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圖」,又叫思維導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寫作支架是整合、嵌入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顯性的學習支持系統,是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搭建的「腳手架」。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應用文寫作,有必要通過設置支架,使其快速掌握應用文寫作知識,提升寫作能力。利用「心智圖」引導學生整理歸納應用文寫作的理論知識,設計各種文體的格式模板供學生模仿學習等。基於小學生應用文習作現狀分析,通過「心智圖」,輔助孩子釐清習作脈絡,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應用文習作水平。
(一)建構基於整體的習作框架,呈現思維軌跡
框架是學生應用文習作教學的第一步,然後才能將文本內容、文本結構、局部詞語、敘述角度、敘述方式以完整的印象留存於腦海之中,讓思維可視化。這種能力的形成,有利於打通寫作、構思兩者的通道,讓應用文習作教學一以貫之,提升學生習作謀篇布局的能力。
1.運用導圖選材,豐富儲備
習作前確定主題、組織學生選取材料是指導習作的第一步,而「心智圖」把放射性思維外化出來,適應了寫作的這一需求,指向了習作的框架。通過「心智圖」為應用文習作拓展尋找素材空間,並提供多項選擇。經過「心智圖」的梳理,在學生的頭腦中選擇素材的範圍廣泛,可寫的內容也豐富了。同時,在不斷地思考「中心點」輻射出去的內容時,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成果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彰顯。如教學二上應用文習作《學寫留言條》時,學生第一次接觸應用文習作,要降低習作的難度,通過「心智圖」明確留言的對象、內容及格式,內容及要求在圖上一目了然,適合二年級學生的寫話特點。
(圖2:《學寫留言條》習作選材導圖)
2.運用導圖梳理,打通思路
應用文寫作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在生活及工作中面對現實的認識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基本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學生習作要按一定的思路寫下去,才能使作文條理清晰、主題突出。因此在審題、立意時一定要理清思路,主題明確。確定了寫什麼後,就要琢磨怎麼寫。如六上《學寫倡議書》中,通過「心智圖」梳理倡議的思路,看到問題、倡議解決問題,這樣的導圖習作支架有助於學生對倡議書習作的精準掌握。當確定倡議內容後,學生還可以結合內容繪製「心智圖」,更具有直觀性和針對性。
(圖3:《學寫倡議書》習作梳理導圖)
3.運用導圖發散,落實表達
「心智圖」作為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與人的大腦處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應用文習作具有一定的格式與框架,以「心智圖」優化應用文寫作格式教學,通過教師示範繪製「心智圖」,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通過微課動態呈現「心智圖」的「前世今生」,解決學生的疑惑,理解本次習作的內容及形式;最後通過學生動手模仿繪製「心智圖」,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創作出富有個性的應用文習作導圖。這一系列教學過程,旨在促進學生記憶應用文文種內容要素,寫出更多細節的應用文文本,優化習作的表達。如五下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中,通過畫漢字起源的調查報告「心智圖」、出示建議書的格式「心智圖」,學生既能牢固掌握應用文的格式,又拓寬了習作的表達。
(圖4:建議書導圖)
(二)架構基於「用」的策略,指向讀者視角
應用文教學與其他習作教學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教師在進行應用文習作教學時,要結合應用文的特點,遵循學生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時,要體現讀者意識,突出應用文「用」的本質,從而掌握規律、弄清格源。
1.從「習作製造」走向「語境需求」——創設「用」的情境
在教學語境中,「情境」=「情」+「境」,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場景,以引發學生的態度體驗,讓學生基於真實的需求、問題、生活,走向應用習作的「語境需求」,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
(表2:應用文習作內容情境舉例)
2.從「結果指向」走向「過程引領」——驅動「用」的任務
任務驅動法最根本的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應用文教學中,任務驅動法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習作熱情。在學寫研究性報告和學寫策劃書一類的應用文時,任務下達後,建議學生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或是走出校門進行調查走訪,為完成習作搜集積累資料。習作中,同學間可以相互合作,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輕「結果指向」重「過程引領」,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
3. 從「習作知識」走向「寫作支架」——給予「用」的範文
「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的實踐才能形成。」範文引路法就是以習作教材中的範文作為教學媒介指導學生習作的方法。比如教學縮寫故事,教師先和學生一起學習教材中摘錄、刪減、改寫、概括四種縮寫的方法,從「習作知識」走向「寫作支架」,然後引導學生結合範文《牛郎織女》的縮寫與原文進行對照,看看保留了什麼,刪減了什麼,哪些句子是概括,哪些句子是改寫。學生於分析、品讀中進一步掌握縮寫的方法與要領,特別要揣摩應用文簡潔平易的表達,避免追求辭藻、浮華虛誇的文風,為後面順利進行縮寫打好基礎。
4. 從「自我修改」走向「面向讀者」——創新「用」的評析
評析修改法是學生在對照、分析和自我糾錯中進行學習的方法。評析可以是自評,將自己的習作跟教材中的例文或是教師撰寫的範文進行對比;可以是互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評析同伴的習作;也可以是師評,教師從應用文的格式、內容、語言表達進行對比分析,還要指導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完善,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評析和糾錯中提升習作水平。評析修改還可以針對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給學生呈現內容上有錯誤、表格上不規範、表達上不準確的例文,讓學生找尋其中的錯誤進行修改,進而促進學生牢牢掌握寫作要領。如小學語文教學大師於永正老師在《轉述「通知」及寫「留言條」》課的結尾,就創設了真實的評價,讓應用文習作應需而寫。
(於老師剛評改完學生們的留言條,內容為:通知鄧老師明天上午8點,到中心校參加廣播操比賽。要求穿紅毛衣、白褲子、白球鞋、白襪子,千萬別遲到。此時,鄧老師推門而入。)
【於永正老師教學片段】
於:您早來一會兒,我們就不必費這麼大的事了!
鄧:怎麼回事?
杜同學:鄧老師,趙校長找您,通知您明天上午8點到中心校參加比賽,(師插話:參加廣播操比賽)要穿紅毛衣、白褲子、白球鞋、白襪子。千萬別遲到。)
於:這個小朋友說得比較清楚,進步不小。誰再說一遍?(又有一名學生說)
於:鄧老師,我們怕您不來,所以給您寫了個留言條。
鄧:那好,請讀給我聽聽吧!(鄧老師指了兩名學生讀留言條)
鄧:小朋友寫得真好!謝謝你們!明天我一定準時參加比賽,爭取拿第一!下課請把寫好的留言條都交給我,看誰寫得最好。
於老師通過讓學生「實戰」使得學生應用文習作從「自我修改」走向「面向讀者」,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找到自身應用文習作的「最近發展區」,從而作一次次「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向上嘗試。
(三)搭建「用」的平臺,豐富應用天地
應用文需要在具體情境中使用,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他們搭建「用」的平臺,從而內化應用文習作要素,明晰習作策略,讓他們在實際運用中感受應用文的價值,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與情感。
(圖5:搭建「用」的平臺)1.勾連家庭生活,拓寬「用」的廣度
應用文在家庭生活中的使用比較廣泛,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電使用說明書、購房合同、房間設計方案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抓住時機進行應用文的練寫,拓寬「應用」的廣度。
2.聯結校園生活,沉潛「用」的深度
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教師可精心捕捉校園生活契機為學生創設習作情境,激發習作興趣。如圍繞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讀書活動,可開展應用文寫作的系列活動:向同學老師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寫一篇讀後感、給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一封信、撰寫「激勵我的一本書」演講稿、圍繞演講活動寫一則日記等,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不僅感受著閱讀的快樂,而且在情境中能加深對多種應用文的了解和運用。
3.連結社會生活,涵養「用」的溫度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語文實踐。」除了教材規定的應用文習作,教師還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親歷、體驗、問題解決及反思等過程中,讓應用文紮根生活的土壤。
(1)求「真」,感受生活的本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下疫情,針對學生生活實際,寫一份關於《新冠肺炎知多少》的調查報告,從而立體地感受生活的不同面。
(2)尋「新」,觀察生活的不同。教師同樣可以結合疫情讓學生調查「逆行」的醫務工作者、基層工作者等,尋找到與「我」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選擇一位最想了解的英雄給他寫一封信。
(3)察「微」,留心生活的細節。在疫情期間,通過「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見證中國速度,學生可以以此為素材撰寫介紹「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概況的應用文習作,以學生微小的視角展現祖國的宏大變化。
通過滲透日常連結學生的社會生活,關注社會時事動態,涵養「應用」的溫度,豐富「應用」的鮮活性。教師也要明確小學應用文習作教學的意義,明白教應用文習作同樣也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同樣,也可以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同樣能體現出學生對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應用文習作教學中運用「心智圖」搭建應用文習作的支架,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把思維可視化,搭建了應用文習作的梯度拾級而上,讓習作變為學生的自發行為,極大地了學生的創造力,成為應用文習作教學的「軟著陸」。教師要結合「心智圖」,發散學生習作思維、釐清步驟與格式、細化習作內容,讓應用文習作真正為用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