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兒童時期的社交,會影響20年後的成就。
老輩人總說,孩子三歲看老,雖然有些誇張,但孩子們的表現,多少都能看到他們長大後的發展。
有些孩子從小非常聰明,樂於助人,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小時候就古靈精怪的,活潑可愛,非常招人喜歡。
而有些孩子內向靦腆,見到陌生人從不敢主動說話,不知道分享,也不懂得照顧其他人情緒,這種性格的孩子,一般都不受歡迎。
看過《爸爸去哪兒》的都知道,小嗯哼在節目中就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社交能力,儘管年齡不大,但說起話來頭頭是道,舉止行為也非常暖心。
節目開始沒幾分鐘,就與「小暖男」Jasper玩成了朋友,甚至和Jasper的爸爸山雞哥也能玩成朋友,稱兄道弟的樣子非常可愛。
在單人採訪的過程中,Jasper和max都主動表示「嗯哼是我的好朋友」,小嗯哼的社交能力可想而知。
而這樣主動的孩子並沒有被網友反感,甚至很多人都非常羨慕嗯哼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很羨慕這種社交能力。
生活中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特點非常明顯,不僅待人熱情樂於助人,看到別人遇到麻煩也會主動伸出援手,無論成績好壞的孩子,他都能打成一片。
有這些特點的孩子,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緣好」,特點就是情商好,會說話會做事。
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人緣好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獲得他人幫助。
3歲時開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意義
有數據顯示,和同齡人玩得好的孩子,會更容易得到老師和他人的喜歡,在成績上的表現也非常好。
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在3歲前的社交圈只是以家人為重,就算有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孩子們也沒有「社交」這個概念。
但其實0-3歲是孩子早期社交的萌芽期,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表現,大致就能看到他們以後的社交能力。
比如1-2歲的寶寶會主動接觸其他寶寶,開始有簡單的交流,喜歡模仿其他寶寶的行為。
如果你的寶寶在2歲時就已經表現出非常主動的社交行為,家長就需要開始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了。
而3歲時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僅是因為此時孩子們需要上幼兒園,會接觸更多的人,還因為此時他們會有固定的小團體,相互之間有相同的興趣和目標。
作為家長,如何幫孩子建立早期社交?
給足孩子安全感當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會非常主動的做一些事,心中有愛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作為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交流,要對孩子的問題和情緒有所回應,適當的時候可以安撫、親吻他們,這些行為都可以給足孩子安全感。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享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是非常直白的告訴他們,這個玩具必須給弟弟妹妹玩,而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事,讓孩子能切身體會分享的意義。
比如全家人在吃水果的時候,有些孩子會抱起水果盤自己吃,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他們:大家都很喜歡吃這個水果,為了公平,你需要放下水果盤,給大家一起分享。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孩子不懂分享,非常自私,喜歡打人,都是不懂換位思考造成的,家長別看孩子小,其實他們什麼都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揪媽媽頭髮,媽媽也可以揪孩子的頭髮,讓他體會「疼」是什麼感覺,下次他們就不敢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很多問題,或許對家長來說都不是難題,可對於任何事都是第一次的孩子來說,真不知道如何解決。
就比如:
什麼是交朋友?
如何與小朋友相處?
什麼是分享?
怎樣與小朋友分享?
為什麼小朋友突然不開心?
為什麼小朋友突然哭了?
看到小朋友的不好行為,應該怎麼做?
等等……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問題,都需要家長給出答案和解決方法。
那麼,孩子的社交能力,到底如何培養呢?
首先,讓孩子學會分享在任何群體中,能主動分享零食的孩子,一般更容易與人打成一片,而分享好吃的也是孩子們交朋友的方法之一。
孩子之間的友誼並不複雜,有時候一塊蛋糕,一袋薯片,就能交到很好的朋友,如果有人被欺負,朋友們會一起抵抗。
其次,教會孩子如何說話經常聽人說,會做事的不如會說話的,有些人事未必能做到,但話會先說出來,給別人的感覺就會非常好。
這是情商高的表現,也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教會孩子說話也很重要,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人孤立。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表揚、誇讚、恭賀、道歉等說話方式,如果實在學不會,多傾聽別人說話也是可以的。
最後,學著幫助別人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封閉的孤島,我們要學會讓孩子敞開自己,主動接納別人,而接納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幫助他們。
樂於助人的孩子一定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同樣也能獲得好人緣,獲得別人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永遠是相互的,只有懂得幫助他人的人,才能獲得更多人的幫助。
今日話題:你會重點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