家、豆神教育CEO竇昕,豆神教育副總裁、董秘張亮,豆神教育副總裁全婷婷,戰略合作夥伴粵民投段然女士,豆神教育副總裁、全國分校總校長朱雅特、豆神大語文副總裁邵鑫,未來文學文化公益計劃發起人、思晨倡議寫作創始人陳思,庖丁閱讀、快解閱讀創始人齊白,豆神大語文副總裁、豆神學習法項目CEO宋振華,豆神大語文副總裁金鑫,豆神大語文加盟事業部總經理胡劍
  • 大語文4.0發布豆神魔法世界,開啟教育與創新文化雙引擎時代
    7月13日晚8點,「一盤大棋——豆神魔法世界開啟暨豆神大語文4.0發布會」在豆神官網、央廣網、央廣雲聽app、百視通全平臺、愛奇藝、中國聯通融媒體等多平臺同步直播。豆神教育總裁、豆神大語文創始人竇昕在會上發布了豆神泛文化創新體系「豆神魔法世界」,並宣布豆神教育體系進入4.0時代。
  • 高考語文,創新傳統熔於一爐,作文寫出「文化範」!
    把創新與傳統熔於一爐,高考作文寫出「文化範」,分數自然不會低!考場作文就事論事適當發揮的寫法,可以保證我們拿到一個非常可以的分數,但是對於擅長語文的學霸們,則可能顯得招數過於普通,而失掉衝刺高分的機會。
  • 101教育丨少年強則國強——大語文時代,重拾文化利劍
    ,而最有代表性的學科就要數語文了,因此孩子學好語文就是掌握了通往文化世界的秘鑰。修訂後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從學科育人價值的角度,提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的方向,這表明語文學科更注重核心素養。大語文,應運而生。
  • 亂改古詩詞:給傳統文化「下毒」?
    ,有人說,綜藝影視亂改詩詞古語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還有人說,這是在給傳統文化「下毒」。  不能一點不正經  張 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有人說,現在是一個解構的時代,也是一個娛樂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過去正經嚴肅的東西,難免會遭遇玩笑式解構,或者以解構的名義,玩笑化了。中國的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詩歌,從來都是載道性的文化要素。
  • 高途課堂:大語文時代跟誰學?培養孩子語文素養四要素
    近年來,語文越來越受到重視,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就提出了「大語文時代」的概念。在中高考的改革中,有人提出將語文在試卷的佔比由原來的150分提高到300的建議。「不管這一意見最後是否能夠落實,這都表明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跟誰學旗下高途課堂初中部負責人表示。
  • 廣州民俗文化不可不知的寓意
    編者按:民俗文化中蘊藏著一種溫暖,這溫暖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國家,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普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搶救工作開始興起。而民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隨著賴以生存延續的環境的變化以及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文化傳播媒體的發達,一些新型的現代藝術文化形式的產生與傳播,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正處於一個萎縮、逐漸消失的階段。搶救、保護民俗文化的活動層出不窮。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 適合2-6歲孩子的古詩詞攻略,幫助孩子提前應對大語文時代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來臨,古詩文已經變得舉足輕重。從2019年9月開始,全國統一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不同以往,小學一年級開始首次加入古詩。小學六個年級的古詩文共有124篇,比原來的人教版增加了55篇,增幅達80%,約佔課文總數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