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的名義——從身邊故事看4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變遷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以人民的名義——從身邊故事看4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變遷

  新華社記者陳芳、田曉航

  40年,見證一個國家由弱到強的蓬勃躍升。

  40年,也記錄下中國衛生健康事業步履鏗鏘的印記。

  讓更多普通百姓能夠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實民生之基的重點所在,也是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策劃的《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40集大型訪談節目播出,透過百餘嘉賓講述他們所親歷或見證的衛生健康故事,展示中國如何通過深化醫改解決世界性難題,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深化醫改:用中國式辦法解決世界性難題

  從2017年4月8日零時起,北京市36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同步取消藥品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對於那個不眠之夜,時任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的方來英記憶猶新。

  為了保證患者負擔不增加,醫療機構平穩運行,北京醫改主要依靠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設立醫事服務費,通過精細測算,實現了取消加成和價格調整的平移。

  經過一年的改革,北京市的三級醫院門急診服務量下降了10%左右,社區衛生機構服務量增長了14%。「一升一降」中,得到實惠的是老百姓,健康發展的是各級醫療機構。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調整、與時俱進,其核心始終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實行了幾十年的「以藥補醫」機制在2017年走向終結,更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和更科學的公立醫院管理制度正在建立。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日益成為改革的核心和抓手,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五項制度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醫改重點。

  「我們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方來英在訪談中說,「改革永遠在路上,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下一個40年。」

  健康扶貧:不落下一個偏遠地區的患者

  在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的心裡,如何提升醫療服務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的思考,不僅僅局限於上海本地。

  自2010年起,上海開始成建制地援助新疆。如何把上海的優質醫療服務帶到邊疆,服務新疆人民?上海衛生健康部門創新性地提出了「組團式」援疆的思路:把上海不同大醫院的優勢學科整合成一個團隊,集體去援助新疆喀什地區的醫療機構。

  經過8年努力,喀什地區醫療服務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到2020年,該地區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傳染病發病率、人均期望壽命都有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4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一直向著公平可及的方向努力前行。醫療衛生「組團式」援疆、援藏,是幫助偏遠地區貧困群眾的一個創舉,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為當地留下了一支支「不走的醫療隊」。

  不讓「病根」變「窮根」,我國2016年啟動健康扶貧工程,提出到2020年,貧困地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保障,服務能力和可及性顯著提升。

  回首40年,鄔驚雷說,中國人民的健康權、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和發展,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基礎。

  疾病防控:讓更多國人健康起來

  提起傳染病防控,時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的王宇對日夜奮戰、抗擊「非典」的日子記憶深刻。

  多年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人們對突發性傳染病有了「切膚之感」,也正是從這一標誌性事件起,我國的傳染病防治和應急體系不斷完善。

  72小時內篩查300種已知病原體,重大突發、新發傳染病病死率明顯降低……我國啟動實施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以來,以科技突破為重要抓手,在傳染病防治的關鍵核心領域搶佔制高點,從「監測、篩查、救治」環節三位一體初步構築了保障億萬人民健康的傳染病「防疫大堤」。

  慢性病管理,癌症是繞不開的話題。在國家癌症中心帶動下,我國惡性腫瘤三年防治計劃已經開展,一個覆蓋全國的腫瘤防治網絡正在形成。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把準時代脈搏,回應人民期待,我國正在不斷開啟健康中國建設新局面。

相關焦點

  • ...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第十五集)——守護孩子,就是守護...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面回顧4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歷程,展示輝煌成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策劃了「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大型訪談節目,由新華網獨家首播。往期連結——第十四集: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白衣衛士:與時間賽跑第十三集: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醫療惠民亞克西第十二集: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傳染病:早發現、早診斷
  • 【人民健康70年】70年醫改風雨兼程 走出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體制領域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一張世界規模最大、覆蓋率達98%、惠及超過13億人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已全面建立,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全民醫保織起全球最大醫療保障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衛生服務資源十分短缺。
  • 寶安衛生健康事業40年間快速發展,優質醫療服務增進健康福祉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寶安衛生健康系統正乘勢而上,搶抓「雙區驅動」發展歷史機遇,勇立潮頭,為寶安勇當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排頭兵貢獻衛生健康力量,助力深圳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介紹我國護理事業發展情況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工作是衛生和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加強護理人員隊伍建設,促進護理事業和護理產業改革與發展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建立覆蓋全人群、全周期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
  • 衛生健康委舉行我國護理事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5月10日例行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  5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例行發布會,介紹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加強護理人員隊伍建設,促進護理事業和護理產業改革與發展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建立覆蓋全人群、全周期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  國務院於2008年1月公布《護士條例》,並於同年5月12日國際護士節實施,從法規層面維護護士的合法權益,明確護士權利、義務及執業規則,促進護理事業健康發展,保障醫療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今年是《護士條例》施行十周年。
  • 【四史學習】《40年,上海的變遷故事》——曾經的國禮「小飛樂...
    【四史學習】《40年,上海的變遷故事》——曾經的國禮「小飛樂」、「三灣一弄」的故事 2020-06-28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40年,上海的變遷故事⑥ | 「三灣一弄」的故事
    年來,在上海這片土地上究竟上演了怎樣的傳奇?今天起,10集系列動畫短片《40年,上海的變遷故事》,帶你坐上「時光穿梭機」, 重溫改革開放歷程中那些難忘的「上海時刻」。   最美天際線的陸家嘴原來是爛泥渡;哪來的錢把浦東的農田變成高樓大廈;紡織女工變成「空嫂」;洋山港從荒島變成全球頭號碼頭;世博會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別策劃推出的這部動畫片,選取上海改革開放標誌性事件,以新穎的視角,誇張的動畫形象,用最直觀的方式,在輕鬆幽默中,展示上海從城市建設到市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動鮮活地再現上海改革開放的創業故事
  • 上海40年變遷故事⑥三灣一弄的故事
    上海40年變遷故事⑥三灣一弄的故事 40年來,在上海這片土地上究竟上演了怎樣的傳奇?
  • 40年,上海的變遷故事⑤ | 曾經的國禮「小飛樂」
    來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別策劃你還記得曾經的上海嗎——80萬個馬桶,80萬個煤球爐,公交車上每平方米能站12個人,一家5口擠在14平米的房間……40年來,在上海這片土地上究竟上演了怎樣的傳奇?
  • 新中國成立70年,看寧波衛生健康事業如何蝶變
    從疫病頻發到消除控制了各種地方病、傳染病,全市人均期望壽命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6歲,居民健康主要指標達全國先進水平;從缺醫少藥看病難,到等級醫院數量居省內各地市之首,建成「城市10分鐘、農村20分鐘」醫療服務圈;從看不了大病、「赤腳醫生」走鄉串戶保健康,到擁有多個品牌學科、「家庭醫生」通過網際網路服務千家萬戶……
  • 在馬蜂窩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業的變遷
    前言:1978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旅遊業作為啟動改革的突破口,開始肩負起從外交事業向經濟產業的轉變。然而,彼時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旅遊」還只是一個生僻詞。該展區內展示的數百張旅行照片全部甄選自馬蜂窩旅遊網用戶的真實遊記,這些圖文並茂的內容,將40年來國人的旅行記憶娓娓道來,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旅行從「奢侈品」到「日常品」,國人的腳步從國內邁向世界的變遷全過程。
  • 【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巡禮】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先天性心臟病診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各個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的診治領域,我們的技術水平也伴隨著新中國一起不斷成長,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先心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臟病。
  • 國新辦舉行「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
  • 安順市全力推進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手術機器人等先進醫療設備,從單純的醫療救治走向加強預防、注重保健,從看病難到享受籤約家庭醫生上門服務……打開時間的捲軸,我市醫療衛生健康事業70年來波瀾壯闊的發展之路徐徐展開。  從無到有、從有到穩、從穩到優,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始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執行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不斷強化安順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補齊醫療衛生事業短板,提升全民衛生和健康水平。
  • 我國學前教育制度變遷:軌跡、邏輯與趨勢
    學前教育制度在70年變遷中歷經確立與初步發展期(1949—1977年)、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快速發展期(1978—2009年)、多措並舉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基於歷史制度主義將制度變遷置於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分析框架,我國學前教育制度變遷邏輯為:宏觀層面受政治、經濟、信息技術的客觀驅動,微觀層面受利益相關行動者對公平與優質需求的影響,並在二者共同張力作用下變革。
  • 「十三五」以來我國民生事業的歷史性進展與創造性經驗
    「十三五」以來,我國民生工作實現「從有到優」,不僅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而且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改善。從絕對數量看,城鄉居民生活更加寬裕。「十三五」以來,我國連續四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約40%。
  • 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光明農場變遷記
    在建立經濟特區四十年的發展進程中,深圳一路乘風破浪,奔湧向前。40年來,光明從國營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我們與特區同奮鬥、共成長。時代在變,我們的初心不變。值此之際,光明融媒將推出「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系列節目,用老照片講述光明好故事,用好故事傳播光明好聲音。
  • 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019年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啟動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深化醫改取得重要進展,重大疾病防控持續加強,醫療服務水平穩步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繼續增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紮實推進,綜合監督水平不斷提升,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 以程式設計師的名義,分析 「人民的名義」
    官員們聊起天來不動聲色,暗藏機鋒,生死對決都是在談笑間搞定,這都讓我嘖嘖稱羨。所以,我是要看 「人民的名義」 的。雖然看電視這事,在程式設計師文化中,乃最遭歧視的三件事之一。看了2周後,我有了些感悟,算是一個觀察,不一定對。那就是,本劇的編劇和導演,很可能是我們程式設計師圈子裡的人,即便不是,也一定借鑑了我們程式設計師開發的很多思想和方法。下面展開講一講,供大家觀劇參考。
  • 人民日報重磅文章紀念改革開放40年: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
    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下)(一)1978—2018。「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今天,我們審視改革開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該致敬的,也是人。(二)時間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