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民國時期,上海街頭出現了一種名為「蝌蝌啃蠟」的外國飲料,跟它的名字一樣,這種飲料的味道也十分古怪,它那棕褐色的液體,像極了中國的中藥,但喝起來卻有一股甜中帶苦的味道,以及打開瓶蓋後充盈的氣泡,讓當時為數不少的中國人都感覺到既好奇又有趣。
由於其怪異的名字,以及擁有奇怪的味道,這款「洋汽水」在初入中國市場時,曾因不了解國情而「兵敗滑鐵盧」,銷量情況極差,基本上都是處於虧本營銷的狀態。後來,這家飲料公司的老闆急了,他開始公開登報向社會各界人士徵求一個「中國雅名」,並用350英鎊的豐厚獎金懸賞譯名者。就在這時,一位身在英國的上海教授擊敗了所有的競爭者,不但拿走了這筆獎金,還為這家飲料公司留下了一個迄今為止都被廣告界公認為是翻譯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樂,這位中國教授就是——蔣彝先生。
蔣彝,江西九江縣人,早年曾參與過「五四愛國運動」,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東南大學化工系,北伐軍攻佔南昌後,他投筆從戎,正式加入到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白崇禧部,參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事件發生後,蔣彝不滿蔣介石的主張,隨即辭去軍職,前往暨南大學任教,後又回到家鄉九江擔任縣長,在任期間,他曾向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提交了一份關於整頓社會秩序,實行禁菸、禁賭、禁娼,以及改革賦稅、重新丈量土地等改革草案,後被熊式輝譏笑為「異想天開」,不予採納,還給他取了兩個外號——「瘋狂的青年」、「超時代的年青人」。
在親眼目睹了當時的國民政府腐敗無能後,蔣彝心灰意冷,隨後決定前往英國倫敦,欲「觀摩西方政治為將來之用」。初到倫敦後的蔣彝開始專心學習英語,後在好友的幫助下,他來到了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擔任中文教授,並利用自己豐富的學識,改變了很多西方人對於中國書法和繪畫的錯誤理解。後來,Coca-Cola公司為了能夠在中國市場上站穩腳步,隨即面向全世界徵求「中國名字」,蔣彝得知後,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充分了解了這家飲料公司的傳統和特色之後,他結合中國當時的國情,給這款飲料起了一個十分符合中國人口味的譯名——可口可樂。
這個名字不但保持了英文名的音譯,還比英文名更有寓意,更為關鍵的一點是,無論書面還是口頭,都易於傳誦, 這也是可口可樂成功步入中國市場的第一步。很快,這款飲料就因為這個名字成功引起人們購買的興趣,開始風靡大江南北,在中國的銷量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截止到1948年,上海已然成為可口可樂海外首個銷量超百萬標箱的城市。
後來,國民黨政權敗退至臺灣,隨著美國大使館的撤離,可口可樂也撤出了中國大陸市場,一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的第三個星期,第一批可口可樂產品才從香港經廣州運到了北京,可口可樂才再度返回中國大陸市場。 如今,可口可樂已經徹底融入到了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融入世界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