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早期被稱作「蝌蝌啃蠟」,「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是誰?

2020-12-20 不見長安舊少年

"你喝過可樂嗎?"要是有一天街上有人隨機採訪這個問題,大多數人肯定會哈哈大笑,現在誰沒有喝過被稱作"快樂肥宅水"的可樂呢?不論是各大商場還是街邊便利店,可樂隨處可見,不足為奇。

"那你知道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是誰嗎?"絕大多數人肯定是面面相覷,沒有幾個能答得出來。其實,早在1979年,"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就出現了,他就是黑建濤。

一、偶然出現的可口飲料

可樂,一種帶有刺激性口感的微甜的碳酸飲料,它的誕生純屬意外。

1、可樂最早是一種藥物?

早在上世紀的美國,藥劑師約翰·彭伯頓致力發明一種提神醒腦的藥用混合飲料,藥用價值是重點,最初的可樂不含氣體,需要兌水喝,卻不料被一個醉酒的人倒進了蘇打水,這個小小的意外使得碳酸飲料橫空出世,並一度徵服了人類的味蕾。

新事物從出現到被人們接受總是需要時間的,"蝌蝌啃蠟"是可口可樂最早的譯名,1927年為了把可口可樂引入中國市場,可樂有了它的第一個譯名,可是這種名字古怪,口感更古怪的飲料卻不受國人的歡迎。

2、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為了增加銷量,"蝌蝌啃蠟"正式改名為"可口可樂",並且邀請了中國第一個代言可樂的女明星——阮玲玉。正當紅的阮玲玉端著可口可樂的海報出現在上海街頭時,無數國人為之瘋狂,在這種"名人效應"下,僅用了3年的時間,上海的可樂裝瓶廠成為美國境外最大的工廠。

由於歷史原因,可口可樂曾退出了國內市場,直至1978年,可口可樂又馬不停蹄的趕到了中國市場。1979年3月30日,一位美國記者重新把可樂帶回了中國。

詹姆斯不是一個普通的記者,他當時在"西格瑪圖片社"工作,來中國的本意是做採訪的,在他來中國之前,便隨手拿了幾罐可樂放在在背包裡。世間一切的無意都可能鑄就永恆,詹姆斯怎麼也想不到,就是自己的這一隨意行為,會誕生一張傳世的攝影佳作。

在翻譯人員的帶領下,詹姆斯遊覽了許多北京的著名景點,其中就包括八達嶺長城。在長城上,他被美麗的景色所吸引,詹姆斯連忙按下手裡的相機,生怕錯過任何美景。

二、站在長城喝可樂

口渴的詹姆斯從包裡拿出可樂,打開正準備喝的時候,發現一個小男孩正盯著他手裡的可樂,於是詹姆斯就把可樂給了小男孩。

1、歷史性的一刻

這個臉被凍得紅通通的小男孩,看上去只有七八歲的樣子,穿著極具特色的七十年代軍綠色童裝。

小男孩嘗試性的喝了一口,一下子蹙起了眉,很是疑惑,為什麼會有人喜歡這種口味奇特的飲料。憑藉記者的敏銳性,詹姆斯立馬把蹙著眉毛的小男孩拍了下來。

回國後的詹姆斯把這張照片取名為《紅色中國的第一罐可樂》,並且做成獨家新聞照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上,萬萬沒想到,這張照片一時火爆全球。當時就因為這張照片的特殊風格,外媒才認識到中國,而中國人也開始接受可口可樂這一飲料,於是人們都稱這個小男孩是"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

如果了解可口可樂在中國的發展史,就會知道小男孩並不是中國第一個喝可樂的人,如果追本溯源,也已經很難再找到中國第一個喝可樂的人。

那麼為什麼把小男孩稱為"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呢?其實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很大的關係,1979年,是歷史上關鍵的一年,這張代表兩國建交的形象照片才能得以風靡一時。

照片拍攝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它的流行和轟動,當時的中美發表了聯合公報,在新時代的大浪潮下,喝可樂的中國人意味著一種文化大融合。

2、與可樂的不解之緣

2019年是可樂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40周年,很多往事已經被遺忘,直至紀念中國發展歷史的攝影集《時間的力量》的出現。這本攝影集破天荒的把一張老照片當作封面,這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心。

有幸出現在封面上的小男孩名叫黑建濤,普通的農村小孩,在機緣巧合之下留下了這張歷史性的照片。現在的他已經年近五十,經營的投資公司經過多年的辛苦運營已經把業務範圍擴展到海外,如今的他儼然是行業裡的翹楚。

談起1979年的那張照片,黑建濤卻對此有所懷疑。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小時候能品嘗到的零食只有水果糖和小豆冰棍兒,自己怎麼會有機會喝可樂呢?滿臉疑惑的黑建濤找自己的母親求證。

在母親的敘述下,想起這段模糊往事的黑建濤很是喜悅,原來自己才是"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說起可樂,黑建濤是最有話語權的,在他小時候,他就很喜歡可樂,曾經甚至收藏過各種各樣的可口可樂的瓶子,冥冥之中,他就與可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個妙不可言的緣分延續至今,激勵著黑建濤發展成功,讓普通的他變成了擁有遠大志向的人。對黑建濤來說,可樂就是一種幸福的存在。在經商的道路上,黑建濤經常參加的某些活動,也是可樂公司投資的。

2018年藍灣大師賽總決賽現場,黑建濤全程任解說嘉賓,神奇的是,當時這場比賽的贊助商就是可口可樂。之後,黑建濤還拜訪了可口可樂的總部及研發中心,他還獲得了總部贈送的一份神秘禮物。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無意的一個舉動,可能就會成為之後生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黑建濤與可口可樂的緣分,一切盡在不言中。

誰也想不到,當年的小男孩其實是個可樂愛好者,或許世上人與物之間真有無法言說的緣分,珍惜眼前物,珍惜這冥冥之中存在的緣分。

相關焦點

  • 誰翻譯了「可口可樂」? 早期曾譯作「蝌蝌啃蠟」(圖)
    上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已在上海生產,一開始翻譯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蠟",被接受狀況可想而知.於是可口可樂專門負責海外業務的出口公司,公開登報懸賞350英磅徵求譯名。當時身在英國的一位上海教授蔣彝,便以"可口可樂"四個字擊敗其他所有對手,拿走了獎金。  現在看來,可口可樂真是撿了個大便宜,350英鎊的成本換來今天在中國數十億的銷售額。
  • 除了「金拱門」,可口可樂曾叫「蝌蝌...
    Coca-Cola「可口可樂」至今仍是外國品牌中文譯名的經典案例。但這個品牌的中文名也曾跌至谷底,一蹶不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今天這個曾經失敗的案列並不大為人所知,它只存在翻譯系和市場營銷專業的教科書裡。19世紀20年代,Coco Cola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的中文譯名為「蝌蝌啃蠟」。從字面意思來看,它意味著喝可樂就跟蝌蚪啃蠟一樣。蝌蚪?啃蠟?這兩個關鍵詞哪個能讓人感覺到美味?
  • 絕妙的中文譯名:可口可樂曾被譯為「蝌蝌啃蠟」
    1979年,美國的碳酸飲料品牌「可口可樂」(Coca-Cola)伴隨著中美建交重新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業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它不僅與其英文名「Coca-Cola」發音相似,還包含了對產品口味與「帶來歡樂」屬性的描述,這是原版名稱中完全沒有的功能。
  • 譯名往事:可口可樂最早叫「蝌蝌啃蠟」,畢馬威讓人想起弼馬溫
    1886年,Coca-Cola(可口可樂)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誕生,截止目前,全球嗎每天有17億人次的消費者在暢飲Coca-Cola(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而且Coca-Cola(可口可樂)是唯一一個全方位贊助在中國舉辦的特奧會,奧運會,帕運會,世博會,大運會及青奧會的企業。
  • 讀老報:九十年代可樂為什麼有股中藥味?重返中國市場曾歷經磨難
    直到九十年代末還有食品安全質疑老報點評:如今可口可樂面臨全球銷量下滑,想來百年老品牌也著實很心酸。將近一個世紀可樂都是時髦飲品,聚會沒有可樂就像沒有酒一樣。七八十年代可樂進入中國卻差點腰斬,各種曲折之後才重新回到中國人面前。
  • 美國有可口可樂,日本有益力多,那中國有什麼
    我是小宅,今天我要問問大家愛喝什麼飲料。說起飲料,我想大家都很喜歡喝,但心裡有自己最喜歡的味道,腦海中浮現出很多飲料。 飲料的種類確實很多,有各種各樣的品牌,而且味道也各不相同。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美國,日本有哪些飲料。 你知道嗎?
  • 誰翻譯了「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能在中國所向披靡,除了積累百年的品牌,還因為它有一個無可比擬的中文名字。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廣告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稱,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譯,還比英文更有寓意。   可口可樂四個字生動地暗示出了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感受——好喝、清爽、快樂——可口亦可樂,讓消費者胃口十足,「擋不住的感覺」油然而生。
  • 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傳說與事實:最初譯名為「蝌蚪啃蠟」
    傳說該譯名由蔣彝所譯,可口可樂中文官網也採此一說法,但根據可口可樂公司檔案館館長穆尼的說法以及其他學者的考證,蔣彝翻譯的可能性為零。 1886年5月8日,可口可樂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誕生,可口可樂總部就設在亞特蘭大市。
  • 你不會想到,名聲響徹全球的「可口可樂」之名竟出自一中國人之手
    1927年民國時期,上海街頭出現了一種名為「蝌蝌啃蠟」的外國飲料,跟它的名字一樣,這種飲料的味道也十分古怪,它那棕褐色的液體,像極了中國的中藥,但喝起來卻有一股甜中帶苦的味道,以及打開瓶蓋後充盈的氣泡,讓當時為數不少的中國人都感覺到既好奇又有趣。
  • 可口可樂,當年翻譯的名字,你知道麼
    當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時,被音譯為,「蝌蝌啃蠟」,其實這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音譯,卻產生了嚴重的庫裡肖夫效應。我們聽到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難喝,甚至噁心。蝌蚪讓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些黑乎乎黏糊糊的樣子。
  • 品牌英語趣談:誰翻譯了「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能在中國所向披靡,除了積累了百年的品牌,還因為它有一個無可比擬的中文名字。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廣告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稱,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譯,還比英文更有寓意。可口可樂四個字生動地暗示出了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感受——好喝、清爽、快樂——可口亦可樂,讓消費者胃口十足,「擋不住的感覺」油然而生。
  • 論中文名重要性: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其中最經典案例莫過於可口可樂。19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CocoCola)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的中文譯名為「蝌蚪啃蠟」。從字面意思來看,它意味著喝可樂就跟蝌蚪啃蠟一樣,毫無食慾。後來可口可樂公司意識到這個名字差強人意,便登報懸賞徵集新名字。
  • 可口可樂從止咳糖漿到信息產品
    這款當時還沒被多少人知道的新藥就是後來馳名世界的可口可樂的前身,隨著1892年可口可樂公司的成立,公司合伙人AsaKandler終於成功將這款碳酸飲料包裝上市,並迅速風靡世界。據統計,二戰期間僅美國軍方就消耗了100億瓶可口可樂。而隨著戰後美國文化的風行,可口可樂更是佔領了世界市場,甚至被認為是美國文化的標誌之一。
  • 美國說我有可口可樂,日本說我有養樂多,那麼咱們中國有什麼呢?
    中國第一個喝可口可樂的男孩在美國當地最暢銷的飲料就是可口可樂,估計大部分人喝了這款飲料十幾年,都不知道可口可樂是哪個國家產的,可能有的人至今都還以為這飲料就是中國生產的,但其實它是美國生產的飲料。在1886年,可口可樂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先是被翻譯成不知所云的「蝌蝌啃蠟」,隨後才被蔣彝教授翻譯的「可口可樂」所代替。
  • 祝淳翔:可口可樂商標的漢譯故事考
    有趣的是,具體到酬金數額,15英鎊之外,至少還能檢出五個版本,數字起伏不定,就連幣種也不統一:6英鎊(雙碧《蔣彝:「蝌蝌啃蠟」=「可口可樂」》,《浙江工人日報》1999.8.28)30美元(趙毅衡《蔣彝這個啞巴太會說》,《中華讀書報》1999.11.17)24英鎊(據蔣彝友人羅長海的外甥
  • 金拱門再尬 也比不上可口可樂當年「蝌蚪啃蠟」這個名字
    「蝌蚪啃蠟」是什麼東西?它的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可口可樂。這讓人看起來就覺得不敢嘗試的飲料在當時還有個很噁心的名字,沒錯就是——蝌蚪啃蠟。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給這家飲料公司所起的名字叫「可口可樂」。它不僅保持了英文的音譯,還比英文更有了幾分寓意,這使它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都更容易被記住。這個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名字,帶來了此後在中國每年數十億元人民幣的銷量。
  • 第一個喝可樂的中國小男孩,到底什麼來頭?41年過了去如今怎樣?
    02喝可樂第一人1979年,一位中國男孩兒在長城上喝可樂的照片在全世界引起轟動,人們稱其為「第一個喝可樂的中國人那就是詹姆斯來到中國的一個機會,也正是因為他,可口可樂才被廣大中國人所了解。▲詹姆士詹姆士遊覽了許多古典文學名勝,他來到八達嶺長城,在那兒他看到了一個穿著綠軍服的小男孩,他穿著一身粗大的軍服,臉龐被吹得通紅,很可愛,看他的個頭,大概七歲左右。
  • Airbnb中文名引譯名爭論 可樂曾叫 「蝌蚪啃蠟」
    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核心提示:早期德國車Mercedes-Benz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音譯為"笨死"。後來更名為"奔馳"後才聽著順耳和舒心,並幫助提高了銷售額。 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導英媒稱,住宿出租平臺Airbnb在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後,有了一個中文名字:"愛彼迎",寓意"讓愛彼此相迎"。
  • 可口可樂公司上市100周年,勇於開拓的全球化之路
    美國東部時間12月9日,是可口可樂公司上市100周年的大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仿佛成了可口可樂公司的主場,不僅在外牆上懸掛起了可口可樂上市100周年的慶祝招牌,連交易所內部也四處洋溢著可口可樂百年喜慶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