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生活在鄉間,周圍多的是柳樹,槐樹、桑樹、榆樹……並不知道有桂樹。第一次知道桂花,是在一本作文選上,當時竟然主觀判斷桂花的花朵應該類似梔子花。
剛工作那年,有一回去同事姐姐家小坐。她沏了杯綠茶端來,茶水滾燙,熱氣嫋嫋,夾雜著淡淡的甜香。
「什麼茶?」我好奇,湊近玻璃杯細細探究。
「我家自己焙的明前茶,放了點醃製的桂花。」姐姐笑盈盈地說。
茶水裡放桂花,我一次聽說,很是新鮮,不禁睜大眼睛仔細看起來。只見一顆顆黃得泛金的小花漂浮在茶水上,因為水汽的浸染,十分鮮活水靈,花瓣只有米粒大,羞羞怯怯的模樣。
「這就是桂花啊!」我大為意外,驚呼起來。隨即不顧茶水燙手,捧起來就輕輕啜一口。一股子香氣在鼻翼間輕輕一躍,精靈一般鑽入茶水些微的清冽苦澀中,最後匯成甜蜜舒爽慢慢滑下咽喉,整個人精神為之一振。
「真香!」我忍不住讚嘆。
就這樣,我認識了桂花。此後發現生活的小城多的是桂花樹,只是它們平淡無奇,我沒留意過。
真的,它們的身姿沒有水杉那麼挺拔,在春日裡蔥蘢,在秋冬季呈現魚骨化石般奇特的風貌。不如楓樹秋來豔紅,以無比的熱情將五穀豐登的季節加以渲染,襯託。不如欒樹,秋來枝頭一團團,一簇簇地變紅,似好多火狐竄上枝頭鬧騰。
桂樹是老老實實的枝幹,尋尋常常的深綠葉片,毫不起眼的小花,難怪我一直不知此物。
但你既然已經留意到它,就無法忽略那濃鬱的甜香。花開時節,不經意間隨風而來,穿過晨昏的樹蔭,與行人撞個滿懷,頓時化作一聲陶醉的輕嘆。
這些年,政府在環境整治方面力度很大,街區,社區、綠化帶、公園,時髦樹種落地生根,奇花異卉遍布江北城市鄉村,各種品類的桂花也越發多起來。到了金秋,真真是應了那首歌,八月桂花遍地開。
我所在的小區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大大小小的桂花更是數不勝數。當秋風遣一枚落葉作郵差,寄來秋的訊息時,小小桂花就不約而同地奔赴枝頭聚會,一時間團團簇簇,頗為熱鬧。
某一天,我想起那位姐姐的桂花茶,便決定學做滷桂花。
不忍心以蠻橫的方式搖落桂花,也嫌搖落的桂花其實已經快萎敗,於是親手摘。一小簇一小簇掐下來,不急不慢,權當遊戲。用細數時光的心情做一件小事 ,實在很雅,何況還有美妙的香氣作伴。
摘了小小一籮筐,也就夠了。回家按步驟製作:先將桂花洗淨晾乾,與蜂蜜混合,滴入涼開水拌勻,裝入玻璃瓶壓緊。之後,撒一層白砂糖封口,將瓶子放置陰涼處,就不再管它。
日子一天天過去,終於可以開瓶了。迫不及待擰開蓋,挑出幾粒放進嘴裡,那別具一格的香甜因著勞動的幸福直抵心扉,頓覺日子豐盈富足,感動於生活簡單卻不簡慢的滋味。
桂花滷與赤豆元宵,芋頭羹、南瓜湯等各類甜品搭很相宜。但我最愛加入茶水,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印象,也許是女人不愛茶起初略微苦澀的味道,偏愛那點小香甜,小情調。
因為茶水上輕漾幾粒小花,心便柔軟下來,慢了下來,有了剪一段時光來消遣的心情。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等食花飲露之事原是隱士逸士的風尚,更為仙家尋常。
但是桂花卻是紮根俗世紅塵的親民之花,凡夫俗子皆可食。
一天去買糖藕,旁邊有位顧客探頭探腦問:「這藕是桂花糖藕嗎?」
店主悠然答道:「當然啦!都做了二十年了,我家這桂花糖藕你吃了就知道……」
顧客說:「來一節!」
眼看著店主在瓶子裡舀出清亮透明的蜂蜜桂花滷水,灑在切得整齊的蓮藕上,顧客的眼睛裡立刻放出柔和愉悅的光彩。
這一季,是桂花專屬季啊!我這顆心一邊等著桂花蓮藕,一邊已經迫不及待與桂花糕重逢了。
中秋前夕去元祖買月餅,問起桂花糕,說是還沒到,要再等些日子。
這等待的過程,滋味莫辨。
從去年最後一次吃桂花糕到如今,已經整整一年了。期間幾番饞蟲肆虐,遍尋網上糕點鋪,奈何只有玫瑰鮮花餅,沒有桂花糕,甚是失望。
桂花不同於玫瑰,只願意在一年橙黃橘綠之時娉婷登場,大約是為了留白,讓人纏綿於思之不得的惆悵。
不過快了,樹上的桂花已經寥落,桂花糕就會來延續那份醉人的芳香。喜歡在晌午或傍晚時分,就著桂花茶,一口一口咬著桂花糕,那香啊,可以驅除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讓沾染灰塵的心潔淨明亮。
「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辭花下醉芳茵。」當桂花遇見美酒佳釀,這人間小煙火的味道,被發酵的香又該是多麼的意味悠長!
桂花香,香滿堂。種一棵桂樹在庭院,平淡的日子就會不一樣。
end
作者簡介:蘭狐,用文字慢煮生活的媽媽,專注於古詩文「悅讀」,情感引導式教育的」積極推行者,「吸引力法則」的踐行者,「好媽媽成長營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