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巴哈當時還不出名,但才華依然,有一次演出之前發生了意外,他的琴弦斷剩了一根就是G弦,然而時間已經來不及,臨時創作出一首《G弦之歌》。百餘年來,這首《G弦之歌》以其純樸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愛好者們鍾愛的曲目。
在哥斯大黎加音樂家系列咖啡豆推出的時候,前街咖啡在杯測以及衝煮一支名為「巴哈Bach」咖啡豆中,其風味的厚實,豐富以及直率,使得大家眼前一亮。從幹香到溼香到入口再到餘韻,醇厚的成熟葡萄發酵感一直伴隨,顯得這款豆子的風味十分穩重莊嚴,中途湧現出玫瑰般的花香以及莓果的果汁感給這款豆子添上了華麗的感覺。就像《G弦之歌》一樣,旋律莊重悠長,意境悠遠抒情。
前街咖啡——哥斯大黎加音樂家系列巴哈
產區:哥斯大黎加 塔拉珠
莊園:卡內特莊園
處理法:葡萄乾蜜處理
品種:黃卡杜拉
海拔:1900m
卡內特音樂家系列——巴哈
Canet Musician Series Bach
卡內特莊園(Finca Canet)是一個小型佔地5公頃的莊園,位於塔拉珠產區(Tarrazu)的聖馬哥斯(San Marcos)城鎮,由the Robles brothers Leo, Elianand Melvin三個兄弟家族所有,該區域同時是哥斯大黎加水果種植最密集的區域,莊園裡除了種植咖啡樹外,最主要還是種植百香果為主。前街入手的這款巴哈咖啡豆生長在該莊園咖啡種植區域中最高海拔的地方。
如果說《G弦之歌》最動人之處是樂曲純淨、詩意、聖神般的旋律與曲調,那麼前街的這款巴哈咖啡豆最動人之處是醇厚,紮實,紅酒般發酵的咖啡風味。
咖啡豆研磨後首先撲面而來是葡萄般的酸質以及發酵感,衝煮後紅酒般的發酵香氣充滿了整個咖啡館。入口後口腔充滿了葡萄酒的發酵感,隨後湧現紅色漿果的酸甜和玫瑰花的香氣,最後以焦糖般的餘韻為這支「口腔中的G弦之歌」畫上聖神般的句號。
咖啡豆品種
Catuai Amarillo
黃卡杜艾來自新世界與卡杜拉的混種,最早是由巴西的「康琵那農業研究所」(Instituto Agronomico de Campinas)在1949年培育出來的。黃卡杜艾與紅卡杜艾一樣,都有極高的抗病力,適合栽種在高海拔,與其多風的區域。兩種卡杜艾也都有很細緻乾淨的酸味。
葡萄乾蜜處理
Raisin Honey
保留100%果膠和零水處理方法。提高了蜜處理加工方法的難度,這就需要對時間的嚴格把控。採收咖啡果實當天,把收成的咖啡果實倒進大水槽裡, 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入水底;發育不全或者過熟的果實會浮上水面,這些浮豆需加以剔除。
將篩選好的咖啡果實放在高架床上晾乾至少三天,然後去除外果皮,保留果膠之後再進行乾燥。在這個階段,氣候因素是蜜處理成功的關鍵。在乾燥過程中要不停的翻轉這些咖啡果實,以使得乾燥均勻,但要掌握好翻轉的頻率,要緩慢乾燥以確保咖啡具有發酵處理,但不能太慢以至出現發酵過度的情況。
前街咖啡烘焙心得
前街烘焙師採用楊家800N半直火,烘焙量300g。爐溫預熱至200℃入鍋,火力調整160,風門開至3,回溫點1'36",保持火力;140℃時火力保持在160,風門開到4。4'5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166℃時火力下調至135,風門保持4。
8』05"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這時要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38"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火力不變。一爆後發展時間1'45",到193.8℃下鍋。
前街咖啡杯測報告
幹香:發酵果香
溼香:玫瑰花,發酵感
風味:成熟水果發酵感、莓果、玫瑰、焦糖
前街咖啡衝煮建議
濾杯:Hario 01
粉量:15g
粉水比:1:15
水溫:90°C
研磨度:中細研磨((中國標準20號篩網通過率81%)
前街咖啡分段式萃取手法:首先使用30g水將粉層充分潤溼呈「漢堡」形狀悶蒸30s,然後進行第二段衝煮。第二段前街採用了平穩的中細水繞圈注水,在計時器55s時將水注入到125g,然後停下來等水位下降到粉層的2/3時注入第三段。第三段前街繼續採用平1『55」。
巴哈咖啡豆衝煮風味:高溫是葡萄般的酸甜以及葡萄酒般的發酵感,慢慢降溫後是紅色漿果般的果汁感以及玫瑰花的香氣,尾韻是焦糖般的香甜。