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的概念下,語文科目中高考分數從150提到180,試題向閱讀理解、古詩詞等傳統文化大幅度傾斜。
今年全國的語文試卷一共涉及11道作文題,其中3道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被稱為「一次不折不扣的回歸——回歸傳統文化。」
全國Ⅰ卷的作文材料直接來自《左傳》
全國Ⅱ卷的作文題引用了墨子的名言
全國新高考Ⅱ卷要求為《中華地名》寫節目主持詞
一個國家的語文科目,一定繞不過傳統文化。
為什麼提倡「大語文」?
最重大的一個現實是,孩子面對的社會環境變了。
技術和文化的發展,要求孩子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有更高理解和表達能力。
網絡和媒體的發展,讓無數的社會現實湧向眼前,對人性和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才不會在生活中迷失。
國際化的文化環境下,學習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才能在多元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身份歸屬。
古詩詞、各種文化典籍的「國學」學習,已經十分普遍,但它們都是精細提煉過的理想化表達,總讓人覺得遠離生活。
這讓一直被低估的民間故事,重新閃現了它的價值。
編輯說
「這兩年在做中國經典民間故事這套書,臨睡前,我總會與孩子讀或講這些故事。
看著故事對小朋友小小心靈帶來的震撼,甚至讀完某個故事,過了大半年後,他還能回憶起故事裡觸動他的內容時,我知道: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的精彩和價值,在當代,被嚴重低估了。」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責任編輯魯小彬
其實詩詞這樣的高雅文化,發展到瓶頸時,反而會向民俗文化吸取營養。因為民俗文化有最新鮮和生動的素材、文化觀念的萌芽。
不斷被改編的民間故事
孩子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各種文化產品,也和民間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大熱的動畫電影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聖歸來》,來源民間傳說。
年輕人喜歡的各種古風歌曲,更少不了民間文學的滋養,比如這首《山有木兮》,素材源出《越人歌》。
山有木兮橙光音樂 - 橙光音樂
《越人歌》也和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
90後心中的白月光《仙劍奇俠傳》,甚至金庸等人的新派武俠小說,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一部叫《蜀山劍俠傳》的小說。
這些武俠仙俠小說的背景,也是各種神魔傳奇的民間故事。
(電視劇《仙劍奇俠傳》)
(電視劇《聊齋》)
80後70後更加熟悉的《聊齋》、《梁山伯與祝英臺》、《新白娘子傳奇》等經典作品,就更是直接取材自民間傳說了。
其他國家眾多風靡世界的文化產品,同樣有很多運用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優秀案例。而且,他們通過這些文化產品,完成了優秀的文化輸出。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動漫、遊戲,就是日本像全世界輸出日本文化的最大利器。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千與千尋》,其中的重要象徵,鳥居,和各種神怪,都來自日本的神話傳說。
民間故事
離生活最近的藝術
為什麼民間傳說可以成為這麼多文化產品改編的源泉?
一方面是其中豐富的生活畫面描述、和語言保存,給了各種改編豐富的素材。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插畫)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在民間傳說中,獲得生活上的感悟。
通過民間故事背後的歷史和民族民間個性,了解自己成長的社會環境中,尤其是各種觀念,形成的歷史。
作家張大春評價傳奇小說《三言二拍》時說: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太陽底下多的是故事。這些故事讓你唏噓良久,讓你又哭又笑,細細想來,還可能和你生活有著奇妙的重疊之處。
《三言二拍》裡的故事就像火鍋裡的紅油一樣沸騰著,而你生活的車輪也正滾滾向前,呼應著幾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的人間煙火。」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伊·卡爾維諾說:「民間故事是最通俗的藝術形式,同時它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
大文豪託爾斯泰在創作完幾部曠世名著後,說了這樣一段話:
「將來的藝術家一定會明白:創作一則優美的故事、一首好歌,或是編寫人人能懂的傳奇、謎語和笑話,可能比創作長篇小說和交響樂更重要。」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插畫)
專為學生選編的民間故事
這種文化修養上的積累,呼應了近年日益被重視的「素質教育」,中小學教材和教育部指定課外閱讀書目中,也出現了很多民間故事的身影。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中,就有71個故事入選統編中小學教材和教育部指定課外閱讀書目,有成語典故的來源,有文化古蹟的傳說,有歷史名人的傳奇,有地方風俗的故事。
(部分入選篇目)
並且,民間故事的特色決定,它更適合孩子。
和經典名著相比,經典民間故事短小精悍、意境深遠,「字裡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
我們可以不用擔心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讀和講。
和歷史故事相比,《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中不僅包括帝王將相、謀士名臣的歷史故事,更包括正史中缺乏的文化名流、地方官紳、俠客義士、工匠藝人、普通百姓,以及人與神鬼仙佛之間的故事。
孩子可以更豐盛地體會古代各色人物的生活百態和思想情感,更好地理解身邊的世俗人情,形成更包容、更智慧的心性。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的可貴之處更在於,譯寫忠於典籍原作,尊重故事講述年代的歷史真實性,不按照今人的價值觀隨意刪減、改編;同時照顧到了今天的閱讀習慣和趣味。
比如,在《李寄斬蛇》故事中,李寄自告奮勇應徵祭蛇的原因,和爹娘重男輕女有關,有的版本做了符合今天男女平等價值觀的改動。
但是顧先生保留了李寄的心理描寫:「爹娘有了6個女兒,卻像斷子絕孫似的」。
李寄理解了爹娘延續家族血脈這一深入骨髓的想法,願意把自己賣給官府、應徵祭蛇,盡女兒之心、為爹娘貼補家用。
這個故事會讓孩子感受到,古今女性生活境遇的差異,而這個落差正好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古今價值觀的變遷,感受人性至情至愛、勇敢智慧的光輝。
歷史故事書和民間故事書互補閱讀,孩子對歷史、對現實、對人情世故的理解,不會是空洞的,而是切實的。
從這個例子,延伸出民間故事還有一個錦上添花的特色,是我非常喜歡的特點:對善惡美醜,豐富人性的展現。
故事到頭,無非人性
如何帶孩子看到現實中的醜惡,教孩子面對醜惡保持善良,是讓父母頭疼的問題。
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社會事件常常猝不及防砸到眼前,對缺乏判斷力的孩子,更是考驗。
這些背後都是一個問題:如何認識人性。
文明在進化,情感和人性卻始終如一:一千年前的人有著人性的光輝或是致命的弱點,一千年後的人也一樣。
——張大春
如同《李寄斬蛇》中的重男輕女,《文摯之死》中君權對普通百姓的壓迫,皇帝的草菅人命。
這些正史名著中也許不會出現的生動描寫,在民間故事中,以傳奇的形式保留了下來。
也許你會擔心,這些不夠「真善美」的故事,會嚇到孩子。
但通過這些故事,「你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在溫暖的臥房裡勇闖黑森林,實際上是在培養他一顆強大的心,去承受一整天下來他記累積的緊張、混沌的思緒和不安的情緒。」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的很多童謠童話,都充滿不公和殘暴,所謂「黑童話」。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浩漫蕪雜,散落在中華大地廣袤無垠的鄉野中,淹沒在汗牛充棟的各種歷史典籍中。
《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由我國著名民俗學家顧希佳,在數十年如一日的歷代典籍閱讀和研究中,專為青少年甄選、譯寫和編著了從上古秦漢到清朝的200個經典民間故事。
(摒棄了民間故事中暴力、色情等不太合適孩子閱讀的內容)
從1979年起,顧爺爺從浩瀚的歷史典籍中,查閱過兩千多萬字的資料(古人惜字如金,今日的兩千多萬字實在難與典籍的兩千多萬字相比);
整理挑選出348萬字的《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多次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山花獎」與「百花獎」「金鷹獎」等齊名為我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
為了這套專門給孩子打造的《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既有精彩的成語典故和歷史故事;也有名臣將相、名賢隱士、地方官紳、市井百姓和文化古蹟的故事。
既有大唐風貌、俠客豪氣,也有兵荒馬亂的年代,悲壯的氣節和堅守,迷失與悔悟。
我們翻遍了《辭海》《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後,對裡面的生僻字添加了拼音,對古代歷史文化常識做了權威注釋,方便父母和孩子們閱讀。
我們還尋覓了幾十位插畫師和畫家,最終邀請了知名青年書畫家高西浪和插畫師孫萬帥為全書手繪精美插畫75幅。
讀著古老故事,欣賞著融合傳統國畫和現代審美的配圖,圖文相得益彰,故事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