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早年可口可樂中文廣告(照片:Xiao)
可口可樂是全球知名品牌,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可口可樂的中文譯名被稱為翻譯的「神來之筆」,達到信達雅的最高境界。傳說該譯名由蔣彝所譯,可口可樂中文官網也採此一說法,但根據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穆尼的說法以及其他學者的考證,蔣彝翻譯的可能性為零。
1886年5月8日,可口可樂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誕生,可口可樂總部就設在亞特蘭大市。不久前博主到亞特蘭大參觀了著名的可口可樂博物館(World of Coca-Cola),館內收藏的各種語言廣告玲琅滿目,我對可口可樂中文的譯名也產生了興趣。網上搜索,發現有關可口可樂中文翻譯者的說法大多指向旅英學者蔣彝,可口可樂中文官網在「『可口可樂』—— 中文翻譯的經典之作」中介紹說:「1927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有個拗口的中文譯名『蝌蚪啃蠟』。獨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產品銷量可想而知。到了1930年代,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可口可樂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徵,被評委一眼看中。」
上述說法的關鍵,是說可口可樂公司曾在英國《泰晤士報》刊登廣告徵集中文譯名,此說不但可疑,而且也沒有事實根據。可口可樂徵集中文譯名,理應在中國的報刊上刊登廣告,怎麼會到遠在歐洲的英國登廣告?於理於情都說不通。此外,根據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副教授葉新2017年8月2日發表在《中華讀書報》的文章「『可口可樂』譯名最早何時在中國出現?」中說,他經過對《泰晤士報》電子版資料庫(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1785—1985)的搜索,並沒有發現可口可樂公司刊登廣告有獎徵集中文譯名之事,而且在此之前,中文報刊已經出現「可口」、「可口露」等廣告,至遲到1930年5月已經出現使用「可口可樂」之名的廣告,該廣告刊登在1930年5月刊行的《商業雜誌》5月號上,標明是「屈臣氏汽水可口可樂」,時間上比傳說中蔣彝應徵《泰晤士報》早了3年多,因此蔣彝應徵之說並不可信。
除此之外,來自英文的資料顯示,蔣彝翻譯可口可樂之說更是無稽之談。菲爾?穆尼(Phil Mooney)是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他從1977年就開始擔任這一職務,對可口可樂歷史資料的收集及了解程度可說無人能比,可口可樂博物館中的藏品全都經他核實。穆尼2008年寫了一篇介紹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文章發表在公司網頁上,題目是「蝌蝌啃蠟?」(Bite the Wax Tadpole?)。在文章中,穆尼對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過程做了詳細的敘述,其中最重要之處是指出該譯名主要是公司員工集體智慧的結晶,根本沒有提到刊登廣告有獎徵集譯名之事,更不用提在英國《泰晤士報》登廣告了。由此可以斷定,旅英學者蔣彝始創可口可樂中文譯名一說失實。
穆尼的文章提到,上個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時,公司在中國的員工就意識到要給可口可樂註冊中文商標,因此需要有一個中文譯名,中文譯名除了必須與英文發音相同外,還要有意思。在4萬多個中文單字中,與可口可樂英文發音相近的只有200多個,最後選中了「可口可樂」四個字,這四個字不但發音相同,而且意思為「好喝及快樂」。
穆尼的文章對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介紹雖然很詳細,可惜沒有提到具體何人或者哪些人參與了這一過程。據《中華讀書報》2018年3月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可口可樂』譯者簡考」的作者楊全紅介紹,當年在上海開律師事務所的美國人阿樂滿(Norwood Francis Allman)曾寫過一篇「可口可樂商標之漢譯」(Transliteration of Coca-Cola Trademark to Chinese Characters)的文章,文章提到他與當年進入中國市場的可口可樂公司人員一起為中文譯名出過力,其過程與上述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穆尼所說一致,可以推論,穆尼在文章中採用的資料,便是阿樂滿的文章。
由此可知,可口可樂的中文譯名,絕對不會出自蔣彝之手,而是由該公司職員及阿樂滿律師事務所合作的產物。阿樂滿是一個中國通,1916年他以美國駐中國公使館見習譯員身份來中國,曾與在北大擔任圖書館員的毛澤東有過來往;1921年擔任駐上海領事,1924年卸職後在上海從事律師事務,與禮明、樊克令成立律師事務所(Fleming, Franklin & Allman, Attorneys-at-law)。阿樂滿在上海時擔任過多種職務,比如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陪審推事、萬國商團美國騎兵隊隊長、上海扶輪社社長;抗戰期間曾任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申報》編輯、《大陸報》社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香港被日軍關押,六個月後被遣返回美,出任戰略情報局東亞局局長(Director of the Asian Bureau of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戰後回到中國任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返美,定居曼哈頓,1987年逝世,享年93歲。
阿樂滿有一個得意門生李澤民,也在阿樂滿律師事務所工作。據新加坡富商任九皋的記載,可口可樂漢譯出自李澤民之手。任九皋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曾任職阿樂滿律師事務所,當時李澤民是他的上司,阿樂滿律師事務所協助可口可樂譯名及商標註冊應該是任九皋從李澤民那裡聽來的,畢竟這在當時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也許李澤民在告訴任九皋這件事的時候,有意將功勞歸於自己,或者真的是出自他手,不過這還是孤證,需要更多旁證。
雖然迄今還不能最後肯定可口可樂中文譯名到底出自何人之手,但該譯名的過程就是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交融的過程,是美中文化交流的範例。
可口可樂生產的各種飲料,中間圓形內的是典型的弧形瓶裝可樂。(照片: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