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民晚報》報導「中國」翻譯成英語為「China」。近日,北京的史學研究者賈元良先生卻提出,「中國」應當按漢語拼音直譯成「Zhongguo」。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一片爭議聲。
準確表述「中國」含義
賈元良在博客中寫道:在古代,「中國」一詞從沒有作為正式國名出現,真正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簡稱始於辛亥革命後。然而,英譯的「China」不能夠正確、完整、全面地表述「中國」的本意。賈元良提出,漢語是中國的共同語言,《漢語拼音方案》已成為我們國家的標準,也作為國際上的中譯標準,因此,建議將「中國」的英譯名改為漢語拼音「Zhongguo」,從而更好地從歷史、地理、民族、行政的角度表述中國的含義。
拼音具有法理依據
賈元良的這一動議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爭議。支持者紛紛表示,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這就是將「中國」譯成「Zhongguo」的法理依據。而且,支持者們還舉例說,2001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宣布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城市時,準確地按漢語拼音讀出了「Beijing」,而非從前的「Peking」。同樣,北京奧組委也將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稱從「Friendlies」改成了漢語拼音「Fuwa」。
約定俗成理應沿用
然而,學界對此大多表示並不苟同。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柴明熲教授說,「China」在國際上早已約定俗成,正如二戰後聯合國最早的一些國際翻譯也並非十分恰當,但卻沿用至今,因為對固有譯法的改動,不僅程序複雜且成本極大。
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葛劍雄則認為,更改「China」意義不大。第一,「China」只是個中性詞,並且「China」在古代就被當時的政府所認可,因為它超越了朝代,代表了整個「中國」;第二,既然已經沿用了那麼多年,如果現在再去更名可能會引起國際上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不符合我國和平崛起的原則;第三,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是否強大,不是由名稱決定的,而是由實力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