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譯名「China」改「Zhongguo」?

2020-12-12 鳳凰網讀書

「中國」英譯名「China」改「Zhongguo」?

「中國」翻譯成英語為「China」。近日,北京的史學研究者賈元良先生卻提出,「中國」應當按漢語拼音直譯成「Zhongguo」。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一片爭議聲。

準確表述「中國」含義

賈元良在博客中寫道:在古代,「中國」一詞從沒有作為正式國名出現,真正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簡稱始於辛亥革命後。然而,英譯的「China」不能夠正確、完整、全面地表述「中國」的本意。賈元良提出,漢語是中國的共同語言,《漢語拼音方案》已成為我們國家的標準,也作為國際上的中譯標準,因此,建議將「中國」的英譯名改為漢語拼音「Zhongguo」,從而更好地從歷史、地理、民族、行政的角度表述中國的含義。

拼音具有法理依據

賈元良的這一動議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爭議。支持者紛紛表示,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這就是將「中國」譯成「Zhongguo」的法理依據。而且,支持者們還舉例說,2001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宣布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城市時,準確地按漢語拼音讀出了「Beijing」,而非從前的「Peking」。同樣,北京奧組委也將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稱從「Friendlies」改成了漢語拼音「Fuwa」。

約定俗成理應沿用

然而,學界對此大多表示並不苟同。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柴明熲教授說,「China」在國際上早已約定俗成,正如二戰後聯合國最早的一些國際翻譯也並非十分恰當,但卻沿用至今,因為對固有譯法的改動,不僅程序複雜且成本極大。

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葛劍雄則認為,更改「China」意義不大。第一,「China」只是個中性詞,並且「China」在古代就被當時的政府所認可,因為它超越了朝代,代表了整個「中國」;第二,既然已經沿用了那麼多年,如果現在再去更名可能會引起國際上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不符合我國和平崛起的原則;第三,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是否強大,不是由名稱決定的,而是由實力所決定的。

獎品:iPod nano 16G(3部),若干明星籤名CD海報等你拿!

參與方式:
點擊左側圖片,下載您喜歡的歌曲,即有機會參與抽獎活動,獎品月月更新,趕快參與吧!

相關焦點

  • 中國英譯名China改Zhongguo?
    據《新民晚報》報導「中國」翻譯成英語為「China」。近日,北京的史學研究者賈元良先生卻提出,「中國」應當按漢語拼音直譯成「Zhongguo」。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一片爭議聲。
  • 大學英譯名套路多-校名,譯名...
    大學英譯名的套路  著名大學的英譯名都有什麼套路?  政知君翻了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官網聽起來像「雙鴨山」的「Sun Yat-sen」,其實是孫中山的英譯名。在「中山大學」官微小編打趣之際,有著急的網友主動擔起科普一職↓↓↓
  • [來稿]中國高校的英文譯名:以民族大學為例
    [來稿]中國高校的英文譯名——以民族大學為例作者:歐陽傑,《實用翻譯手冊》主編、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本文為原創投稿,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據媒體報導,最近有網友反映,中央民族大學的英語名稱將「民族」英譯為「minzu」,質疑不大準確。多位中央民大學生稱,學校3年前校名英譯為「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之後被學校更改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民族的英譯nationalities,被漢語拼音minzu替代」。
  • 北京知行翻譯:「何園」的正確英譯名應該是什麼?
    在江蘇揚州的徐凝門街66號,有一座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因是由何芷舠所造,故被稱之為「何園」,又名「寄嘯山莊」,1988年,何園被國務院授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稱號,也被國家旅遊局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每年都會有大批遊客慕名而來
  • 網友質疑交通部英譯名 外國人誤以為是信產部
    通部雖大 英譯名不通 莫!莫!莫!  在網友翟華看來,中國交通部的英語譯名不通,可能是世界上惟一把自己的名字譯成Min-istryofCommunications的,如果外國人不了解情況大都會以為這個譯名指的是電信部或者信息產業部。
  • 夫妻肺片英譯為「史密斯夫婦」 盤點川菜英譯名(圖)
    汪正翔 攝 圖片來源:CTPphoto  搞笑英譯名  「夫妻肺片」有了摩登的名字  近日,一條帶有花椒味的新聞從大洋彼岸飄了過來。據稱,美國《GQ》雜誌發布了餐飲品賞大師Brett Martin 最新出爐的「美國2017餐飲排行榜」,休斯敦一家雙椒川菜館的招牌涼菜「夫妻肺片」榮登榜首,被選為「年度開胃菜」。
  • 政協委員建議廣州英譯名改為Canton
    政協委員建議廣州英譯名改為Canton 2008年02月21日 10:12 來源:南方都市報 廣州可否考慮將英文譯名「Guangzhou」改為更多外國人知的「Canton」或將其與「Guangzhou」共用,以符合廣州歷史和外國人習慣。  耿樹森委員指出,在外國,廣州菜(Cantonese)和廣州話(Cantonese)在國外都很出名,但對於城市名字音譯「Guangzhou」卻鮮有人知。「這說明廣州在國際社會上的知名度是很不夠的。」
  • 世界日報:英譯「中國」一詞必須棄用
    中新網9月24日電 菲律賓《世界日報》日前刊文《英譯「中國」一詞必須棄用》稱,中國二字頻繁出現在各種傳媒,但中國為何英譯為 China?推敲起來頗有些疑惑。China是西方人稱呼中國的,西方人對中國一些地方是從他們的習慣或無知出發而稱謂的,例如臺灣曾被稱為 Formosa,澳門又被稱為 Macau,廣州稱為 Canton等。
  • 一條東大街三個英文名 專家稱將規範英譯名
    我要爆料:西安這些地方的英譯名也有問題...本報訊(記者 劉振) East Street?Dongdajie Street?Dongdajie? 西安市「東大街」的英譯名就有好幾種,來旅遊的老外拿著地圖也得轉暈,到底哪種翻譯才是準確規範的?
  • 外國政要譯名之爭:每一個人名背後隱藏一個故事
    Yingluck Shinawatra,當大家開始關注這個泰國政壇新星的身世、新政和未來時,她一定不曾想到,在中國,這個講漢語的國家正在發生一場關於她的中文名字的爭論。媒體記者和編輯們在「英拉」與「英祿」之間猶豫不決,人們在爭論和變換的譯名面前心存疑慮,不斷質疑她們是否為同一人。而那些曾經的記憶——關於本·拉丹與賓·拉登、歐巴馬與歐巴馬的故事也再次被翻新重溫。
  • 中華龍改英文譯名引發熱評 多數網友力挺loong
    對此,以搜狐網友「一枝獨秀」為代表的「力挺派」認為:「中國的龍和英文的龍本身就是兩回事,概念上就不一樣,我們幹嗎非要用他們的邪惡龍啊,自己的『Loong』就很好嗎!讓老外看看我們的創意!」網友「山東泰安」認為:「由於名字相同的問題,中華龍的確被西方人所誤解,這個話題已經討論很長時間了,改譯名這個建議很有建設性,個人意見贊成!」
  • 九三學社英譯名有了"標準答案" 徵詢多位專家意見
    日前,九三學社中央十三屆四十五次主席辦公會議專題研究了九三學社英文譯名問題,決定九三學社譯為Jiusan Society 。至此,九三學社的英文譯名有了「標準答案」。此時為啥提出九三學社英譯名問題?其背後有著怎樣的考量?原來,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對外開放的持續擴大,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國,對中國道路特別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關注也前所未有,有好奇、有疑慮、有誤解、也有指責。
  • 中央民族大學英文譯名「minzu」遭質疑
    「民族」被英譯成「minzu」,是不是譯錯了?  近日,有網友反映,中央民族大學的英文譯名將「民族」英譯為「minzu」,質疑不大準確。前日,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值班人員證實稱,學校目前英文譯名的「民族」的確為「minzu」。
  • 可口可樂中文譯名的傳說與事實:最初譯名為「蝌蚪啃蠟」
    不久前博主到亞特蘭大參觀了著名的可口可樂博物館(World of Coca-Cola),館內收藏的各種語言廣告玲琅滿目,我對可口可樂中文的譯名也產生了興趣。網上搜索,發現有關可口可樂中文翻譯者的說法大多指向旅英學者蔣彝,可口可樂中文官網在「『可口可樂』—— 中文翻譯的經典之作」中介紹說:「1927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有個拗口的中文譯名『蝌蚪啃蠟』。
  • 中國高校英文譯名合集來啦!
    中國高校英文譯名合集來啦!以下為大家盤點了中國大學英文譯名。1、以地名命名以地名命名的綜合性大學最為常見,這類大學的英譯通常沒有爭議,採用中規中矩的中文拼音作為英文譯名。 1872年,日本仿照巴黎高師建立了亞洲第一所師範學校——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筑波大學的前身),並把「normal school」翻譯為「師範學校」,後來便傳入了清末的中國。所以,中國的師範大學也通常翻譯為「normal university」。
  • 臺「央行」更改網站英文譯名
    臺灣民進黨近期推動的一系列「正名運動」繼續深入,臺「中央銀行」於上周六悄悄更改了網站上的英文譯名。中國國民黨方面指出,「正名運動」是民進黨走向「法理臺獨」的重要一環。  英文譯名悄悄更改  所謂「避免混淆」不能成立,此時更改網站的英文譯名,不過是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一部分。  2月10日周六上午,臺「中央銀行」以新聞稿的方式宣布,「中央銀行」網站的英文譯名進行了更改。
  • 黃酒實施新國標,還為國際化換了個新的英譯名
    具體而言,新國標將黃酒的英譯名從「Chinese rice wine」正式改為黃酒的拼音「Huangjiu」。官方解釋原來的英譯名指「用稻米做的發酵酒」,但在實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外國人不理解的情況,因此,新版國家標準便直接將其改為黃酒的拼音「Huangjiu」。
  • 經典日漫各種譯名,這次我支持英文譯名
    大家好,這裡是老鹹魚 上一期分享了《鬼滅之刃》的中英譯名,這一次就不再廢話直接進入主題,帶來動漫的「中英譯名大比拼」。 第二期《乾物妹!小埋》
  • 交通部英語譯名遭網友質疑 官員承認會引起誤解
    網友質疑其譯名在世界各國交通部中獨樹一幟  在網友翟華看來,中國交通部的英語譯名不通,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把自己的名字譯成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的,如果外人不了解內情大都會以為這個譯名指的是電信部或者信息產業部。
  • 奧運菜單不再有可笑的英文譯名
    不過,這些中國菜的英文譯名從令人啼笑皆非到規範化、正規化,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中國菜的英譯名曾令人啼笑皆非。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是「奧運菜單」翻譯組的核心成員,他全程參與了「奧運菜單」的翻譯工作。當初他和他的同事看到許多中國菜那令人啼笑皆非的英文譯名後,在發笑的同時也有了種沉重的使命感。   「規範中國菜的英文翻譯工作是從2006年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