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希望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時應培養社交能力

2020-12-15 羊駝媽媽

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兒童時期的社交,會影響20年後的成就。

老輩人總說,孩子三歲看老,雖然有些誇張,但孩子們的表現,多少都能看到他們長大後的發展。

有些孩子從小非常聰明,樂於助人,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小時候就古靈精怪的,活潑可愛,非常招人喜歡。

而有些孩子內向靦腆,見到陌生人從不敢主動說話,不知道分享,也不懂得照顧其他人情緒,這種性格的孩子,一般都不受歡迎。

看過《爸爸去哪兒》的都知道,小嗯哼在節目中就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社交能力,儘管年齡不大,但說起話來頭頭是道,舉止行為也非常暖心。

節目開始沒幾分鐘,就與「小暖男」Jasper玩成了朋友,甚至和Jasper的爸爸山雞哥也能玩成朋友,稱兄道弟的樣子非常可愛。

在單人採訪的過程中,Jasper和max都主動表示「嗯哼是我的好朋友」,小嗯哼的社交能力可想而知。

而這樣主動的孩子並沒有被網友反感,甚至很多人都非常羨慕嗯哼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很羨慕這種社交能力。

生活中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特點非常明顯,不僅待人熱情樂於助人,看到別人遇到麻煩也會主動伸出援手,無論成績好壞的孩子,他都能打成一片。

有這些特點的孩子,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緣好」,特點就是情商好,會說話會做事。

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人緣好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獲得他人幫助。

3歲時開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意義

有數據顯示,和同齡人玩得好的孩子,會更容易得到老師和他人的喜歡,在成績上的表現也非常好。

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在3歲前的社交圈只是以家人為重,就算有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孩子們也沒有「社交」這個概念。

但其實0-3歲是孩子早期社交的萌芽期,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表現,大致就能看到他們以後的社交能力。

比如1-2歲的寶寶會主動接觸其他寶寶,開始有簡單的交流,喜歡模仿其他寶寶的行為。

如果你的寶寶在2歲時就已經表現出非常主動的社交行為,家長就需要開始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了。

而3歲時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僅是因為此時孩子們需要上幼兒園,會接觸更多的人,還因為此時他們會有固定的小團體,相互之間有相同的興趣和目標。

作為家長,如何幫孩子建立早期社交?

給足孩子安全感當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會非常主動的做一些事,心中有愛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作為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交流,要對孩子的問題和情緒有所回應,適當的時候可以安撫、親吻他們,這些行為都可以給足孩子安全感。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享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是非常直白的告訴他們,這個玩具必須給弟弟妹妹玩,而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事,讓孩子能切身體會分享的意義。

比如全家人在吃水果的時候,有些孩子會抱起水果盤自己吃,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他們:大家都很喜歡吃這個水果,為了公平,你需要放下水果盤,給大家一起分享。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孩子不懂分享,非常自私,喜歡打人,都是不懂換位思考造成的,家長別看孩子小,其實他們什麼都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揪媽媽頭髮,媽媽也可以揪孩子的頭髮,讓他體會「疼」是什麼感覺,下次他們就不敢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很多問題,或許對家長來說都不是難題,可對於任何事都是第一次的孩子來說,真不知道如何解決。

就比如:

什麼是交朋友?

如何與小朋友相處?

什麼是分享?

怎樣與小朋友分享?

為什麼小朋友突然不開心?

為什麼小朋友突然哭了?

看到小朋友的不好行為,應該怎麼做?

等等……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問題,都需要家長給出答案和解決方法。

那麼,孩子的社交能力,到底如何培養呢?

首先,讓孩子學會分享在任何群體中,能主動分享零食的孩子,一般更容易與人打成一片,而分享好吃的也是孩子們交朋友的方法之一。

孩子之間的友誼並不複雜,有時候一塊蛋糕,一袋薯片,就能交到很好的朋友,如果有人被欺負,朋友們會一起抵抗。

其次,教會孩子如何說話經常聽人說,會做事的不如會說話的,有些人事未必能做到,但話會先說出來,給別人的感覺就會非常好。

這是情商高的表現,也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教會孩子說話也很重要,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人孤立。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表揚、誇讚、恭賀、道歉等說話方式,如果實在學不會,多傾聽別人說話也是可以的。

最後,學著幫助別人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封閉的孤島,我們要學會讓孩子敞開自己,主動接納別人,而接納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幫助他們。

樂於助人的孩子一定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同樣也能獲得好人緣,獲得別人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永遠是相互的,只有懂得幫助他人的人,才能獲得更多人的幫助。

今日話題:你會重點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嗎?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不管學習好的、學習差的,不管聽話懂事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能和他玩到一起。這些孩子的表現,俗話說就是「人緣好」,專業一點說就是「社交能力強、情商高」。李玫瑾教授說過: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李玫瑾教授還說:有朋友的人,你只要有點事,肯定有很多人來幫你。你要是到什麼地方去,你打一個電話,就能在這找一個朋友,在這落腳。意思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真是這樣,人緣好的同學,每次到一個地方,就有同學張羅吃飯,當地同學只要有時間都去參加。遇到問題向同學求助,也能迅速得到回應。
  • 李玫瑾:要想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就要培養社交能力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孩子的"好人緣"完全取決於家長小時候如何培養,"人緣"好壞取決於社交能力,而社交能力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一項能力,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的"好人緣"取決於家長的培養世界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就曾經選取了近千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了一項跟蹤調查,其調查結果就表明:孩子小時候的社交表現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交際圈。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有一次我在聽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感覺很受益,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李玫瑾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次有去無回的出海遠航,那麼挫折就是這趟航行中的巨浪和暗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遇到暗礁就沉船,遇到風浪就翻船,自然難以抵達夢想彼岸!所以想要走得遠,走得精彩,抗挫折能力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 李玫瑾:12歲之前,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四種能力,一生受益
    李玫瑾教授就曾公開表示,12歲以前是培養自家孩子個性以及品格的關鍵時期,之後什麼樣子,都是早期教育的影響。案例前段時間,幾個園區裡面的寶媽聚在一起,談及孩子的教育,都直言自己不知道怎麼弄才好,孩子2-3歲人家有的已經開始各種早教學習,自家的娃想讓她童年更自由點,又怕耽誤到孩子的教育,輸在起跑線。
  • 李玫瑾:6歲之前,是孩子品行塑造的「黃金期」,家長要好好培養
    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但現在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對孩子品行的培養,要只知道品行對一個人來說比起能力更重要,能力與品行就如同左手和右手,光有能力,沒有品行,終究不會有什麼成就。
  • 李玫瑾:孩子7歲前擁有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培養,將來有一天出人頭地,生活幸福美滿。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三歲看大,7歲看老,說的就是在孩子7歲的時候基本就已經定型了,所以才能看出孩子長大以後是否有出息,因此父母們更要注意,孩子在7歲之前是培養的關鍵時期,只有擁有了好的習慣,才能幫助孩子成就未來。
  • 李玫瑾:在孩子7歲前,要培養這幾項能力,長大後就不需要發愁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將來會有出息。「3歲看大,7歲看老」。在孩子七歲時,孩子長大後能否出人頭地,基本上已經定型。父母就要在孩子7歲前的成長關鍵期,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品格,孩子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球球從小就很聰明,三歲就能講故事,而且吐字清晰,表達能力也很強。
  • 李玫瑾:「6-12歲,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
    李玫瑾:「6-12歲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小學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未來幾十年,這個階段培養這幾種能力比成績重要的多!李玫瑾說6歲以前說不,父母的過度的愛讓孩子形成依賴。6-12歲培養忍受挫折能力,吃體力之苦,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學習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但其實這種孩子從小就擁有一個非常寶貴的品質,就是懂得分享,這也是社交的必殺技。而社交能力,又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玫瑾教授曾表示,有些孩子從小就擅長交朋友,只要有一點事兒,肯定有人來幫忙。如何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如今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情商的重要性,「兒童情商培訓」課程,很多家長不惜花重金希望情商可以速成,《人民日報》專門針對這種現象,表示情商培養豈能速成。情商的培養是需要父母的潛移默化,在9歲之前就要開始努力了。
  • 李玫瑾建議:父母從小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每個家長都會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有出息,但這一切除了跟孩子智商有關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現在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如果家長們僅僅注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趁孩子還小家長們把握機會。每個優秀的孩子最終能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背後都離不開父母傾注心血的精心教育。
  • 李玫瑾直言:有男孩的家庭,在6歲前,要幫他獲得這「四種能力」
    有男孩的家庭,父母要儘早幫他們獲得這「四種能力」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3到6歲是一個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和定型期。特別有男孩的家庭,在6歲以前父母更要提前做好孩子性格的培養。她還補充強調,要想讓男孩將來有出息,父母一定要教會男孩四個方面的能力,即人際交往能力、控制情緒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表述能力。
  • 李玫瑾教授:害怕孩子被欺負,就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實力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可是三歲起孩子就去了幼兒園,進入「集體」從此開始了孩子社會化的生涯,孩子開始了每天都獨立面對生活,學習,社會好長一段時間,家長最擔心的還是孩子的安全問題。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的說:「打回去」,但是同時李玫瑾教授補充說,但是孩子要有正面反抗的能力,如果實力相差懸殊,還是要選擇先保護好自己,避免更嚴重的傷害。所以,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給出了更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要想孩子不被欺負,一定要培養孩子這三種能力。
  • 李玫瑾:養孩子有3個臺階,6~12歲培養出學習能力,以後成績不愁
    李玫瑾教授:養大一個孩子,有3個臺階前段時間,看李玫瑾教授的採訪,深受啟發。她說,孩子18歲之前,有三個臺階:6歲、12歲、18歲。6歲之前,主要是情感、性格培養;6~12歲,孩子上小學之後,重點是學習能力的培養。12歲以後,重在尊重教育。李玫瑾教授強調,6~12歲重在學習能力的培養,如果你這六年把他培養好了,你後邊會很省心。
  •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2歲以前,一定要學會4種能力,將來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性格的培養、品行的形成是在12歲之前,之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播下的種子。希望孩子能學習好、品德好,長大後有出息,所以從小就進行各方面的培養,恐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特別是在12歲之前,如果具備這四項能力,將來孩子發展錯不了。
  • 3歲前孩子的社交能力如何培養?
    不少家長都對孩子的社交存在誤區,認為小年齡的寶寶基本都在單獨遊戲,互相很少交流,不存在社交。實則不然,社交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只不過僅僅局限於寶寶和家長之間的社交。例如:幾個月大的寶寶就懂得用微笑回應媽媽的微笑,1-2歲的寶寶就知道看看媽媽臉上的表情再決定要不要嘗試一個新玩具,這些都是社交發展的表現。
  • 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將來更懂事
    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有一個理念: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6歲前。 那麼,6歲前該管什麼?怎麼管呢? 心理學家認為,擁有積極、樂觀的性格的孩子,更自信、情緒更穩定、精神更飽滿。在遇到挫折、失敗時也能保持平常心,人生充滿了希望。
  • 李玫瑾: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四種能力」,最好在12歲之前學會
    為人父母,我們第一希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的長大,第二就是希望孩子可以養成良好的人格,具備優秀的行為品質。教育孩子這件事,不僅是孩子們一生當中的重要一課,同時也是家長們需要面對的一大考驗。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在孩子12歲以前,培養性格和品行非常重要。此後的結果,是早期教育種下的因。」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家長們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給他報各種早教班,希望孩子上學後成績能領先,將來有出息。 但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並非易事。
  • 李玫瑾:讓孩子從小學會「厚臉皮」,將來他們就不會活得太累
    一、讓孩子逆商更高逆商指的是指的是人們面對挫折、困境等逆境時的反應方式/能力,如果家長只知培養孩子的情商、智商,而不知培養孩子的逆商,那麼孩子將會變得害怕失敗,這樣的孩子即便再優秀,也難成才。同時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一個人緣好的人
  • 如何培養一個好性格的孩子?李玫瑾:要抓住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當時挑選的是3歲的寶寶,然後跟蹤到38歲,每年都會進行跟蹤記錄。最終發現當年被認為自信開朗的孩子,成年後依然表現得樂觀開朗;而那些小時候膽小、沉默的孩子,成人之後更容易緊張和陷入負面情緒。可見,想要培養出一個好性格的孩子,就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