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過可樂嗎?"要是有一天街上有人隨機採訪這個問題,大多數人肯定會哈哈大笑,現在誰沒有喝過被稱作"快樂肥宅水"的可樂呢?不論是各大商場還是街邊便利店,可樂隨處可見,不足為奇。
"那你知道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是誰嗎?"絕大多數人肯定是面面相覷,沒有幾個能答得出來。其實,早在1979年,"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就出現了,他就是黑建濤。
一、偶然出現的可口飲料
可樂,一種帶有刺激性口感的微甜的碳酸飲料,它的誕生純屬意外。
1、可樂最早是一種藥物?
早在上世紀的美國,藥劑師約翰·彭伯頓致力發明一種提神醒腦的藥用混合飲料,藥用價值是重點,最初的可樂不含氣體,需要兌水喝,卻不料被一個醉酒的人倒進了蘇打水,這個小小的意外使得碳酸飲料橫空出世,並一度徵服了人類的味蕾。
新事物從出現到被人們接受總是需要時間的,"蝌蝌啃蠟"是可口可樂最早的譯名,1927年為了把可口可樂引入中國市場,可樂有了它的第一個譯名,可是這種名字古怪,口感更古怪的飲料卻不受國人的歡迎。
2、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為了增加銷量,"蝌蝌啃蠟"正式改名為"可口可樂",並且邀請了中國第一個代言可樂的女明星——阮玲玉。正當紅的阮玲玉端著可口可樂的海報出現在上海街頭時,無數國人為之瘋狂,在這種"名人效應"下,僅用了3年的時間,上海的可樂裝瓶廠成為美國境外最大的工廠。
由於歷史原因,可口可樂曾退出了國內市場,直至1978年,可口可樂又馬不停蹄的趕到了中國市場。1979年3月30日,一位美國記者重新把可樂帶回了中國。
詹姆斯不是一個普通的記者,他當時在"西格瑪圖片社"工作,來中國的本意是做採訪的,在他來中國之前,便隨手拿了幾罐可樂放在在背包裡。世間一切的無意都可能鑄就永恆,詹姆斯怎麼也想不到,就是自己的這一隨意行為,會誕生一張傳世的攝影佳作。
在翻譯人員的帶領下,詹姆斯遊覽了許多北京的著名景點,其中就包括八達嶺長城。在長城上,他被美麗的景色所吸引,詹姆斯連忙按下手裡的相機,生怕錯過任何美景。
二、站在長城喝可樂
口渴的詹姆斯從包裡拿出可樂,打開正準備喝的時候,發現一個小男孩正盯著他手裡的可樂,於是詹姆斯就把可樂給了小男孩。
1、歷史性的一刻
這個臉被凍得紅通通的小男孩,看上去只有七八歲的樣子,穿著極具特色的七十年代軍綠色童裝。
小男孩嘗試性的喝了一口,一下子蹙起了眉,很是疑惑,為什麼會有人喜歡這種口味奇特的飲料。憑藉記者的敏銳性,詹姆斯立馬把蹙著眉毛的小男孩拍了下來。
回國後的詹姆斯把這張照片取名為《紅色中國的第一罐可樂》,並且做成獨家新聞照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上,萬萬沒想到,這張照片一時火爆全球。當時就因為這張照片的特殊風格,外媒才認識到中國,而中國人也開始接受可口可樂這一飲料,於是人們都稱這個小男孩是"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
如果了解可口可樂在中國的發展史,就會知道小男孩並不是中國第一個喝可樂的人,如果追本溯源,也已經很難再找到中國第一個喝可樂的人。
那麼為什麼把小男孩稱為"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呢?其實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很大的關係,1979年,是歷史上關鍵的一年,這張代表兩國建交的形象照片才能得以風靡一時。
照片拍攝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它的流行和轟動,當時的中美發表了聯合公報,在新時代的大浪潮下,喝可樂的中國人意味著一種文化大融合。
2、與可樂的不解之緣
2019年是可樂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40周年,很多往事已經被遺忘,直至紀念中國發展歷史的攝影集《時間的力量》的出現。這本攝影集破天荒的把一張老照片當作封面,這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心。
有幸出現在封面上的小男孩名叫黑建濤,普通的農村小孩,在機緣巧合之下留下了這張歷史性的照片。現在的他已經年近五十,經營的投資公司經過多年的辛苦運營已經把業務範圍擴展到海外,如今的他儼然是行業裡的翹楚。
談起1979年的那張照片,黑建濤卻對此有所懷疑。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小時候能品嘗到的零食只有水果糖和小豆冰棍兒,自己怎麼會有機會喝可樂呢?滿臉疑惑的黑建濤找自己的母親求證。
在母親的敘述下,想起這段模糊往事的黑建濤很是喜悅,原來自己才是"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說起可樂,黑建濤是最有話語權的,在他小時候,他就很喜歡可樂,曾經甚至收藏過各種各樣的可口可樂的瓶子,冥冥之中,他就與可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個妙不可言的緣分延續至今,激勵著黑建濤發展成功,讓普通的他變成了擁有遠大志向的人。對黑建濤來說,可樂就是一種幸福的存在。在經商的道路上,黑建濤經常參加的某些活動,也是可樂公司投資的。
2018年藍灣大師賽總決賽現場,黑建濤全程任解說嘉賓,神奇的是,當時這場比賽的贊助商就是可口可樂。之後,黑建濤還拜訪了可口可樂的總部及研發中心,他還獲得了總部贈送的一份神秘禮物。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無意的一個舉動,可能就會成為之後生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黑建濤與可口可樂的緣分,一切盡在不言中。
誰也想不到,當年的小男孩其實是個可樂愛好者,或許世上人與物之間真有無法言說的緣分,珍惜眼前物,珍惜這冥冥之中存在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