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文名重要性: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2020-12-11 快科技

中國市場強大的消費力讓全球商家眼饞,而想要在中國真正的紮根,一個朗朗上口又符合文化習慣的中文名是必不可少的。

近日,國外房屋租賃平臺Airbnb正式宣布了其中文名「愛彼迎」。

雖然官方將這個名字解釋為「讓愛彼此相迎」,寓意美好。但中國網友卻並不認同,認為讀音太難聽。同時有人給出建議稱,應該改成「愛比鄰」這樣更接地氣的名字。

對此,英國BBC嘗試採訪Airbnb對於自己中國名字和網友建議的看法,但沒有得到對方回應。

同時,業內人士也表示,Airbnb其實真的應該認真考慮網友對於中文名的建議,因為此前洋品牌因為糟糕的中文名而導致業績不佳甚至最終退出市場的案例比比皆是。

其中最經典案例莫過於可口可樂。19世紀20年代,可口可樂(CocoCola)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的中文譯名為「蝌蚪啃蠟」。從字面意思來看,它意味著喝可樂就跟蝌蚪啃蠟一樣,毫無食慾。

後來可口可樂公司意識到這個名字差強人意,便登報懸賞徵集新名字。最後,一位中國的教授拿下獎勵,將拗口的「蝌蚪啃蠟」換為如今家喻戶曉的「可口可樂」,不僅在發音上維持了原名韻味,而且還非常符合中國人講求團圓、共樂的文化習慣,因此一舉打開市場。

無獨有偶,快餐品牌肯德基曾經把 「令人不禁吮指的美食(finger lickin good)」翻譯為「吃手指」,讓消費者以為真要把自己的手指啃了。

早期德國車Mercedes-Benz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並沒有正式的中文名,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奇怪的音譯,比如「笨死」、「奔死」……令顧客無法接受。後來更名為「奔馳」後才聽著順耳和舒心,並幫助提高了銷售額。

對于洋品牌中文名的翻譯,國際翻譯家聯盟譯員、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周裕波對BBC強調:「好的翻譯要有口採。」而品牌顧問張羅明也對BBC表示:「洋品牌的中文名除開要能朗朗上口外,還要保持它在國外的調性。」她表示,調性指如果品牌在國外是高端產品,翻譯過來的中文名就不該自降身價。

相關焦點

  • Airbnb中文名引譯名爭論 可樂曾叫 「蝌蚪啃蠟」
    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核心提示:早期德國車Mercedes-Benz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音譯為"笨死"。後來更名為"奔馳"後才聽著順耳和舒心,並幫助提高了銷售額。 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導英媒稱,住宿出租平臺Airbnb在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後,有了一個中文名字:"愛彼迎",寓意"讓愛彼此相迎"。
  • 金拱門再尬 也比不上可口可樂當年「蝌蚪啃蠟」這個名字
    「蝌蚪啃蠟」是什麼東西?它的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可口可樂。這讓人看起來就覺得不敢嘗試的飲料在當時還有個很噁心的名字,沒錯就是——蝌蚪啃蠟。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給這家飲料公司所起的名字叫「可口可樂」。它不僅保持了英文的音譯,還比英文更有了幾分寓意,這使它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都更容易被記住。這個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名字,帶來了此後在中國每年數十億元人民幣的銷量。
  • 輕鬆一課丨猜猜「蝌蚪啃蠟」是啥?
    你喝過可口可樂嗎?相信你一定會給出肯定的答案。那麼,你知道可口可樂這個中文名兒是怎麼來的嗎?恐怕你就要回答說不知道了。其實呀,可口可樂這個中文名的來源還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呢。
  • 可口可樂在華90年:譯名蝌蚪啃蠟沒人買 掏20萬廣告費打敗北冰洋
    可口可樂的中文譯名曾為「蝌蚪啃蠟」,這個名字也使得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上一度遇冷。這是可口可樂公司在131年歷史中所遭遇的小麻煩,後來,公司還是抓住機會進入了中國市場,也抓住機會走向了全球,並成為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飲品之一。
  • 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傳說與事實:最初譯名為「蝌蚪啃蠟」
    不久前博主到亞特蘭大參觀了著名的可口可樂博物館(World of Coca-Cola),館內收藏的各種語言廣告玲琅滿目,我對可口可樂中文的譯名也產生了興趣。網上搜索,發現有關可口可樂中文翻譯者的說法大多指向旅英學者蔣彝,可口可樂中文官網在「『可口可樂』—— 中文翻譯的經典之作」中介紹說:「1927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有個拗口的中文譯名『蝌蚪啃蠟』。
  • 除了「金拱門」,可口可樂曾叫「蝌蝌...
    不過,根據麥當勞官方的消息,改名只是證照層面,各餐廳仍然叫「麥當勞」。Airbnb的中文名似乎並不得人心,中國的年輕人並不買帳。起個中文名?哪有那麼簡單!中文博大精深。家長給自家孩子起名字都要煞費苦心,更何況一個擁有全球眼光的知名品牌呢? Coca-Cola「可口可樂」至今仍是外國品牌中文譯名的經典案例。但這個品牌的中文名也曾跌至谷底,一蹶不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
  • 蝌蚪啃蠟、止咳糖漿,這些和你鍾愛的肥宅快樂水有什麼關係?
    二、可口可樂到咱中國多少年了?三、可口可樂和蝌蚪啃蠟是什麼關係?可憐的神獸一聽三道題先是傻了眼,然後急了眼,非得說我出題太偏。哈哈,連著三個問題都不知道,你的那些可樂不白喝了嗎?一、可口可樂最開始不是飲料,而是止咳糖漿。
  • 誰翻譯了「可口可樂」? 早期曾譯作「蝌蝌啃蠟」(圖)
    可口可樂將此配方視為最高機密,據說只有少數幾個高級主管才知道。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公司還下令不準這幾個人搭同一班飛機或汽車。  另外一個,可口可樂能在中國所向披靡,還因為它有一個無可比擬的中文名。  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廣告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譯,還比英文更有寓意。
  • 絕妙的中文譯名:可口可樂曾被譯為「蝌蝌啃蠟」
    1979年,美國的碳酸飲料品牌「可口可樂」(Coca-Cola)伴隨著中美建交重新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可口可樂,一直被認為是業界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它不僅與其英文名「Coca-Cola」發音相似,還包含了對產品口味與「帶來歡樂」屬性的描述,這是原版名稱中完全沒有的功能。
  • 譯名往事:可口可樂最早叫「蝌蝌啃蠟」,畢馬威讓人想起弼馬溫
    1886年,Coca-Cola(可口可樂)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誕生,截止目前,全球嗎每天有17億人次的消費者在暢飲Coca-Cola(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而且Coca-Cola(可口可樂)是唯一一個全方位贊助在中國舉辦的特奧會,奧運會,帕運會,世博會,大運會及青奧會的企業。
  • 「可口可樂」—— 中文翻譯的經典之作
    【天極網IT新聞頻道】1927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有個拗口的中文譯名「蝌蚪啃蠟」。獨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產品銷量可想而知。到了1930年代,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可口可樂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徵,被評委一眼看中。
  • 可樂早期被稱作「蝌蝌啃蠟」,「首位」喝可樂的中國人是誰?
    一、偶然出現的可口飲料可樂,一種帶有刺激性口感的微甜的碳酸飲料,它的誕生純屬意外。1、可樂最早是一種藥物?新事物從出現到被人們接受總是需要時間的,"蝌蝌啃蠟"是可口可樂最早的譯名,1927年為了把可口可樂引入中國市場,可樂有了它的第一個譯名,可是這種名字古怪,口感更古怪的飲料卻不受國人的歡迎。
  • 可口可樂的原譯名是這個?兔子沒有聲帶?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可口可樂的原譯名是這個?1927年,可口可樂(Coca-Cola)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一個拗口的中文譯名叫「蝌蚪啃蠟」。到了1930年,負責拓展全球業務的可口可樂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徵,被評委一眼看中。
  • 為什麼麥當勞的可樂是最好喝的?關於可口可樂的8個瘋狂趣聞
    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在炎熱的夏天,這是最提神的飲料之一。這家公司起步很低,如今已經遍布全球,發展迅速。任何可口可樂的愛好者都會喜歡下面這些冒泡的趣聞!這只是意味著可口可樂是在沒有可口可樂公司直接許可的情況下從另一個國家進口的。3.70多年時間,一杯可口可樂的價格只賣5美分從1886年到1959年,一杯或一瓶可口可樂只要5美分。
  • 老外在中國:來杯冰涼清爽的「蝌蚪啃蠟」如何?
    可口可樂公司在其網站上解釋說,1927年,當公司開始在中國銷售其招牌軟飲時,他們發現店家們使用了和品牌名發音相似的各種漢字,並不考慮其含義。一種是「騍馬扣蠟」,另一種是「蝌蚪啃蠟」。據稱,可口可樂公司還曾使用了這些名字。
  • 可口可樂配方問世130多年,至今無人破解,網友:瓶子上寫有啊
    可口可樂相信大多數人都喝過,1886年創立至今有132年,於1927年出現在上海,當時它的中文名字叫「蝌蚪啃蠟」,但因銷路不佳,後改名為「可口可樂」,外文名字叫「coca-cola
  • 可口可樂,當年翻譯的名字,你知道麼
    當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時,被音譯為,「蝌蝌啃蠟」,其實這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音譯,卻產生了嚴重的庫裡肖夫效應。我們聽到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難喝,甚至噁心。蝌蚪讓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些黑乎乎黏糊糊的樣子。
  • 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外國品牌的中譯名都經歷過什麼
    那些叫的響亮的國外大牌,無一不擁有朗朗上口的中文名。 這裡,就帶大家一起見識一下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神翻譯。 拍案叫絕的音譯 01 外國品牌名稱的翻譯以音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