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vb動脈網
在過去的十年中,醫院數位化轉型的重點一直圍繞著信息化建設展開。電子病歷和HIS系統已經幾乎成為了各大醫院的標配,CDSS、PACS等更多應用於臨床階段的數位化輔助系統,也越來越多的應用於國內各大醫院的診療流程中。
2020年,醫療健康行業隨著新冠疫情的發生,來到了視線的中央。人們對於醫院的關注點集中在了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中做出的貢獻,和疫情隔離期間醫院的生存問題。但實際上,除了疫情之外,醫院的數位化建設進程始終沒有停滯。在此,我們整理了2020年影響醫院數位化建設的五大關鍵事件,以及事件將引導的未來趨勢。
人工智慧影像產品獲批——在2020年1月科亞醫療拿下首個AI醫療器械三類證之後,又接連有樂普醫療、安德醫智、Airdoc、矽基智能、數坤科技、推想科技、深睿醫療共八家企業的核心產品獲得監管部門的認證正式上市銷售。AI影像產品無疑將幫助影像科醫生實現更加精準的診斷過程,有效防止誤診、漏診。同時另一方面,醫院對於AI影像產品的採購意願也將直接決定AI影像企業能否最終跑通其商業模式。
數字療法產品獲批——今年獲批的數字療法產品「術康」,再次將這一領域重新帶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經歷了「百糖大戰」之後,國內的數位化慢病管理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發展路徑,將管理核心由患者轉向醫院,通過為醫院提供SaaS服務,提高患者與醫院之間的連接效率。
民營醫院管理年開啟——2020年8月,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民營醫院管理年」活動的通知》。在這場為期兩年的活動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民營醫院的合規化問題。頭部醫院有充足的資金和人力應對合規化要求的升級,而中小型民營醫療機構該如何應對突然收緊的監管要求?
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加速——在過去的兩年中,實體醫院已經取代了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成為網際網路醫院建設的主導者,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對於網絡安全問題的思考。在醫院網際網路化的過程中,醫院內網與外網之間連接埠越來越多,界限越來越模糊,儲存於內網的數據也面臨著更嚴峻的安全性問題。
DRG/DIP試點全面開展——2020年11月,DIP試點城市名單發布,試點地區達到DRG試點地區的兩倍有餘。無論是DRG還是DIP,傳統按項目付費的支付體系都將被打破。按病種付費後,醫院該如何快速調整運營策略,以適應新的支付體系?
這五大事件引導的趨勢反映了當下醫院數位化轉型面臨的五大場景,即實現個性化診療、賦能醫療團隊、搭建敏捷運營流程、保護醫療信息安全和重構大健康。本報告將針對每個場景進行具體的分析,以釐清未來幾年醫院數位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技術落地:AI影像正式進入落地階段
2020年人工智慧領域迎來了新的分水嶺,從2020年1月科亞醫療拿下首個AI醫療器械三類證以來,已經接連有8款產品先後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認可,覆蓋CT-FFR、心電、顱內腫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肺癌等多個疾病領域。AI影像終於突破了「無證經營」的階段,正式開始在醫院中落地。
影像篩查診斷是醫療 AI 的主要功能之一,基於 AI 的圖像識別、算法模型等,能夠提升影像科醫生閱片的速度和準確性,及早篩選出疑似病例並進行隔離治療,降低擴散傳播風險。目前AI影像產品還無法完全代替影像科醫生,主要是為影像科醫生提供輔助診斷功能,幫助提高影像科診斷的準確性,重點在於用高敏感性防止影像科醫生漏診。
此前AI影像一直沒有得到官方認證,主要在頭部醫院中以研究落地的方式使用,拿下三類證之後,AI 在為大三甲醫院賦能的同時,將更多的向基層輸出。
以往大部分AI產品選擇落戶大三甲醫院,是為了尋求更多的醫療數據資源、更好的醫生團隊、更強的付費能力。但從中國醫療資源分布的現狀看,基層才是更需要 AI 賦能的地方,基層醫療基礎設施薄弱、醫生人才匱乏、診療水平低下,通過 AI 可以輔助基層醫生進行疾病診斷、疾病治療、患者管理,緩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同時AI在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中的功能應該是差別化的,針對大三甲醫院,主要是規範診療流程,減少漏診,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提升醫院的科研實力;針對基層醫療機構,主要是提升醫生的診斷水平,減少誤診,覆蓋更多的疾病以及做好患者管理,讓患者留在基層。
但這種變化也造成了AI影像落地的另一個難題。除了頭部的三甲醫院以外,更多的基層醫院是否願意為AI影像產品買單。醫院需要主動認識、了解,進而決定是否購買AI類產品。
目前為止還沒有對醫院影像科採購AI產品的激勵政策。與AI影像產品落地關係最為緊密的政策是此前衛健委在2018年底印發的《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及評價標準》,其中3、4、5級評價分別要求了初、中、高級的醫療決策支持,但是也沒有明確提到AI影像的具體使用要求。
因此雖然AI影像產品已經拿下了「通行證」,但是在二級及以下醫院的普及可能會相對延後。下一階段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政策推力,提高更多基層醫院對AI影像產品的採購動力。同時醫院也應當多加考慮AI影像產品對於自身診療能力的提升作用,尤其對於想要提高影像科診療質量,但又缺乏高水平醫生支持的醫院,AI影像產品或許是當前環境下的最佳選項。
模式落地:數字療法重構醫患關係
數字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是一種基於軟體程序的療法,為患者提供循證治療幹預以預防、管理或治療疾病。它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與藥物、設備或其他療法配合使用。在以往,病人根據醫生開具的處方去藥房取藥。數字療法則是將其中的藥物更換為了某種數位化應用程式,可能是軟體,也可能是軟硬體件結合。
美國FDA對於數字療法的監管體系相對成熟。到2020年上半年為止,已經先後批准了29款不同的數字療法產品上市(包括3款通過緊急審批通道獲批的產品),所有產品的註冊類型均為Ⅱ類醫療器械。動脈網通過統計和梳理這些產品的功能將這些產品分為三大類:數位化慢病管理產品、數字藥品和數字治療方案。
這三大類產品在國外幾乎是齊頭並進,而國內環境的情況則略有差異。
數字藥品領域在國內的發展相對滯後,目前為止還沒有標杆企業出現。數字治療方案方面,智精靈(六六腦)曾有產品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用於腦功能障礙患者的綜合管理,但是整體行業熱度並不高,發展速度也不快。
相比之下,數位化慢病管理在國內得發展就相對靠前,尤其是糖尿病數位化管理領域,經過大浪淘沙之後,逐漸有頭部企業脫穎而出。很有意思的是,今年獲批的數位化管理產品「術康」卻並不屬於糖尿病領域,而是聚焦於康復領域。這也側面體現了國內數位化慢病管理產業發展的多樣性。
國內數位化慢病管理的商業模式也與國外有所不同。國外的數位化慢病管理得益於企業+保險成熟的支付體系,有穩定的付費方願意採購相關服務。在國內數位化患者管理發展之初,很多企業也想複製這種商業模式,但是由於支付方的缺位,一時間陷入僵局。
隨後產業在僵局中轉變思維,既然患者自身的付費意願弱,就從患者本位的思維模式轉變為醫院本位的思維模式,通過SaaS服務進院提高醫院對患者的粘性,並將支付方轉嫁到醫院方面。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自己的數位化管理體系中積累了大量醫院和患者的資源後,再向保險、藥械企業等多方賦能。
因此國內的數位化慢病管理體系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醫院為核心的生態體系,成為了醫院數位化管理體系中的一部分。
術康的成功獲批預示著這一產業將在未來一段時間中逐漸走入監管行列,也意味著數位化慢病管理產品能夠通過更合規的方式接入到醫院的診療流程中。對於醫院來說,當數位化慢病管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需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迎接這種轉變,將慢病患者的長期管理納入到自己診療體系中。
雲端落地:醫院網際網路化,重點關注信息安全問題
網際網路醫院在經歷了多年的曲折發展之後,終於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價值。
因疫情防控需要,2020 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多部委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網際網路醫院發展。從二月初鼓勵發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到三月初國家醫保局發文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再到5-6月多條監管政策的出臺,網際網路醫療僅用半年時間就走過了「合規-支付-監管」的完整路徑,進入了發展的新紀元。
從動脈網目前為止的統計數據上看,2020年的網際網路醫院建設熱度繼續攀升,上半年就有215家網際網路醫院註冊成立,幾乎與2019年全年持平。同時網際網路醫院的建設工作也已經完成了從企業主導向實體醫院主導的轉變。在2019-2020年上半年註冊成立的438家網際網路醫院中,有339家由實體醫院主導建立,佔比達到77.4%。越來越多的實體醫院選擇接入線上,通過網際網路醫院的方式向更多患者提供服務。
可以說,如今的網際網路醫院產業,其核心在於實體醫院的網際網路化。而在這股網際網路化的潮流中,安全問題成為了核心要關注的問題之一。
面對網際網路醫院線上線下的醫療信息互聯互通共享的需求,傳統的相對封閉的內網醫療信息環境與外部網際網路對接融合。原本呈現網格狀連接的院內系統與網際網路醫院連接後,內外網邊界更加模糊,內網面臨的網絡入侵和信息洩露風險將明顯增大。目前醫療機構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存在不足的情況下,很難應對網際網路化帶來的安全風險,醫療機構整體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增加。
醫療健康行業的相關數據一直受到黑客覬覦,而醫院作為醫療數據的直接持有者,時常遭受多方黑客的攻擊。根據信通院發布的《2020數字醫療:疫情防控期間網絡安全風險研究報告》,資料庫服務、文件服務暴露在公共網際網路的醫療單位佔比分別達到了29.8%和28.88%,共涉及2.1萬項數據資產。
而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大量採用遠程辦公模式,網絡安全問題迎來了黑客的巨大威脅。2020年1月31日,黑客對醫療行業的暴力破解攻擊達到了單日80萬次的高峰。
這些數據都提醒著醫院,在網際網路化的同時,要謹慎考慮內外網邊界模糊帶來的不良影響,防範不法分子通過網際網路渠道非法入侵醫院內網系統。
《報告》中同時指出,Windows生態中的遠程桌面服務RDP和資料庫服務SQL Server是受到攻擊的重災區。但這一情況並非是因為Windows系統比其他系統的安全係數更低,微軟中國全渠道事業部CTO徐明強博士曾在微軟助力醫療健康行業數位化革新系列論壇上專門提及這一問題:「安全就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警匪遊戲,沒有哪個作業系統比另外一個從基礎上就更安全。Windows之所以安全相關的事件多,是因為攻擊Windows的利潤更高,黑客們攻擊的頻率更高。」
微軟一直以來都在安全問題上保持著每年10億美元以上的高投入。使用微軟雲平臺Microsoft Azure中內置的安全服務保護數據、應用和基礎結構,其中包括無與倫比的安全智能,可在早期識別不斷快速變化的威脅,實現快速響應。在標識、數據、主機和網絡中實現分層的深度防護策略、跨混合雲環境統一安全管理並實現高級威脅防護。
「監管落地:民營醫院管理年倒逼合規化升級」、「支付落地:新支付體系下的醫院運營策略轉變」等場景及具體案例詳見報告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