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已經認清控制不能導向靜心。專注於某一個客體,完全沉迷於其中,也不能使一個人的心真正安靜。好比給小孩一個有趣的玩具,只能使小孩安靜一段時間,但是你一拿走那個玩具,他又開始淘氣了。我們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裡,自認為內心很平靜,即使一個專心獻身於科學或文學活動的人,也只不過是暫時沉醉在自己的玩具中,而並未擁有真實的寧靜。
我們所熟知的只有一種形式的寂靜,就是當心中的嘮叨和念頭停止的那一刻,但是那並非真正的空寂。空寂就像美與愛一樣,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它不是念頭止息以後的產物,也不是當腦細胞看透所有的心理結構以後所說的:「看在老天的份上,你給我靜一靜吧!」然後製造出來的安靜。空寂也不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合一時的專注狀態,雖然在這種狀態中已經沒有內心的衝突,不過那仍然不是空寂。
空寂是超越意識限制的必要條件,但是怎樣才能使那終日為自己忙碌的心安靜下來呢?也許我們能訓練它、控制它、塑造它,但是這些磨練會使心智逐漸遲鈍,卻無法使它安靜下來。因此,刻意想要達到無念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愈勉強,你的心就愈狹隘、停滯。任何控制或壓抑,帶給人的只有衝突,因此,外在的控制或修煉絕不是真正的辦法,而毫無節制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價值。
你是否在等著我為你形容空寂的真相,好加以比較、詮釋,然後帶回家埋起來?然而空寂是無法形容的,能形容的都是一些已知之事。你必須每天都能死於一切已知的創傷、榮辱以及自製的意象和所有的經驗,如此你才能從已知中解脫。每天都大死一番,腦細胞才會變得清新、年輕而單純。但是憑著單純、清新以及溫柔、體貼,仍然無法產生愛,因為它們並不是美與空寂的本質。
這份空寂和內心停止嘮叨的無念是迥然不同的境界,而它也只是一個小小的起步,就像穿過一個小洞,然後才能進入那廣闊、浩瀚、無量而又超越時間的境界。但是這種境界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如果你已經全盤了解了意識的結構、快感、悲傷和絕望,而腦細胞也變得平靜了,也許你就能突然巧遇那沒人可以告訴你,也沒人可以毀滅的奧秘境界。這個活生生的心是寂靜的,它沒有自我的中心點,因此也不受時間的束縛。這無限的心才是惟一的真理,也是惟一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