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傳說與事實:最初譯名為「蝌蚪啃蠟」

2020-12-13 騰訊網

民國早年可口可樂中文廣告(照片:Xiao)

可口可樂是全球知名品牌,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可口可樂的中文譯名被稱為翻譯的「神來之筆」,達到信達雅的最高境界。傳說該譯名由蔣彝所譯,可口可樂中文官網也採此一說法,但根據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穆尼的說法以及其他學者的考證,蔣彝翻譯的可能性為零。

1886年5月8日,可口可樂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誕生,可口可樂總部就設在亞特蘭大市。不久前博主到亞特蘭大參觀了著名的可口可樂博物館(World of Coca-Cola),館內收藏的各種語言廣告玲琅滿目,我對可口可樂中文的譯名也產生了興趣。網上搜索,發現有關可口可樂中文翻譯者的說法大多指向旅英學者蔣彝,可口可樂中文官網在「『可口可樂』—— 中文翻譯的經典之作」中介紹說:「1927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有個拗口的中文譯名『蝌蚪啃蠟』。獨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產品銷量可想而知。到了1930年代,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可口可樂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徵,被評委一眼看中。」

上述說法的關鍵,是說可口可樂公司曾在英國《泰晤士報》刊登廣告徵集中文譯名,此說不但可疑,而且也沒有事實根據。可口可樂徵集中文譯名,理應在中國的報刊上刊登廣告,怎麼會到遠在歐洲的英國登廣告?於理於情都說不通。此外,根據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副教授葉新2017年8月2日發表在《中華讀書報》的文章「『可口可樂』譯名最早何時在中國出現?」中說,他經過對《泰晤士報》電子版資料庫(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1785—1985)的搜索,並沒有發現可口可樂公司刊登廣告有獎徵集中文譯名之事,而且在此之前,中文報刊已經出現「可口」、「可口露」等廣告,至遲到1930年5月已經出現使用「可口可樂」之名的廣告,該廣告刊登在1930年5月刊行的《商業雜誌》5月號上,標明是「屈臣氏汽水可口可樂」,時間上比傳說中蔣彝應徵《泰晤士報》早了3年多,因此蔣彝應徵之說並不可信。

除此之外,來自英文的資料顯示,蔣彝翻譯可口可樂之說更是無稽之談。菲爾?穆尼(Phil Mooney)是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他從1977年就開始擔任這一職務,對可口可樂歷史資料的收集及了解程度可說無人能比,可口可樂博物館中的藏品全都經他核實。穆尼2008年寫了一篇介紹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文章發表在公司網頁上,題目是「蝌蝌啃蠟?」(Bite the Wax Tadpole?)。在文章中,穆尼對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過程做了詳細的敘述,其中最重要之處是指出該譯名主要是公司員工集體智慧的結晶,根本沒有提到刊登廣告有獎徵集譯名之事,更不用提在英國《泰晤士報》登廣告了。由此可以斷定,旅英學者蔣彝始創可口可樂中文譯名一說失實。

穆尼的文章提到,上個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時,公司在中國的員工就意識到要給可口可樂註冊中文商標,因此需要有一個中文譯名,中文譯名除了必須與英文發音相同外,還要有意思。在4萬多個中文單字中,與可口可樂英文發音相近的只有200多個,最後選中了「可口可樂」四個字,這四個字不但發音相同,而且意思為「好喝及快樂」。

穆尼的文章對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介紹雖然很詳細,可惜沒有提到具體何人或者哪些人參與了這一過程。據《中華讀書報》2018年3月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可口可樂』譯者簡考」的作者楊全紅介紹,當年在上海開律師事務所的美國人阿樂滿(Norwood Francis Allman)曾寫過一篇「可口可樂商標之漢譯」(Transliteration of Coca-Cola Trademark to Chinese Characters)的文章,文章提到他與當年進入中國市場的可口可樂公司人員一起為中文譯名出過力,其過程與上述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穆尼所說一致,可以推論,穆尼在文章中採用的資料,便是阿樂滿的文章。

由此可知,可口可樂的中文譯名,絕對不會出自蔣彝之手,而是由該公司職員及阿樂滿律師事務所合作的產物。阿樂滿是一個中國通,1916年他以美國駐中國公使館見習譯員身份來中國,曾與在北大擔任圖書館員的毛澤東有過來往;1921年擔任駐上海領事,1924年卸職後在上海從事律師事務,與禮明、樊克令成立律師事務所(Fleming, Franklin & Allman, Attorneys-at-law)。阿樂滿在上海時擔任過多種職務,比如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陪審推事、萬國商團美國騎兵隊隊長、上海扶輪社社長;抗戰期間曾任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申報》編輯、《大陸報》社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香港被日軍關押,六個月後被遣返回美,出任戰略情報局東亞局局長(Director of the Asian Bureau of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戰後回到中國任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返美,定居曼哈頓,1987年逝世,享年93歲。

阿樂滿有一個得意門生李澤民,也在阿樂滿律師事務所工作。據新加坡富商任九皋的記載,可口可樂漢譯出自李澤民之手。任九皋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曾任職阿樂滿律師事務所,當時李澤民是他的上司,阿樂滿律師事務所協助可口可樂譯名及商標註冊應該是任九皋從李澤民那裡聽來的,畢竟這在當時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也許李澤民在告訴任九皋這件事的時候,有意將功勞歸於自己,或者真的是出自他手,不過這還是孤證,需要更多旁證。

雖然迄今還不能最後肯定可口可樂中文譯名到底出自何人之手,但該譯名的過程就是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交融的過程,是美中文化交流的範例。

可口可樂生產的各種飲料,中間圓形內的是典型的弧形瓶裝可樂。(照片:Xiao)

相關焦點

  • Airbnb中文名引譯名爭論 可樂曾叫 「蝌蚪啃蠟」
    愛彼迎"或許是想先讓中國用戶有親切感,再步步為贏。 原標題:洋品牌取個好中文名有多重要? 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核心提示:早期德國車Mercedes-Benz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音譯為"笨死"。後來更名為"奔馳"後才聽著順耳和舒心,並幫助提高了銷售額。
  • 可口可樂在華90年:譯名蝌蚪啃蠟沒人買 掏20萬廣告費打敗北冰洋
    文|AI財經社實習生 楊佩雯編|嘉辛麥當勞在證照層面改名為「金拱門」,一時刷爆網絡。其實,在洋品牌的中文名裡,還有遠比這更奇怪的。可口可樂的中文譯名曾為「蝌蚪啃蠟」,這個名字也使得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上一度遇冷。
  • 絕妙的中文譯名:可口可樂曾被譯為「蝌蝌啃蠟」
    1979年,美國的碳酸飲料品牌「可口可樂」(Coca-Cola)伴隨著中美建交重新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業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它不僅與其英文名「Coca-Cola」發音相似,還包含了對產品口味與「帶來歡樂」屬性的描述,這是原版名稱中完全沒有的功能。
  • 金拱門再尬 也比不上可口可樂當年「蝌蚪啃蠟」這個名字
    「蝌蚪啃蠟」是什麼東西?它的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可口可樂。這讓人看起來就覺得不敢嘗試的飲料在當時還有個很噁心的名字,沒錯就是——蝌蚪啃蠟。據說,到了第二年,「蝌蚪啃蠟」公司公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徵求譯名。
  • 論中文名重要性: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雖然官方將這個名字解釋為「讓愛彼此相迎」,寓意美好。但中國網友卻並不認同,認為讀音太難聽。同時有人給出建議稱,應該改成「愛比鄰」這樣更接地氣的名字。對此,英國BBC嘗試採訪Airbnb對於自己中國名字和網友建議的看法,但沒有得到對方回應。
  • 輕鬆一課丨猜猜「蝌蚪啃蠟」是啥?
    你喝過可口可樂嗎?相信你一定會給出肯定的答案。那麼,你知道可口可樂這個中文名兒是怎麼來的嗎?恐怕你就要回答說不知道了。其實呀,可口可樂這個中文名的來源還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呢。
  • 「可口可樂」—— 中文翻譯的經典之作
    【天極網IT新聞頻道】1927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有個拗口的中文譯名「蝌蚪啃蠟」。獨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產品銷量可想而知。到了1930年代,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可口可樂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徵,被評委一眼看中。
  • 譯名往事:可口可樂最早叫「蝌蝌啃蠟」,畢馬威讓人想起弼馬溫
    1886年,Coca-Cola(可口可樂)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誕生,截止目前,全球嗎每天有17億人次的消費者在暢飲Coca-Cola(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而且Coca-Cola(可口可樂)是唯一一個全方位贊助在中國舉辦的特奧會,奧運會,帕運會,世博會,大運會及青奧會的企業。
  • 洋品牌取個好中文名有多重要? 除了「金拱門」,可口可樂曾叫「蝌蝌...
    1976年4月7日,Hanbaobao就在新加坡註冊為私人股份有限公司。不過,報導指出,雖然新加坡本地麥當勞官網列明Hanbaobao擁有麥當勞的經營權,但是相信大多數新加坡人也並不知道這點,只認識麥當勞這個品牌。你不知道的那些糟糕的洋品牌中文翻譯外國品牌要進駐中國,必須得註冊一個官方的中文譯名。
  • 可口可樂:一種最初用來治頭疼的藥
    他的發明者約翰·潘伯頓出生於1841年,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起初的可樂也並不是現在的顏色,而是一種深綠色的藥水。潘伯頓給他取名為「古柯柯拉」。因為藥效比較好,因此可樂經常供不應求。      有一天中午,一位顧客提著一隻木桶,來到藥店櫃檯前,要買「古柯柯拉」。潘伯頓正要把「古柯柯拉」裝入木桶,那顧客連連搖頭,告訴潘伯頓:上一次,潘伯頓的夥計賀斯賣給他的是深紅色的「古柯柯拉」,而不是這種深綠色的「古柯柯拉」。
  • 誰翻譯了「可口可樂」? 早期曾譯作「蝌蝌啃蠟」(圖)
    上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已在上海生產,一開始翻譯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蠟",被接受狀況可想而知.於是可口可樂專門負責海外業務的出口公司,公開登報懸賞350英磅徵求譯名。當時身在英國的一位上海教授蔣彝,便以"可口可樂"四個字擊敗其他所有對手,拿走了獎金。  現在看來,可口可樂真是撿了個大便宜,350英鎊的成本換來今天在中國數十億的銷售額。
  • 瘋狂打call,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品牌譯名們!
    Airbnb在進入中國市場後,通過確定中文品牌譯名,聘用中國本土的負責人,以及打造一支專業中國本土團隊,將一直強調的本地化戰略層層推進,但自從Airbnb將中文名定為愛彼迎,寓意是「讓愛彼此相迎」,大眾對於這個名字的吐槽就從未停止,紛紛表示這個譯名拗口難讀。
  • 可口可樂的原譯名是這個?兔子沒有聲帶?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可口可樂的原譯名是這個?1927年,可口可樂(Coca-Cola)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一個拗口的中文譯名叫「蝌蚪啃蠟」。到了1930年,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可口可樂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徵,被評委一眼看中。
  • 蝌蚪啃蠟、止咳糖漿,這些和你鍾愛的肥宅快樂水有什麼關係?
    二、可口可樂到咱中國多少年了?三、可口可樂和蝌蚪啃蠟是什麼關係?可憐的神獸一聽三道題先是傻了眼,然後急了眼,非得說我出題太偏。哈哈,連著三個問題都不知道,你的那些可樂不白喝了嗎?一、可口可樂最開始不是飲料,而是止咳糖漿。
  • 可樂早期被稱作「蝌蝌啃蠟」,「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是誰?
    一、偶然出現的可口飲料可樂,一種帶有刺激性口感的微甜的碳酸飲料,它的誕生純屬意外。1、可樂最早是一種藥物?早在上世紀的美國,藥劑師約翰·彭伯頓致力發明一種提神醒腦的藥用混合飲料,藥用價值是重點,最初的可樂不含氣體,需要兌水喝,卻不料被一個醉酒的人倒進了蘇打水,這個小小的意外使得碳酸飲料橫空出世,並一度徵服了人類的味蕾。
  • 兵鑑|從麥當勞到金拱門,武器譯名的信達雅也是那麼難
    (兵鑑原創、百家號獨家約稿 文/樂行)這幾天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變更為「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掀起了一場社交媒體的狂歡。在這背後,其實是地道洋名怎樣翻譯為中文名的問題,如何翻譯得信達雅,其實並不容易,在武器名稱翻譯上也是如此。
  • 由露華濃為申請破產作準備說起 還有哪些「教科書」式品牌譯名實力...
    建立在漢語文化的基礎上,除了反應商品屬性,還要儘量在中文上做到形式美意境美創意美的統一。起個好的中文名字並不簡單,普通家長給自家孩子起個名字都要煞費苦心,更不用說是全球知名品牌了。 中文譯名有多重要呢?迄今為止,在廣告界公認的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是可口可樂(Coca-cola),這個簡單的名字何以封神?
  • 祝淳翔:可口可樂商標的漢譯故事考
    其譯名故事流傳已久,版本眾多,以黃維樑在1984年6月號香港《明報月刊》上的文章《麗典·可樂·美酡露:「雅譯」漫談》為例,表述為:最近我讀到一則小故事,說汽水「可口可樂」一名是由蔣彝譯出來的。1935年,這種美國汽水要打開中國的市場,乃向當時在倫敦教書的蔣彝請教譯名,蔣彝想出了「可口可樂」一詞,「潤筆」是15英鎊。
  • 中國年輕人不買帳「愛彼迎」 盤點洋品牌有哪些糟糕的中文翻譯
    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導英媒稱,住宿出租平臺Airbnb在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後,有了一個中文名字:"愛彼迎",寓意"讓愛彼此相迎"。Airbnb被大多數年輕人使用,但它的中文名似乎並不得人心,中國的年輕人並不買帳。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27日報導,Airbnb的官方微博帳號已經更名為"Aribnb愛彼迎"。
  • 品牌英語趣談:誰翻譯了「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能在中國所向披靡,除了積累了百年的品牌,還因為它有一個無可比擬的中文名字。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廣告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稱,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譯,還比英文更有寓意。可口可樂四個字生動地暗示出了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感受——好喝、清爽、快樂——可口亦可樂,讓消費者胃口十足,「擋不住的感覺」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